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合理的舍弃,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这才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你有吗?

发布时间:2024-07-26 03:05:38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合理的舍弃,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这才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你有吗?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

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

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当然,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依旧是那只狐狸。

在生活当中,人们常因得到而失去,因为得与失是辩证的,你得到多少,也会相应地失去多少。不要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很幸福,实际上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吃到了与没吃到都发生在那只狐狸身上。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得失相随,苦乐相伴,就在于一方之中原本就蕴含着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当这种因素生长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转化,得就成为失,乐中就会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这才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你有吗?

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法。本期推出“心的世界”系列之《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三讲,探讨如何体会和把握大乘佛法的根本的宗旨——“一切法无我”?如何进入大乘之门?

佛言祖语:若断于色界,不住无色界,灭界心解脱,永离于生死。——《杂阿含经》卷十七

学诚法师法语:实际上,善恶都在这里头。就是说: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什么是学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态?

修行就是如此。所以对所有的法我们都需要去观察:心法、色法,有漏法、无漏法,自己、别人,众人、依报、正报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学数学——加、减、乘、除,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认识世界。

比如这两天,我们好多同学弄这个网络,网络“一即一切”,对不对?我们在这里开示,网络上,全面都能够看到。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用这些网络的一些设备,只给一个人讲,一就是一,你讲的只能一个人听到,这个是不一样的。

再反过来,我们做一件事情,本来不需要付出那么多、那么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就是付出了很多、很高昂的代价,这就是一种冤枉,就是不需要的。

比如说切菜,切菜的话,你拿刀,这个拿刀的时候要保持一个怎么样的力度,要保持怎么样的一个速度,对不对?不是说你这个力气越大越好,你看力气越大,砍下去的话,可能下面的垫板都给砍坏掉,对不对?砍不动了,如果说你力气很轻,这菜就切不动了。那还要看你切什么菜,它就是我们人的一种掌握。我要切什么菜,我要用多大的力刚好?太大也不行,太小也不行,所以这个就是要掌握到一种的平衡啦。

我们以什么眼光来认识世界,来认识、对待人、对待事是很关键的。我们通常的情况下,说:“有个好的东西,尽量不要让人家知道,只有我们自己个人知道”。

那你这个就不是一个放大,不是一个乘法,都是一种除法。就是把别人都除去,最后剩下我们一个人,这个是不行的。或者说,我们有的一个想法,就是说: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生怕别人跑到我们自己的前面,生怕好事情被别人抢走等等。这种的用心和出发点,都是普通人的一个基本的心态。

实际上,善恶都在这里头。就是说: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给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与大家分享、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别人的麻烦、别人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我们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担?能不能给他帮忙?能不能给他帮助?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

地狱未为苦,不了自心最苦!

文/虚云老和尚

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

白日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

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

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从云门闹事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作得主;白日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梦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

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

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了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云居山方便开示六月初三日(1955年7月21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