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
综合时下一般信众皈依佛教的心态,约略可分为十二种:
1.有一种人确实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这种人因为皈依心态正确,就会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对法的认识和学习进步最快,成就也最大。我们看,有一部分真心求法的人,深入法要后,有可能将身心完全投入修行、弘法的行列。这都是由于皈依时的初发心正确,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如有一位年轻女居士,告诉我说,她学佛到今天,有想要出家的念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我回答说,代表你在学法的求知欲上,不断在进步,但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也能为佛教贡献、修行。因为「学佛、出家」上牵涉到父母及夫妻、眷属…是否同意等问题2.第二种人认为信仰佛教很好,只是为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宗教而皈依。因为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所以皈依以后,学佛的进度比较慢。这种人比比皆是。
3.第三种人虽然不知道皈依佛教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但是他在皈依后,广结三宝善缘,而且不止在一个道场皈依,经常四处结缘皈依,皈依很多师父,那里有朝山就跟着去,那里有拜忏就赶快去参加。这种人目前佛教界最多。例如台北有一个女居士,跑道场跑了十几年,结果她告诉我,她现在学佛的心态,真的是像一句话形容的,学佛一年佛在天边,学佛二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向佛要钱。学佛十几年,已经提不起对三宝的恭敬心,只看到佛教界人事上不好的一面,没有将心放在法上来追求、来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关系到她在皈依时她的皈依师父灌输她皈依学佛的观念问题,以及这么多年来她亲近的善知识指导她学佛的方向问题,以及他自己本身皈依以后,学佛的发心问题是否正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说皈依时候的正确学佛观念带导,非常重要。
4.第四种人不是出于自愿而皈依。有的是被亲朋好友拖着去皈依,有的是因好奇随着朋友去皈依。有的是看见父母、亲友皈依,跟着去皈依。有的是代替孩童、患者、亡者而去皈依。有的是在助念时或度亡时代替亡者皈依。凡此种种情形,比比皆是。
5.第五种人是为了求三宝保佑、降福而皈依,或者为了达到父母的愿望,或者为了自己某种心愿、目的而皈依。如我的高中同学长痔疮生浓,发愿说,如果好了,不用开刀,就皈依佛教。结果真的好了。还有一位女孩,为了考大学,向佛发愿,求佛保佑她,如果考上,就皈依佛教,以出家身分去读大学,结果真的考上了,就出家还愿,出家一年后,想要还俗,又不敢还俗,弄的苦恼脑的。凡此种种,为了许愿、还愿而皈依、而出家的情形,其学佛的道心,是相当薄弱的。
6.第六种人因为遭遇父母、亲属、儿女死亡,或者受到男女感情打击、夫妻不合、离婚、生离死别或者被人虐待、病苦等等因素,为了寻求心灵的避风港,或者逃避感情的纠纷而皈依佛教。因为这种情形而皈依的人也很多。例如有一位女居士,他父亲在她二十四岁时就死了,她的人生观因此改变,从此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无常的启示,一有佛教的因缘接触,她就皈依了。虽然在我们遭遇生离死别时很容易让宗教弥补我们心灵的空虚,但是这是短暂的,时间会冲淡一切,如果在皈依以后,没有善知识指引你往正确的学佛方向前进,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将宗教的信仰冲淡下来。
7.第七种现象,就是有一类异教徒,为了试探佛教真理、破斥佛法、盗用佛法、歪曲佛理而贩依、亲近三宝。在台湾有一种异教(外道)的信徒,也学正式的佛教出家弟子一样的跟着出家法师剃渡、出家、受戒.受戒之后,就是接收佛寺,当住持,对信众弘法,结果讲的不是佛教的正法,而是外道法。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接收佛教的寺院。因为台湾有一些佛寺没有出家众住持,所以有一类异教徒便有目的地藉用佛寺传布他们的外道法。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以前在笔者出家的本山道场,有一位女居士,皈依以后,受菩萨戒,结果受戒回来,还是在家里开神坛,掷神杯。到了佛寺,拿着神杯在大殿掷杯问佛。出家师父看见了,就把神杯收起来,结果他又用两块铜饭代替神杯问佛。这种人在佛教界很多。究其原因,他皈依、受戒的目的,只是想以佛教的名义来拉拢信众,利用佛教而已,当然没有求道心可言。
8.第八种人道教、杂神教、一贯道、佛教……,只要是宗教,统统礼敬、皈依。这种情形,不仅是在台湾,如印度、泰国、韩国、日本、缅甸、东南亚等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地都很多。笔者曾经去印度朝圣,抵达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菩提迦叶朝拜时,印度教徒就抬着神轿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菩提树下,摇幌、吶喊,在他们的心目中,神、佛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与台湾的一般信众信仰一样,神、佛不分,只要是神佛统统恭敬礼拜、景仰。
9.第九种人假借皈依佛教的慈善外衣,掩饰他个人私欲图利的手段,用来达到发展他个人名利权势为目的。譬如以佛教徒名义当会头,办慈善事业,结果倒人家的会、又倒债。如有一位女居士,当会头十几年了,信用一向很好,结果还是倒人家会一千多万,有一对夫妇,将十几年辛辛苦苦的积蓄一百多万全部跟他的会,结果全部倒了,经常在夜里,夫妇俩抱在一起痛哭。大家都知道他是佛教徒,岂不是要让大家骂佛教了吗?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假借慈善名义为钓耳,利用人性的弱点,假称是佛教徒,令人对他生起信用心,结果却在行为上,与信仰不合。如果读者中有人正在面对债权人的问题时。一定要善于处理,不要和众生结怨。破坏佛教形象,来世因缘聚会时,更是怨怨相报,牵缠不完。
10.第十种人,自我学佛的期许很高,虽然想皈依佛教,但是却认为自己的程度不够,所以一直没有皈依。因为他认为皈依是一件很神圣、很庄严的事,一定要慎重其事。譬如有一位信徒,信佛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皈依,他就是认为皈依之前,一定要将自己的行为、品德做好,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一旦皈依,就要进入学佛的情况,才能皈依,所以一直没有皈依。
11.第十一种人已经参加佛寺共修、法会很多年了,甚至研究佛经很多年了,他早就默认自心已经皈依佛教,而不愿意做皈依证明仪式。譬如笔者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内心已经皈依佛教,为什么还要再做皈依仪式呢?」他不知道「皈依」是遵佛遗教,自有其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力存在。
12.第十二种人自认为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诸,所以对皈依时的「三宝引证师」精挑细选,希望找到比自己佛学程度高的皈依师父时,再做皈依打算,但是一直找不到,所以一直没有皈依。例如有一位博士,他对楞严经研究几年,一直没有皈依,笔者劝他皈依,他就说:「要找到对《楞严经》很有研究的法师,能够指导我研究楞严经,才做皈依。」这都是对佛制皈依仪式的意义不了解,才会对皈依的方式产生错误的想法。
综合以上数点,你、我在最初进入佛门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皈依佛教呢?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