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第一卷 第三章 阿难出事了!(下:淫戒的来历)

发布时间:2023-05-17 08:17:43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第一卷 第三章   阿难出事了!(下:淫戒的来历)

在佛教逐渐成熟的传统中,出家人在出家的时候,就要领受各种戒律,不但男女出家人的戒律不一样,刚出家的沙弥和正式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也有较大的差别。但是不论如何,只要在佛前受了戒,就相当于在身体中新生了一个纯洁的新的自己,这个新的自己,需要很好的守护,如果戒律守持的好,这个新的自己就会成长得更加圆满;反之,如果不遵守戒律,就会对这个新的自己造成伤害。因为这个新的自己是在领受戒律之后产生,能够说明戒律的严净程度,因此被称为戒体。但是,这只是一个方便理解的说法而已,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有形有相,可以捉摸的戒体,只是一个用来说明问题的名词而已。一切都要靠领受戒律的这个个体来自觉维护。

那么,这个“将毁戒体”,实际上就是说,阿难就要犯戒了,虽然是被摩登伽女用强制的手段强迫的。

那这个戒律又是怎么回事情呢?守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讲讲戒律出现的因缘,因为本《楞严经》是以阿难的淫戒将破为起因,因此我们就集中讲讲淫戒的制定过程。

在佛成道后,不断度化众生的十二年里,整个跟随佛学法的所有人,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不好的事情,所有人都能自觉地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都放在思悟佛所讲的正法上面,也都能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候,自然维持个人的威仪。这就令佛所率领的这个出家修行人的团体,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而那个时候,所谓的佛要求所有僧侣一定要遵守的戒律,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护身语意,护一切众,善护其身,是诸佛教。这也可以被称作是最简单的别解脱戒律。虽然这几句话并没有非常详细地说明,什么样的动作、言语、思想是好的,什么样的动作、言语、思想是不好的,但是恰好因为没有事无巨细的明确,才能够令这些出家人做的更加到位和彻底。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一个团体,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在人员相对比较少的时候,不用强调,大家也都能贯彻最初的团体思想,而到后来,事情多了,人也多了,必然就会出现懈怠和混乱,就必然要出现规矩。同样的,一个国家,在经过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刚刚成立的时候,不用号召,人人都能够非常主动地毫不藏私地贡献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乃至生命;逐渐太平日子过久之后,就一定会出现贪官污吏,各种不法案件,法律也层出不穷,司法解释则几乎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有新的补充。

佛教的僧团,到了佛成道后的第十三年的时候,也终于出现了变化,被佛称为出了疱疮,生病了!

有一个人,名叫苏阵那,家里非常富有,各种金银珍宝绫罗绸缎稻米牲畜不可计数,堆积如山,甚至有人说他的财富,都可以和主宰世间财富的四大天王之首的毗沙门天王(也就是财宝天王藏巴拉)相媲美。苏阵那在成年之后,娶了自己同村的一户人家的女儿为妻,夫妻二人非常恩爱。

后来,苏阵那逐渐对佛的教法产生了信心,也慢慢地在家中减少了不善的各种行为、言语、思想,甚至断除了。终于有一天,他决心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就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受持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皈依,也领受了断恶行善的戒律。

在出家的初期,苏阵那还是在家里住着,可是后来他认为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自己也没有证悟,这么样一只住在自己家里并不太好,就决心真正的和那些比丘一样,托钵乞食,游方行脚。

可是苏阵那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恰逢当地收成不好,是个饥馑之年,每户人家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哪里还有更多的食物提供给游方僧呢!苏阵那到处周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样下去实在不行,我们家和我们村,基本上都还比较富裕,我不如回去劝告家人和村民,一起给游方僧提供斋饭,每月的初一十五等让这些修行人都能够吃的上饱饭。当然了,个人认为,苏阵那心中必定也想着自己也饿不着肚子了。

当苏阵那逐渐回转,走到自己村子边的时候,先没有直接回到自己家中,而是在村边人家比较少的地方,寻找了一个小屋,自己就住在这个小屋中。然后天天到村子的其他人家,去劝说大家给游方僧提供斋饭,也托人转告周围的游方僧,到这个村子来应斋,解决了不少僧人挨饿的窘况。苏阵那自己,则平时都在小屋中修行,饮食的时候,则是轮番到村子中沿门乞食。

终于有一天,苏阵那乞食到了自己家门口,可是因为自己这个家中的长子舍家而去,因此整个家人对出家人没有什么好感,一个新来的仆人远远地看见游方僧人到来,就躲开了。苏阵那看到这种情况,知道自己不会有所得,就打算到下一户人家去乞食。

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仆人看到这个游方僧人好像是自己主人家的公子,就急忙去找苏阵那的母亲报告,说:“老夫人,我好像看见公子回到了村子里。他还在我们家门口乞食,但是没有人给他,他就走了。”苏阵那的母亲,听到之后,就想:“儿子回来了?该不会是想我们了吧?或者是他娇生惯养地受不了修行的苦,想还俗了?或者是有别的出家人欺侮他了?”就让老仆人打探苏阵那的落脚之处。

第二天,苏阵那的母亲来到了小屋,问了上述的问题,并且说:“儿啊!我们家的财物,连同你结婚时获得的礼品,你也都知道,那实在是多的不得了!如果堆起来的话,两边的人都相互看不见的。还有,你父亲做官也不断有更多的财物带回了家里。这些,都是你的。你如果回来的话,你爱怎么办都成。”可是苏阵那回答说:“我并不是想念你们才回来的,也不是不想修行,也不是想还俗,更不是受别人欺侮。我只是想让大家多多给僧人供斋,积累些福报而已。”苏阵那的母亲,听到了儿子的回答,心中自然不痛快,但是也不能强行带他回家爱,就只好自己先回家,想着:“一定要有个办法把这个儿子弄回家。”

等苏阵那的母亲回到家之后,把儿媳妇叫了过来,说:“媳妇啊,等你下一次的月事干净的时候,记得一定要告诉我。”苏阵那的妻子也知道了丈夫回了村子但并不回家的事情,知道婆婆必定有办法让丈夫回来,就很高兴的同意了。

等到有一天,媳妇过来报告婆婆说:“月事已经干净了。”婆婆就让小姑子和仆人等,帮助媳妇盛装打扮起来,标准就是苏阵那在家里的时候最喜欢的样子。等到一切就绪,媳妇又像新娘子一样地漂亮之后,婆婆就带着媳妇一起坐着车子,来到了苏阵那的小屋。

这个时候,苏阵那正在小屋周围散步经行,看到母亲和妻子过来了,心想:“她们俩人来干什么呢?是来让我回家吗?我是不会回去的。”打过招呼之后,苏阵那的母亲说:“我知道你铁了心要做出家人了,我也不劝你还俗。只是,如果我们家没有子孙的话,等我们都老死了,所有的财物必定会被官家充公。所以,我别的不要求你什么,只要你能给我们家留下种子就好了。”苏阵那听了母亲的话,心中还是有些不踏实:“我终究是出家僧人了,好像我看到的那些出家人,没有一个行夫妻之事的。可是我感觉今天的这个媳妇,比新婚的时候更加漂亮。”就问母亲:“这样子合适吗?”母亲心中偷笑着,回答说:“于情于理于法,你都应该给我们家留下种子。”毕竟苏阵那只是简单知道断恶行善,并不了解淫欲的负面,况且年轻人,久别之后再见佳人,心中已经难以把持,更何况母亲非常肯定地从理法方面,给他吃了定心丸。苏阵那就牵着妻子的手,进入了小屋,如同没有出家前一样地行了夫妻之事,不一而足。

谁成想,这几次的欢会,真的令苏阵那的妻子怀孕了,并且还是从妙胜天投胎而来的最后身的大智慧者,此子成人之后出家修行,即生成就大阿罗汉果位,广为人天赞叹。放下不提。

苏阵那经过此次事情之后,就又逐渐转回佛前听法。有一天,恰逢释迦牟尼佛开讲贪嗔痴的过失,讲到只要远离贪嗔痴,必定可以开发智慧,最终证悟解脱。苏阵那在众僧之中听到这样的法语,回想到自己已经出家,但是又和妻子发生了关系,这是不是自己的贪欲呢?自己还能够得到智慧,得到解脱吗?心中非常苦恼,表情也就愁容满面,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平时每次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就有僧人到其他僧人的房间中去共同探讨佛理。这天来到苏阵那房间的僧人,看到苏阵那懊丧难过的样子,就问说:“平时你都是开开心心的,怎么今天闷闷不乐?是身体不舒服吗?还是有其他的事情?”苏阵那就回答说:“我并不是生病,而是心中感觉很苦恼啊!”说着,就把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这位僧人。

这个僧人非常了得,他也没有假意开慰苏阵那,也没有对他表示看不起,只是让他好好休息,就告辞离去。这个僧人把苏阵那的情况报告给了释迦牟尼佛,佛就把所有的弟子集中到一起进行开示。

释迦牟尼佛,做事的方式,有点儿类似无为而治的意思,他虽然能够通晓一切人情世故,也通晓所有的修证方法和次第,但是为了不引起弟子们的不理解,从来都不会做超前的安排,而是根据每一件事情的发展,随缘说法。本次苏振那的事情,正好是佛制定淫戒的条件成熟了。

佛经过苏阵那亲口承认事情属实之后,对所有的弟子们说:“苏阵那做出了这种不清净的行为,是不符合‘远离贪嗔痴,开智得解脱’的,是出家僧人所不应作的,是不清净的。”释迦牟尼佛随之就讲述了很多有关淫欲的过失,斥责了苏阵那之后,对大众宣告说:“今天的这个事情,恰好说明僧团的行为守则需要更加详细的规则,制定更加详细的规则,会有十种好处:一是能够更好的管理僧团,二是能够令僧团更加祥和,三是能够令僧人愿意继续出家为僧,四是能够杜绝破戒行为,五是能够令有此类思想的人得到安定,六是能够令不信佛法的人信仰佛法,七是能够令已经信仰佛法的人更加诚信,八是能够断除现在的烦恼,九是能够断除未来的烦恼,十是能够让清净的出家修行更加长久存在,利益广大的人间和天上的众生。”接着就说出了一条规矩:“凡是出家僧人,只要是做出了两两交合之事的,就属于重罪,应当被摒出僧团。”

以上就是淫戒最初的设立因缘,当然,这并不是完整的淫戒,完整的淫戒,也是在不断有僧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释自己所理解的淫戒,然后作出人与猕猴、个人自慰、出精不出精、有没有隔着衣物行淫、身体的不同孔窍内外行淫等等不同的不清净行为,而后逐渐被佛完善的。当然根据情节的不同,主动还是强迫,有没有乐的享受等,分成了轻重不同的破戒之罪。其他的杀生、偷盗等罪,也是在类似的各种因缘下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我们所应关注的是,佛制定淫戒(也包括其他戒律)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这些人因此而成佛吗?从上面我们所看到佛说的十种好处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理解到,淫戒不破,最大的好处一方面是僧团的清净和稳定,另外一方面则是不被别人或者别的出家团体所讥笑,一旦僧团破裂,或者僧团被别人抓住把柄嘲笑了,那损失就是整个佛教的存亡。至于个人是否守了淫戒,就一定能开智慧得解脱,我看还差的很远。

\

而且,守戒所带来的好处,在大藏经中也有很清晰地描述。根据《佛说出家功德经》中所说的,一个王子,一直贪恋众女陪伴日日享乐,因为佛让阿难告诉他七日后必死的预言,该王子就打定主意,再疯狂六天,最后一天在佛跟前出家受戒。佛也答应了,因为该王子在最后的一日一夜中,非常清净地守持了戒律,第七天他死亡之后,在阿难的请问之下,佛说了该王子的投生去向:“这个王子,因为命终前的最后一天出家,并且能够在一日一夜中严格守持戒律,因此在他死后,已经转生到四天王天,成为北方毗沙门天王九十九名王子之一,在五百年的寿命中,随意享受天王之子的享乐,众多彩女陪伴;之后则上升到三十三天,成为天帝释的儿子,在一千年的寿命中,享受比四天王天还要悦意的享乐,众多天女围绕周围;之后则上升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子,在两千年的寿命中,恣意享受天上的色声香味触,无边的快乐;之后则转生为兜率天王子,在四千年的寿命中,随意享用此天更加增上的妙欲,此天天人互相目视即可满足欲乐,在享用心满意足之余,因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宣讲佛法,因此能够谈法论道,增长智慧;之后则转生为化乐天王子,享受八千年的增上欲乐;再之后则转生为欲界天最高层次的他化自在天王子,此天的种种享乐种种妙欲,比起前面的五层天来说,则是最为殊胜的,此王子可以在此天中,恣意享乐一万六千岁。命终之后,则又转生到四天王天,如此上上下下往来七次,享尽了天人之福;而且,因为他能够在一日一夜的时间内,严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时间内,一直不会转生到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恶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这些善道轮转;直到最后一生,转生到人间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随意享用人间的各种财富和享乐,到中年之后,才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厌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后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痛苦,剃发出家,精进修行,时常能够具足行住坐卧的威仪,能够保持正法正念,最终因为彻底明白了构成身体的五蕴本来就是苦空无我的真谛,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汇聚而有,因缘失散而无的因缘法,而成就了缘觉罗汉,或者称作辟支佛,证得了成就的果位。”

也就是说,通过持戒,可以得到未来生人天的增上福报,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好处。虽然最终也可以在真正的佛法上证得成就果位,但是比起来直接思悟正法究竟智慧所得到的利益,还是差的很多了,至少是慢了很多。

因此说,持戒,如果不明白真正的智慧的话,永远只是在轮回中飘转,只是享乐的时间稍微多一些而已;而如果能够在具备了正确认识心地智慧的情况下持戒,那就可以在十六生、七生、甚至一生之中,证得比罗汉果更加彻底更加究竟的圆满佛果。

归根结底,学佛,还是要学智慧的,也是要用智慧去学的,就像佛在这个事情发生后,对阿难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智慧的法门。

这个时候的阿难,显然不明白自己所领受的戒律的真实意义,并且自己也没有智慧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被摩登伽女左右,即将违犯淫戒,按照佛制,犯了的话,可是要被摒出僧团的!这可怎么办呢?佛啊!快救我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