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大约1世纪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曾派人去印度求佛法,抄回佛经42章。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安西域僧人,成了中国内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在东汉桓、灵二帝时,西域僧人安世高等来洛阳翻译佛经,从此佛教各派经典开始被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看作神仙术的一种,只有一些社会上层和少数贵族信奉它,社会影响不大,也没有汉人出家为僧。外来僧人也常常依靠巫术、咒语等手段来传播佛教。三国时,有僧人康僧会来江南传播佛教,得吴地统治者孙权等人信奉,佛教由此开始在南方流传。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连年不断的战祸之中。
长期的兵甲相交使民不聊生,百姓朝不保夕;连那些门阀士族也常常感到世事多变,日月无常。在这种情况下,渲染人生苦难、诸法无常的佛教教义,特别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佛教在这一时期有了迅速的发展。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老庄思想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此时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学,用玄学的语言,以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大乘佛教空宗学说,受到门阀士族和士大夫阶层的欢迎于是玄学和佛学合流。佛教在社会上得到更加迅速的传播。东晋时,有僧人释道安,以当时流行的玄学的义理来解释佛教教义,并用他所理解的玄学化的佛教教义来指导佛学研究和佛经翻译,成为当时有名的佛教学者之一。
他组织和领导了佛经翻译工作,提出了一些译经时应当遵循的原则;他对当时流行的汉译佛经作了初步整理,编纂了佛经目录,还为僧侣团体制订了共同生活的法规仪式,为后世的佛教徒所遵循。释道安的弟子慧远长期住在庐山,聚集僧众,讲授佛学,著书立说。他极力调和佛学和传统名教之间的矛盾,努力协调佛教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倡死后转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他所领导的庐山僧团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能401年,有西域僧人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先后译出佛经35部300余卷。他所翻译的《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大,当时的长安成了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
东晋时,僧人法显西行印度取经,历时十几年,著《佛国记》。南北朝时期,佛教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持和扶助,发展很快。此时印度佛教各派经典基本上都已传入了中国,中国僧人对佛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他们各以所学及研究心得传授徒众,从而形成了以专门研究某部经论为主的学,这些派别的形成和发展为隋唐佛教宗派的成立打下了基础。南朝僧人竺道生不拘旧说,大胆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能成佛之说。认为一切众生在成佛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包括“一阐提人”(佛教指善根断绝、十恶不赦的人)也不例外。在宗教修行方面他还主张“顿悟成佛”的说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北方,北魏太武帝由于崔浩、寇谦之的劝说,在446年下令灭佛,以表明自己是华夏正统。
这是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遭到的第一沉重打击。但此次灭佛并未彻底实行,太武帝去世不久,佛教又在北方恢复,并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北朝佛教以修功德为主,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造寺院,建立佛塔,开窟造像。闻名于世的中国三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都是在这一时期前后开始雕凿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佛教的社会作用,希望以佛教稳定民心,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对佛教大力护持,曾多次下诏在全国建造寺塔,组织翻译佛经。因此隋代30多年间,佛教的发展很快。
唐太宗虽然规定了道先佛后,但纵观唐代近00年,实际上采取二教并重的政策。统全国后,唐太宗下令凡发生过战争的地方修建寺刹,建立道场。他还亲自撰写《圣教序》宣扬佛法。武则天为了利用佛教帮助她夺取政权,曾谕令使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还命今僧人宣讲佛经,广建寺塔。佛教的发展,触犯了世俗地主和封建贵族的利益,迅速膨胀的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破坏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灭佛,时称“会昌法难”。
佛教经这次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武宗死后,佛教重新恢复,但此时已是唐末,国势渐衰,佛教也远非昔日可比。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往来活动也十分频繁。唐太宗时,玄奘法师到印度学习佛经1年,回国后翻译经论75部。唐高宗时,又净法师赴印度取经,用时25年,回国后,翻译经、律56部。不少印度、西域、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僧人入华传播和学习佛教,或中国的高僧前往他国传播佛教。唐宣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唐代以后,佛教内部各派互相合流,同时儒、释、道三教也进一步互相吸收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和“儒佛一致”的思。宋明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程、朱、陆、王等理学大师虽然大多有批评佛教的言论,但他们本身却吸收了不少佛教思想他们提出的许多基本命题、观点和论证方法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因此后人评论理学,有人认为是“儒表佛里”。元明以后,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日益衰落,在佛学义理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整个佛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清末民初,有些居士和佛教学者对佛学重新注意,并进行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使佛学在近代又略有复兴的趋势。佛教依据一种神秘的神不灭论,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观,把解脱现实世界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极乐世界。在哲学上,宣陈诸法因缘和合而成,无常无我,皆是空的、不真实的幻象;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由于因果的作用在六道中轮回。但人人具有不灭的灵魂,通过修炼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觉悟成佛。作为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佛教哲学提高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和超越性,对来哲学发展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