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历史聊一聊:隋唐五代文化——佛教

发布时间:2024-07-14 03:08:47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历史聊一聊:隋唐五代文化——佛教

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历史:隋唐五代文化——佛教

隋唐时期壁画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后,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在北朝经过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运动,但其势力并未受到根本的打击。到隋唐时期,佛教又出现了兴盛局面。隋文帝即位之初,就改变了周武帝灭佛的政策,以佛教作为巩固其统治的思想武器之一他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听任出家。隋炀帝也好佛,并自称是菩萨戒弟子,在洛阳上林园创设译经馆,开展译经事业。因此,佛教在隋朝又逐渐泛滥起来。唐朝建立后,佛教进一步兴盛起来。公元629年(贞观三年),高僧玄奘(俗姓陈,洛州人。隋末出家为僧)以现行佛经译文多讹误,决心去印度搜求佛经原本,以便准确译经,他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取回大量佛经,于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返回唐朝,进行了大量译经工作,唐太宗、唐高宗对此非常重视,大力支持。武则天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因而更加发展,达到极盛。寺观数目比唐初增加了一倍以上。

隋唐时期壁画

由于南北朝以来,新的教义不断传入和人们对教义的不同解释,所以在唐朝,佛教逐渐发展成为许多宗派,其中流传较广、影响广大的是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

天台宗,创始人为南北朝末年的智颖,因在天台传教故名,其依据经典主要是法华经,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这一派宣传一切 “皆由心生’,世界主体是空无的,多读、多写法华经(亦日妙法莲花经)即可拯救危难。

法相宗,为玄奘所创,认为“万法唯识”,“心外无法”所以又称为“唯识宗”。所谓“识”即情神主体,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由于教义繁琐,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所以只在唐初兴盛了几十年便消沉下去了。

隋唐时期陶俑

华严宗,以康国人法藏(643一712年)为代表,因奉崇《华严经》而得名。主张“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想方生”,宣扬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心论。

禅宗,相传南朝梁时印度僧人达摩来广州,经金陵渡江至北魏境,住嵩山,创立此宗。禅即静坐沉思,是佛教修养的一种手段。达摩五传至弘忍(居黄梅东山寺),弘忍有大弟子神秀、慧能二人,弘忍死后,二弟子各称六世祖,由此禅宗分裂为南、北二宗。南宗由慧能创立,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主张只要净心。自悟,不必苦读经书,就可顿悟成佛。

隋唐时期铜像

北宗由神秀创立,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匆使惹尘埃”,主张只有通过长期艰苦修行,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从哲学的角度讲,南宗的顿悟说是主观唯心论,北宗的渐悟说是客观唯心论。由于南宗主张顿悟,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对地主官僚来说是一种廉价进入天堂的办法。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看不到出路的穷苦百姓,也有很大的欺骗性,所以南宗得以广泛流传,并最终战胜北宗,到唐后期,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垄断了佛坛。

由于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大批劳动力出家为僧尼,寺院抓有自己的庄园。手工作坊和大批依附人口。寺院占有大盘土地,但又不负担赋税,所以佛教的泛滥,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唐朝后期,曾有不少官员提出禁止佛教流传,发生了世俗地主反僧侣地主的斗争,唐武宗会昌年间:更出现了‘灭佛’运动,使佛教势力受到一定的打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