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凡夫的心是怎样的?佛经中曾有六个比喻

发布时间:2024-06-14 03:08:37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凡夫的心是怎样的?佛经中曾有六个比喻

它是我们最亲密的伴侣,又是最凶险的敌人;是最美丽的装饰,又是最能蒙蔽慧眼的遮障;是最便利的工具,又是奔赴诸恶趣门最快捷的助手……它就是妄心。佛经中对妄心有种种譬喻,谛观审思,如实知之,可以住心。

妄心如猿猴——喻出《正法念处经》。猴子天性爱躁动不安,你到动物园里看一看,只要有点什么动静,猴子就会兴奋躁扰、呼啸跳跃不已。猴子另有掰玉米、拣西瓜的经典寓言故事,舍一取一,取一舍一,一刻不停地倒换,也是猴子的天性。所以《正法念处经》把妄心比作猕猴,它在一座山林树丛中嬉笑跳闹,不过这座山林树丛与别处不同:“五道差别如种种林,地狱、畜生、饿鬼诸道犹如彼树,众生无量如种种枝,爱如华叶,分别爱声诸香味等以为众果,行三界山,身则如窟,行不障碍,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狱、饿鬼、畜生生死之地。”

“猴子”光顾着玩得高兴了,哪里还想到正身处危险之中呢?

妄心如象鱼风——喻出《宗镜录》。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比喻,一池清水,平静鲜亮、光洁莹彻。这个时候一头大象过来了,一脚踩进去,池水开始激荡不安,敢情它是洗澡来了,待到整个象身入水,浊尘四起,整个池水马上就浑浊不堪了。池子里面的鱼受到了惊扰,开始乱窜乱蹦,“扑腾腾”、“哗啦啦”地游动不停。还嫌不够热闹吗?正好又起风了,池水起浪,小风是涟漪,中风是一层层的波浪,等到大风刮起时,浪高得都要溢出池子了。那一池平静鲜亮、光洁莹彻的清水还在哪里呢? “象譬诸非,自外而起,鱼譬内观赢弱,为二边所动,风譬内外合杂,秽浊混和。”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外在种种色声境界如大象,它很有力量,内在觉观如小鱼,微弱无力,再加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的心就这么给搅和乱了。

妄心如蜂王——喻出《宝藏论》。嘤嘤嗡嗡、喧闹纷扰的蜂群很像妄心相状。蜂群内部分工非常细密,工蜂、兵蜂等各司其职,它们生活的中心就是蜂王。蜂王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它,整个蜂群就散掉了。《宝藏论》以此比喻“心摄众法”之义,“当知境因心起,还逐心亡,但心生非境生,心灭非境灭”,如“蜂王不摄众蜂散”,我们有心缘想时万境纵然,无念忆持时纤尘不现。所以但了一心,则万法皆寂。

妄心如商人一一喻出《宗镜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人形象,大概如《诗经?氓》之描述。以贱易贵,追逐利润,是商人之当行。但“妄心商人”时时刻刻做的都是赔本买卖,“若眼商人,被色尘所易货自性之珍宝;若耳商人,被声尘所易货自性之珍宝,”拿自家无价珍宝,不停地去交换外在的“色泡、受沫、想炎、行城、识幻”(《摩诃止观》语),而且这种赔本买卖一做就是一生一世。

《宗镜录》是在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商人”时作如上解释的。经云,“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赍持重宝”指的是我人俱怀佛性,“经过险路”是指三界之险,有六趣之迷津。如果不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不了一心、无外境界的话,恐怕在此“险路”不迷失方向、不被“怨贼”所劫掠者极希也。

妄心如刀割泥——喻出《大智度论》,“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泥无所成,刀日就损。”这个比喻非常绝妙,世间法以处理事务之机敏、条理为智慧,但其实质不过是“利刀割泥”。刀子是很锋利的,切割柔软的泥块也不用费很大力气,也很容易切得整整齐齐,但对泥块毫无伤害,转眼间便可重新粘和在一起,则刀子切割之功何在?而且就在这不停的切割、弥合、切割、弥合……之中,刀的锋利渐渐就磨损锈钝了。《大智度论》以此比喻向外用心、徒劳自疲的道理。

又拾得大士诗云:

东阳海水清,水清复见底。灵源流法泉,斫水刀无痕。

我见顽愚士,灯心拄须弥,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

蒸沙成饭无,磨砖将为镜。说食终不饱,直须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士,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标物。

“刀割泥”,“刀斫水”,二者喻意大致相同。吾人往往忘自身之至亲,营他事之至重,殉不急之多欲,践不测之畏途,非智眼观,焉能洞见此种颠倒哉?

妄心如摄像机——原喻为妄心如画师,出自《正法念处经》:“三界九有一切染净等法, 皆不出法界众生之心,犹如画师画出一切境界,心之画师亦复如是。”更详细的比喻则是,“心业画师,身如彩器,贪欲嗔痴以为坚牢,攀缘之心犹如梯橙,根如画笔,外诸境界声触味色及诸香等如种种彩,生死如地”,然后妄心画师就在人生这面“坚牢”墙上,登梯架椅,泼墨挥毫,勾画出种种白(天、人境界之不染污义)、赤(天、人境界中贪著爱声味触等义)、黄(畜生道之互相饮血食肉义)、褐(恶鬼道饥渴如火烧林树义)、黑(地狱中的黑铁壁)色的“三界大衣”。所以,“众生禀愚智之心,兴三业之笔,于善恶之地,画出一切苦乐之事。”

古代画师经常在寺庙墙壁上画种种变相,这个比喻就以此取材。按现在的生活情景,把妄心喻作摄像机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们的妄心每天都是通过眼根等,摄取“外诸境界声触味色及诸香等”,然后自导、自演出一幕幕、一集集的生活电视连续剧的。而观众也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看到人情入戏的时候,或涕泪涟涟,或喜笑颜开,也是蛮投入的。但等到黄粱梦醒之时,曲终人散之际,种种影像又安在耶?智者大师云,“根尘能所,三相迁动,窃起窃谢,新新生灭,念念不住,啖烁如电耀,遄急若奔流。所有依报、国土、田宅、妻子、财产,一念丧失,倏有忽无。”由此可以觉悟“三界无常,一箧偏苦”,而启发菩提心矣。

对于妄心的比喻当然不止上述六种。《胜天王般若经》云,“若善知心,悉解众法,”通过观照、谛思佛经中关于妄心的种种比喻,我们可以明白其性状、现象,而能够做到“于念不动,不随心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