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学诚法师:理念,深信业果,依法行持(三)

发布时间:2024-10-25 03:02:18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学诚法师:理念,深信业果,依法行持(三)

三、对境练心学取舍,命自我立勿迟疑

作为人,如何来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生活,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选择,一种是放弃;或者说一种是要,一种是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舍弃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也是内在无明的一种体现。人生就像一场博弈,这盘棋你要不要下赌注?就要选择或放弃。你不选择就放弃,你选择它就押下赌注。赌注押错了,你的钱就没有了,但至少你是选择了。

同样的道理,当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微笑,还是常常埋怨?通常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埋怨。当面对命运的时候,是屈服,还是去战胜?当面对烦恼的时候,愿意当俘虏,还是愿意战胜内在的烦恼?这一点是很实在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烦恼的,你要不要去战胜它?或者是被烦恼所屈服?当面对人群的时候,是亲近,还是疏离?大家住在同一个寺庙里,是要与同行结缘,还是远离众人?远离人群就可以什么都不管,回到自己房间里面去;如果要同众生结缘,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你的职业、家庭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分析、判断,然后进行选择或放弃。所有这些就是人生的写照,作为人就是要学会掌握这种能力。

世间上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当所有的事情纠葛在一起,就不容易看清楚,于是造成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怎么放弃。这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自心,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归到自心。这样,就要依着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如何用心。如果不知道如何用心的话,肯定看不清楚。

比如说住在一个寺庙里,寺庙里有多少样东西,有时候我们很难讲得出来。又比如在一个讲堂里面,能够把每一样事物具体叫什么名字都很清楚地讲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再比如说看到一块石头,它是什么颜色,我们大概还能讲讲,但是你要把它讲得很清楚细致,也是不简单的。至于在一个大寺庙当中,能够把别人的名字都记得住,更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平时用心的程度、时间是很少的,对外在的人、事、物就非常不关心、不用心,自然而然就认识不清楚。所以对于这些非常复杂的境界,我们要学会用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看到这些东西,然后慢慢启发自己的悟性和灵性,用心去感悟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话,命运就在我们的手里,命运也就在我们的脚下,靠我们自己去走。其实可以说,命运就在我们的心里。一个人的命运怎么样,就是要看他的心怎么样。心里面有尘埃,有无明烦恼,就要每天用心去观照,也就是神秀大师所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们要对每天生活工作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观察清楚,就需要很细心地去体验,对生活要非常地用心。比如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格,对人对事要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慢慢学会在宽容当中净化自己的烦恼。如果对别人要求非常地严格,不能宽容别人,那你怎样净化自己的烦恼呢?

还有更重要的,是放弃我们思想的包袱。比如常常讲要做好事,做坏事时会害怕,但有时候好事做多了也会害怕,觉得好事很难做,弄不好会得罪人,慢慢地就不做了,最后干脆好事、坏事都不做了。当然有的人也常常做很多好事。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直坚持做好事,那就很不简单,这就是佛菩萨一般的境界。

学佛怎么修行?怎么用功?就要面对生活,面对人群,并学会如何选择与放弃。只有懂得选择、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成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可言。就像《论语》里边讲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连善恶是非都分不清楚,那一个人会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呢?

我们大部分人是凡夫,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在平凡的生活当中,不计其数的人都在苦苦追求幸福和快乐的钥匙。怎样得到这把钥匙,然后打开通往幸福与快乐的大门呢?佛法就是这样一把“心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智慧,就是戒、定、慧。我们每个人的外表都差不多,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头发……,但是心灵是不一样的。人与人心灵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外表上的差异,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的心灵。

很多修行有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是选择了既定的目标,永不放弃地追求,永远都能够进退自如,这样,才能够在整个人生坎坷泥泞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如果人生这条路非常平坦,甚至是柏油路,那么你走过去就没有任何足迹;如果这条路很泥泞,那你踏一步就会有一个脚印,虽然很难走,但总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不要怕面对境界,这些境界就是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经历。你走了过去,留下了脚印,对以后的人会有很大的启示,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你走来走去,徘徊不前,就很可惜了。当然,如果你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连脚印都没有,那就更了不起了。行事如风一般,在这个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是大菩萨的一种功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