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人

发布时间:2024-01-26 03:09:20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就是以佛陀释尊为其开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渐在欧美地区流行。据1980年《大英百科的鉴》统计,佛教现在拥有2.55亿信徒。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三科、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等,下面逐一介绍。

◆三科

佛教把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称为“法”。

一切诸法可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并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说。

◆十二缘起

“缘起”即“依缘而起”,是指借着各种条件而产生现象的原理。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因具备种种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才得生起或坏灭,因缘和合则生,因缘分散则灭,并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分为12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十二缘起”,它们构成三世二重因果业报轮回。

无明

无明即无知,对佛教的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无知,表现为愚迷暗昧,不明佛理。

行即因无明而产生的身、语、意三业(三行),包括善恶行为。

识指认识作用或主观认识,如三科中五蕴、十八界中的识,即“六识”。

名色

名色指“识”所缘的六境,声、香、味、触、法合称为“名”,再加“色”称之为“名色”。

六处

六处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觉和知觉能力。

触即由六根、六境、六识而有感觉。

受即“五蕴”中的受,是对苦乐等的感受。

爱即贪等欲望。如对苦的憎避,对乐的爱求,是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

取即追求取著,是对爱念产生取舍的实际行动。

有即各种生存环境和条件,意指一切的存在。

生指日常生活中有某种经验产生。

老死

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这十二因缘依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法则,流转不息。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只有消除无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脱,断绝轮回,达到“涅槃”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缘起学说,说明了人的缘起关系,个人是存在于与周围环境关系之上的。个人既受外界善恶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周围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个人的生存还表现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这些都与社会广泛而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佛教“众生恩”就是指唯有依靠周围社会的庇荫,我们的生活才可得以延续。

缘起学说,把人类生命与健康放在周围环境之中加以考虑说明,只有依靠环境、适应社会才能健康成长。

◆四圣谛

“谛”,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它在佛教哲学里,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四圣谛”则是早期佛教理论的基本要点,也是佛学的基础,这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核心是宜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皆为无边之苦海。

苦谛

这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苦合称为“八苦”。这些“苦”都包括于“三苦”之中,即寒热饥渴引起的“苦苦”,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之“坏苦”,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行苦”。

集谛

这是要人们认识造成诸苦的原因,是一切众生长期以来,由于贪嗔愚痴的行为,造成的善恶行为,导致生死轮回的产生。

灭谛

这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从而了脱生死,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的佛教最高境界。

道谛

这是达到“涅槃”寂灭境界的修行方法。它因分为八部分而成为神圣的八正道。佛教认为依道谛修行,就可超脱生死轮回而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

确实,佛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片面夸大了人类生理上的痛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烦恼。尤其在当时医学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佛教把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生理现象也看做是人生不断产生痛苦的过程。同时,它又要求人们不为痛苦所羁绊,以宁静的心灵去追求“涅槃”境界,这样才可摆脱各种挫折和磨难。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挫折,敢于面对现实所充满的磨难和苦恼,然后去战胜它们,这是我们身心健康所需要的。

◆八正道

“八正道”是道谛的发挥,具体指出了八种解脱诸苦、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8种方法分别阐述如下。

正见

正见是具有四谛佛理的正确见解,相当于在日常生活中干任何事情之前所做的通盘透彻的计划。

正思维

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和分辨,出家人就要以出家人的柔和、慈悲、清净的心来思考问题。而我们一般的人则要正确地考虑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

正语

说话不要违背佛理,不要说妄语、绮语、恶语等,要说真实而且与人融洽有益的语言。

正业

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理;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要爱惜生命,乐于布施与行善,信守道德。

正命

符合佛理戒律的正当生活,即生活要有规律,如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休息等等都要依规律进行,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这是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正精进

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涅槃”的境界。精进是指努力趋向理想和除去邪恶,是一切宗教、伦理、政治、经济、身体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正念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日常生活不可散漫随意。

正定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静的境界。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而言也应心灵安静,精神集中,心如明镜止水,无念无忘,这也是生命健康之法。

佛教认为,若能依此八正道,则可令“苦”、“集”永尽,达到“涅槃”境界。也可由“凡”人“圣”,从迷界通向悟界。因此,八正道是每个欲求解脱的佛教徒必须首先做到的。据说,释迦牟尼对他的五个初传弟子讲法时,也讲“八正道”,再宜“四圣谛”,而“四圣谛”又是释迦牟尼受古印度治病四诀(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的启发而作。所以,“四圣谛”、“八正道”可以认为是释迦牟尼为解释生命现象而提出的最基本理论,反映了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他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思考,对于后人来说仍不乏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