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我们谈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缘分具足的情况下,种了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实,有网友说那苹果梨怎么算?可见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一个果实(结果)的呈现并不能很好的洞察出关于这个果实它本来的种子是什么。
就像苹果梨的种子一样,它是嫁接的产物,由苹果和梨两种植物植物经过特定的嫁接生长产出的果实,而对于种子的概念就像麦子,大米这样一粒一粒的单个农作物才能称之为种子,可是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并不是靠一种物质作为种子,就像苹果梨,它的种子就是嫁接的那一刹那,这种合成的生长机制就是它的种子,也正是这个原因,佛法中对于解释自然的“因果律”就有了“显因”与“密因”两种教法,简单一点来分类“显因”就是可以直观的看到种子,“密因”就类似于苹果梨这样,不能值观看到种子。也正是自然界存在于直观和非直观两种关于种子的现象,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因果”还是很直接,这样就能解释到为什么你总结不出失败的点在哪里,或者你为什么赚不到钱,为什么刚开始一帆风顺到后来就特别的不如意等等,因为很有可能你“密因”的那部分就种下了失败、赚不到钱、不如意的种子,只是你没有察觉到如何种下去的而已。
好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究一下,这个“密因”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真的存在吗?或者它是不是真的很难懂,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佛法的词汇,看官看到那里的时候请先保持中立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也许你有其他的信仰,也许你对所谓的这个教法留有偏见,我只想表达一种对科学的正确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尊敬,抱着这种态度,我们来看看这种文化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到我们。
我们先来看一个名词叫做“动机”,百科有关于它的解释: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动机主要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好的,动机的原动力是我们的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那么他不会存在向外表达的情感,这个时候他的动机也无从谈起,可是这个意识流中,它左右动机的时候却往往把动机所“欺骗”,为了验证这种“欺骗”我们现在实例分析:甲出轨了,甲乙吵了一架,甲打了我,甲乙分手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看到这句话的因果律,结果是分手了,因为他出轨了,可是站在“密因”来分析,结果会是一样吗?
我们来分析分手的动机可能有两个,一是出轨,二是打人,那么此动机背后意识是如何运作的呢?甲出轨了,这是乙所不能接受的,然后他们俩就吵架了......那么为什么甲要出轨呢,是不是出轨也有很多原因呢?比如说:
1.甲不爱乙了。
2.乙整天唠唠叨叨大大咧咧完全不是当初甲认识的样子,两人开始矛盾激化。
3.甲喝多了,失去意识被“出轨”。
4.乙制造和安排甲的出轨行为,这时有目的有动机的一次行动。
......
等等这些是不是都可以成为出轨的可能性,我相信各种段子小说都有类似的桥段,五花八门,那么只有当事人清楚出轨究竟是什么原因以外,其他人都只能看到出轨是一个结果而把这个结果看成了分手的原因。故而分手的“密因”是出轨前的N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出轨本身。
类似的事情我想起佛陀的一个故事,当年佛陀应邀在印度的某个国家拜访的时候,这个国王的军事是婆罗门教的一位大法师,他认为佛陀的出现会危及到他们婆罗门的地位,就安排了一个妇女打扮成孕妇的模样,在佛陀被国王盛情接待的时候她突然站了出来,高声厉色的对大家伙说:“就是这个人,你们敬仰的佛陀,他打着慈悲接纳的旗帜,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事情,我的肚子里的孩子就是被迫与他怀上的。你们要看清他的真面目,”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议论纷纷,那个大法师也开始伺机煽动起来,国王尴尬的看着佛陀,大家都想这下佛陀名誉扫地了,而佛陀还是很平静祥和的等待大家的议论开始都关注到他要说话的时候才开始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改变不了,一种是种子的性能,一种是结果的呈现,这位妇人说她怀了我的孩子,我想真假只有我们两人知道,其他人为什么会因为不知道的事情而自乱自己的心智?
”这位妇女听到佛陀如此解释做贼心虚,想转身走的时候没站稳,摔了一跤,肚子上的草袋摔了出来,真相不攻自破。这个故事也说明,自我的意识也会被其他人的动机所欺骗或者利用,反过来也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因果并未就是真正的因果,在因果律中含有太多的信息量,所以大多数人都错在直观的把事实当成了真相。在自以为是的假因果中烦恼不已。
最后,我想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学习让自己越来越明白认知的中华文化,请大家多多关注。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