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国际所遍及崇奉的人物形象,他最早的根本意义是两个:朋友,平和。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相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咱们华人普遍以为弥勒崇奉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含希腊罗马在内的一切文明里所共同的信仰,因而也是释教的一个崇奉分支。弥勒和弥赛亚的联系严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含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宽广区域盛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崇奉,其时人们遍及相信,有这样一个神给人无量的期望,他在未来会许诺、确保给你一种幸福。这种信仰就是基督教圣经《旧约》对于弥赛亚的信仰。
据季羡林大师和其学生钱文忠考证,前期佛经的本来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标准的梵文。因而,“弥勒”很可能是从吐火罗语的metrak翻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善,慈祥)有关。而西方等候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过来的。Maitri和Masiah二者音近,难道东西方等候的是同一个神?
吐火罗语中弥勒就是希伯来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只不过在西方要读弥赛亚,而在咱们这边就念弥勒,这样相似的状况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罕见。
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端盛行的弥勒崇奉,是一种综合了世界各个民族一切善良信仰的东西。弥勒的几种内涵:一是慈善,所以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氏菩萨,这个取的是意译;二是光亮;三是期望。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就是人们以为弥勒菩萨只在大乘释教才有。他们以为小乘释教是没有菩萨的,小乘只有罗汉,菩萨是大乘释教一个特别的释教观念。但实际上,弥勒崇奉牵扯到整个一部释教文化史。小乘释教里就有弥勒,大乘释教里当然有弥勒,在密宗释教里边也有弥勒。在巴利文的最早的经典里,就已经有关于弥勒佛的大量记载。可以说,弥勒佛信仰汲取了其时包含印度在内各个文明所光明神信仰的多种意义,经过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传入后,它马上就在中国再度兴起,具有了自己十分特别的生命力。
佛经与圣经都描写了救主降世解救众生之后,人类会迎来新天新地。 《勒弥下生经》:“国土咸富盛,无罚无灾厄;彼诸男女等,皆由善业生。地无诸棘刺,唯生青草,履践随足,喻若睹罗绵。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诸树生衣服,众彩共庄严;树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实。时彼国中人,皆寿八万岁,无有诸疾苦,离恼常安乐。”
《圣经》《以赛亚书》(65:19-20)“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以赛亚书》(65:23-25)“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因为都是蒙耶和华赐福的后裔,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
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启示录》22:2“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佛经与圣经对新天新地的描写都提到进入新天新地的人长寿,常安乐,无罚无灾,花果充实,美味充足,物与物之间极为和谐,没有争斗。
勒弥就是弥赛亚?或者以上所列仅是偶然的巧合?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