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以大慈大悲,无私无我,利乐众生为己任者被称为菩萨。这种无私无我的慈悲利众精神,就是菩萨精神。这种菩萨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所以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乘”是运载工具之意。佛法是运载众生超越烦恼苦海的救生航船,故称“乘”,根据修行众生的慈悲心量广狭,佛法分为大小二乘。以自身解脱为目标,不具备利众大悲心者为小乘入;以大慈大悲精神救度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乐土为己任者,为大乘人。
这种大慈大悲利众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为什么说这是大乘佛教独有的道德精神呢?因为“仁慈”或者“仁爱”各个宗教都讲,但从心量和性质上看,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仁慈仁爱都有对象和条件的限制。如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人类的范围内,排除了陆地和海洋动物类众生:有的宗教将施仁慈的对象限制在同一信仰的人群,将不同信仰的人类排斥在外;小乘佛教的宗旨虽然不伤蛾蚁在内的一切众生,但缺乏慈悲利众的责任感;唯有大乘佛教主张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以无缘慈悲救助众生离苦得乐为己任。别的一些慈善宗教虽然有不杀人的戒律,都没有不杀生的戒律。佛教的不杀生是禁止杀害一切动物、鱼类鸟类众生,并且在佛律中规定四众弟子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污染水源。
根据佛教保护环境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的戒律,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在保护生态环境,森林草原,保护泉池河流,野生动物,鱼类鸟类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以佛教名义制定过保护森林草原,保护神山柿湖,禁止采金开矿,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等许多宗教法规。在从全球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今世界来看,佛教具有超前预见,也只有现在才能认识到佛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佛教是世界上现有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来,其影响不是逐渐缩小,而是日益扩大。把科学当作“上帝”,在金钱物欲的洪流中沉浮的现代社会中,佛教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人士认同,其信仰地位日益增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和无私无我、大慈大悲利乐众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是主体。人是有思想理念的高级生命。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正确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带来良好的结果;错误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对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全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其例。从人类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兴衰中可以预见国家和社会的兴衰,从社会的兴衰中也可以洞察思想理念和道德的深层底蕴。道德道德,无道“德”从何而产生。“道”是思想信仰和哲学理念, “德”是思想理念支配下的品德行为。因此,人类有怎样的思想理念,就有怎样的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思想理念的表现。有人以冰山形容社会危机,认为社会上的犯罪行为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峰”,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若不从社会犯罪的底蕴根治,制止犯罪就像爆破露在海面的“冰峰”,你不断爆破,它就会不断上升。
在《金光明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印度大午国王的三太子大勇,具有与众不同的慈悲心,有一次他到森林中游玩,看到山洞中有一只饥饿得瘦弱不堪的母虎和生下不久、缺乏母乳而恹恹一息的五只可爱的小虎。大勇太子见此惨状,大动悲心,流泪满面,脱去衣服,用干柴棒刺破颈部血管,躺在了虎窝旁边……就这样把自己年仅弱冠的宝贵生命和肉体献给了饥饿的虎母和虎子。
印度尚保存着王子舍生饲虎的遗址,供朝圣者瞻仰。敦煌莫高窟完好无损地保存着王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很多外国人看了此壁画,听了导游的解说后,心灵受到震撼,眼中涌出泪花。有人说:“人类需要这种精神!
是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在物质方面可以说应有尽有,几乎什么都不缺,但互相打打杀杀,你争我斗,全球无宁日,人心无平静之时,归根结底,人类就是缺乏这种无私无我的平等慈悲心——即爱心。如果人类都有热爱众生,平等对待众生,互谅互让、互相帮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事事处处为别人的生存幸福,为广大众生的生存安乐着想的慈悲,则人类社会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乃至全球都会减少许多麻烦,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
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是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追求自己今世和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无量众生脱离苦难,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立志做菩萨,发扬大慈大悲、无我利众的菩萨精神,以完成众生同舟共济,把人间地狱变成幸福天堂的菩萨心愿,这样的立志就是发菩提心。这种利众菩提心被称作“宝心”。有这种利众菩提心,就是菩萨。若无此菩提心,虽然生到极乐世界,甚至出世解脱,也只是一个小乘道人或者小乘罗汉。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培养菩提心,学习菩萨利众精神,是最根本的一条修行原则。佛陀在《般若经》中说:“获得一法,就等于获得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啊。”
佛教经典是行为实践的教科书,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学佛不是为了念念经文咒语,拜拜佛像佛塔,而是为了实践佛菩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教导,即从思想行为上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的行为分为思想行为。
言论动作行为两种。前者指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等,后者指具体的言论动作行为。学佛就要从以上两种行为所包括的一切行为方面实践佛菩萨的教导。大乘佛教所说的“善行”,就是利乐众生,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无我的奉献,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
—切信仰佛教的人,应责无旁贷地履行行善利众的神圣职责,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实际工作中去。
人类面临着生态和社会两大危机,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佛教及信众怎能袖手旁观,只念经不做事呢?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鸟类和鱼类,以便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濒临灭绝的“人类伙伴”——各种动物,得到拯救。
道德败坏和饥饿贫困是社会犯罪行为泛滥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教界除了用教化的手段拯救堕落的灵魂,修复和加固预防犯罪的道德防线,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外,还应当发挥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精神,兴办慈善事业,对那些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如无依无靠的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以及生存缺乏最低保障而需要救助的一切众生,提供所需各种救助。为此,既要发心,又要付诸实践。
要让佛教的慈悲利众精神,在人类共建地球幸福乐园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