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太虚大师“大闹金山寺”后,发出了“三大革命”疾呼,向全国佛教界提出进行教理、教制与教产三方面的改革,唯其如此佛教方得以正法久住。而他早期的改革志向可说深受当时中国政治革命风潮的影响,对于当时中国佛教的革新,他说:“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革新运动,掀起了当时中国佛教改革的时代主题,试图对已定型旧有的超度死鬼亡灵的经忏佛教、盲修瞎炼枯禅枯修与寺院管理沦落传统腐朽形式作出改变。“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法派的私传产制。2、革改:甲、逐隐改精进修习,化导社会;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但佛教改革运动,在他有生之年,虽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他的思想结晶——人生佛教,却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直至今天的佛教。
近些年来,中国由于经济的大力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佛教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学习、信仰与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人间佛教的提倡的力度是越来越强,似乎人间佛教是佛教的本质,而人间佛教的来源,其根在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人生佛教思想可以说是太虚大师一生弘扬与革新佛教中取得最为成功的一面,其他的如教理、教制、教产的佛教革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实现,但仍有它的积极意义。
本文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与革新佛教思想为切人点,从三个方面联系当前佛教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即人生佛教与佛教;二者的方便与根本意趣的反思、人生佛教思想与当代佛教发展方向的反思;三、大师的僧制的革新与现代寺院管理规范化的反思。
一、人生佛教与佛教的反思
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以人间为选择,以人道众生苦与乐、暇无暇参半易于解脱而于此间降生、成道、说法、示寂。唐代裴休在其所撰《圆觉经疏序》中写道:“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佛陀以人道为主要说法对象,可以说是根据人类的现实生活而给予的相应的法理,所以佛教应该是最适合人生的。
太虚大师在1946年镇江欢迎大会上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发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可以说这个思想是他人生佛教的总概括。但是近些年来,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演化为“人间佛教”,其二者有同有异:同者,重视人道为关键;不同者,人生注重个体与解脱,人间注重的是整体与和合、幸福。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点,由此中心点而至圣、天而至地狱、畜生,大师在《人生佛教与层创进化论》中说:“而人类创造力特强,此层特注重人生。在有情流转中来看人生,下层有三恶趣,上有天趣,中间是人的地位,好像一切为人生设施的,而人生的力量不可思议,成凡成圣皆是人所自作。故佛陀现身人间,说法度生,由人成佛。
能够听闻佛法受持学修者,亦是人类。”大师强调要通过“人”道这个中转点,达到解脱轮回、成佛的目的,这才是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根本用意,基于此点,笔者认为,大师谈人生佛教,其本是佛教出世思想,这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出世,大师对之解释,是即人即佛的出世,故大师有偈曰:“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就是现实的佛教,“此为人生的枢纽,成凡作佛以此为转折点,而人生佛教之重心亦在此。”大师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分四层来阐明佛教之目的与效果,即一人间改善、二后世胜进、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其四分之三皆以解脱生死为根本方向。所以人间佛教,如果仅仅是为了人间的幸福和美满之目的,其实除了佛教外,其他的如中国的儒学即可达到这一目的。大师在论人间改善时就充分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一、人间改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