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着一位吝啬的富翁,名叫乔尸罗。有一天, 他想要和太太一起烘焙一些糕饼,但又担心别人要来分享,所以就选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
当天早上,佛陀知道乔尸罗夫妇得度的因缘已到,就派遣目犍连尊者在中午之前将俩人请回精舍。
目犍连尊者抵达富翁家之后,就兀自站在窗外看着他们夫妇俩。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索性要太太做个小糕饼给尊者,将他打发走。富翁太太于是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烤盘上,但面团却突然胀大起来,大到充满整个烤盘。富翁看了,认为是太太放了太大面团的原因。所以就亲自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烤盘里,但面团还是一样胀大。富翁连试了几次,就是无法如愿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只好死心放弃。
于是富翁就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供养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竟全部黏在一起,无法分开。富翁看到就对这些糕饼倒尽胃口,根本不想吃糕饼,因此便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目犍连尊者。尊者这时便对他们讲说有关布施供僧的种种利益,并告诉他们,佛陀与其它比丘正在祇树给孤独园等着他们。
富翁夫妇于是带着这些糕饼,随尊者前去拜见供养佛陀与众比丘。并聆听佛陀开示,关于一名在家居士如何护持三宝。富翁夫妇俩人也因而对于布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因此了悟佛法。
佛陀再继续对众比丘说:“入村落托钵乞食,当以成就教化的因缘为目的,并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机会,且不破坏佛教的形象与对方的信仰心!”
施与受,用常理来看,好像是一种不对等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前者对于后者的恩惠。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需要因缘合和,才可以顺理成章的继续。人因为无始以来累积的贪婪习气,由此业力导致每个人都有吝啬的倾向。
或许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慷慨,但是赤裸裸的分析开来,这种建立在利益对等交换为基础上的大方,不值得推敲。因为平常人之间的你给我拿,必定是一种傲慢心理和卑微心理的碰撞。人们因为过度的贪婪和欲望,一直不停的执取身外之物作为己有,目的就在于让顽固的“我执”更强大,更具有真实性。但凡告知我们一切皆空,很多人都会无法接受。
慈悲的佛陀为度有缘人,先以清净庄严的形象示人。与留着千千烦恼丝的我们,在外形上截然不同。大家喜欢着相,所以先从外形上以示区分。接着佛陀为了指引我们对于颠倒实相的错误理解,苦口婆心说了很多其中的原因和真相。但是总活在迷幻中的我们,是无法仅仅通过一些话语就能被点醒的。
俗话说,说谎言三遍以上自己都会信以为真,更何况我们成天生活在一个大骗局里,一时半会儿是很难清醒的。所以佛陀用一些适合大家,迷惑心理的方式开始循循善诱。因为我们的欲望和贪婪,不是一两下就能放下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控制欲望和当王者的心理。这种对自己慷慨对别人吝啬的内心总是僵硬的,而且很痛苦,为自己所有而痛苦,为自己舍弃也痛苦。
我们为了肯定“我”的存在,惯用的一个表现方法,就是要突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这是通病。佛陀明知这一点,于是开始让出家的僧人们行脚乞食,来提供在家人一个可以称为布施、供僧的机会。佛陀说这样可以积累很大的功德。
我们喜欢这种给予之后的成就感,而并非真实的慈悲同情。但是僧侣们的德行,足以无人我相的接受。从这点上先满足我们看似大方的骄傲,之后佛陀告诉我们如此的布施可以累积福报,这又满足我们等价交换的心理。
我们必须知道学佛的道路中,一开始都是鱼钩与鱼的关系。如此一来,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同,但是佛陀的慈悲与伟大就在于,无论这种方便的教化是怎样体现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真正敞开无始以来,被烦恼充斥内心,足够的敞开才可以让烦恼释放。这样的结果我们才会从一开始的勾召变为自愿主动。
布施、供僧与否无关乎法师们吃的多好、多饱、穿的多暖,目的还在于让迷路的我们能找到方向。当然,让更多比我们福报具足的出家法师们吃饱穿暖,专心修行,早日成佛乘愿再来,度更多苦海中的众生,也确实是功德一件的事情。
不管怎样,佛陀和诸佛菩萨们是费了苦心的。超越欲望的富足和不断的执取,其中最好的对治就是慷慨倾囊的施舍,有舍才有得。你舍的是身外之物,得的却是内心不断被敞开,烦恼渐渐减少,快乐充足满满的幸福感。毕竟人也是内心良善,理智与感性的综结合体,虽然被习气所困扰。
所以好好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吝啬的一面,看你敢直视与否了。超越贪欲的方式还是需要付出和给予,被施受者更多的是为了成全布施者。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