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义强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难关是淫欲。万恶淫为首,不能防淫乃至断除淫欲,必定会随红尘滚滚流去,轮转六道,永无出期。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心不除,道心不生;淫心不除,佛道难成。想要真正修行的同修们,为求得无上正觉,必须彻底断除淫欲。断除淫欲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在于个人的觉悟(认识)与意志,选择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必能防止淫欲的发生,乃至断除淫欲。下面方法可供修习,为成佛道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修行人扫除淫欲这只纸老虎。
一、 淫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志力,放纵自己,事后悔恨不已,应该在稍有淫心之时就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就能使淫心不再增长,避免淫欲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有淫欲萌芽时,即刻想一些自己过去最痛苦、最难过的事情。想一想众生都在受苦受难,聋盲瘫哑、植物人、街边乞丐衣不蔽体、捡食垃圾里的脏东西充饥多可怜,我要发慈悲心去救度他们,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离苦得乐。这样转移注意力,淫欲心就会在萌芽状态消灭。经常这样修习,慢慢就防止淫欲的发生,最后彻底断除淫欲。但千万注意,不要在欲火大盛的时候再去控制,那时往往是在驾驭一匹失控的野马,很危险。有的修炼者压抑性欲反而使欲火大盛,往往会自残,用火烧自己的手、脚,或用刀剁去手指甚至自断命根(阳具)、割乳,还有人自杀,这都是不正常的行为。要记住人身难得,真正修行的人更要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人身。这个身体是给我们修道用的,不是让我们自残、自杀的,那样罪过非常大。所谓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道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防淫、戒淫、断淫,先要立下求道的觉悟心、出离心,否则,过平常人的日子,鱼水之欢,人伦人性,不必像修道的人那样对待。
二、 经常做观想。观想人生无常,百年转瞬即逝,人生苦短,充满烦恼,爱恨别离,生老病死,人的身内满是屎尿,死后转眼腐烂肿胀出脓,生出蛆虫乱爬乱动,让人恶心发呕,有什么可生欲淫的?二八佳人、潇洒帅哥转眼就成了老头老太,不都是鹤发鸡皮、弯腰驼背、豁牙漏齿、鼻涕黏痰一大堆,走路蹒跚,气喘吁吁,病痛呻吟,还有什么淫欲可生?正所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通过观想慢慢会杜绝淫欲的发生、增长,直至断淫。这是佛门重要的“不净观”修持法。
三、 经常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唯在心诚恭敬,可以作为早晚课念诵,可以默念,小声念、大声念,不要太快或太慢,字字句句听得清清楚楚,把思想专注在名号上面,慢慢会戒淫断淫。注意如果平时不经常念诵,只在欲火大长时念诵,其效果很小,因临时念诵念诵名号难以达到专心状态,除非具有一定功修的人,所以只有在平时不断地执持“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才能达到戒淫断淫的效果。这是《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介绍的方法。
四、 有些人在修功夫的时候,欲心大盛,应马上观想脑后玉枕穴处有个肉洞,有光明进入到里面,在头颅内化作光珠,一心不乱诚诵大明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同时转动双眼珠作逆时针转动,转移性兴奋,以达到消淫的目的。
五、 经常背诵《楞严经》卷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经文,可以断除淫欲,背诵下来,在空闲时的时候默念,小声念,在早上散步时,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上班途中均可背诵,背诵一遍约需十分钟左右,背诵时要快慢适度,使自己听清楚为宜,默念也是如此,真诚恭敬,每天少则一遍,多则更好,临睡前背诵一遍,若能背诵出声来,不但自己受益,周围看不见的众生也会受益,自然就有无量功德,如是修行三个月或长一些时间,一定使淫心身机俱断,断性亦无,也就是连自己已经断了淫欲的念头也没有,与时俱生的是轻松、自在、法喜充满的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只有断除淫欲的人才能体会到,俗人凡夫无法想象。这种身心俱断之后,可以不再背诵“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当然可以终生受持做为早晚课。这时才发现过去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快乐事情莫过于性事”是错误的。真正断除淫欲心的人快乐程度超出未断者千万倍。真正修行的人夫妻间的正常性事也必须断除,否则生死轮转,无有出期。淫欲带给人们的只是瞬间既无的快感而不是快乐,相继而来的是疲劳,精疲力竭,更不必说由此带来的各种疾病、夫妻间的矛盾乃至死亡。淫欲如果是为了人类的延续,天经地义。除此之外应适度和节制。真正修行想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救度众生的大修行人就必须彻底戒断。有个别人在断欲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偶然会出现无梦遗精的现象,不必理会,自转正常。“精疲力竭”实际上是指多淫欲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减短寿命。如果适当地节制淫欲会促进健康、延长寿命。若要脱离生死,必须断淫。“养精蓄锐”指断除淫欲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体内的精华会化作舍利子,断欲的时间越长,圆寂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越多,会被视为圣物,后人诚心礼拜会受益多多。戒断淫欲是真修行者必不可缺的正课,下面《楞严经》卷六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可供同修修习,也可请《楞严经》阅读。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律藏)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定),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我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路?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魔王)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定),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没,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类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摩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四种决定清净明诤诲》真诚念诵,性欲就会彻底断掉。祝同修早成正觉,普济十方。
摘自:《益 生 文 化》 2009年第1、2期(合刊)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