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示李献臣)。
又云。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贵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但得本。莫愁末。空却此心是本。既得本。则种种语言。种种智慧。日用应物随缘。七颠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恶。或顺或逆。皆末也。于随缘处能自觉知。则无少无剩(示黄伯成)。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着。起一恶念。当急着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示李献臣)。
又云。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自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
又云。昔道林禅师。居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白居易侍郎镇钱塘。特入山中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信也着。不信也着。请思之。
又云。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实时瓦解氷消。如今不会。更经尘却。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许。
又云。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便省。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着手脚不办。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又云。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又云。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未有明般若。而贪欲瞋恚痴者。未有明般若。而毒害众生者。作如此等事底。与般若背驰。焉得谓之智慧(示陈次仲)。
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
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示罗孟弼)。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于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着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崇。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示李献臣)。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真是无你回避处(示罗孟弼)。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著者是。不见释迦老子。在法华会上。舍利弗殷勤三请。直得无启口处。然后尽力道得个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是释迦老子究竟此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之椎轮也。昔雪峰真觉禅师。为此事之切。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缘不相契。后闻德山周金刚主化。遂造其室。一日问德山。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德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示人。后又问。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拈拄杖便打云。道什么。雪峰于棒下。方打破漆桶。以是观之。聪明灵利思量计较。于此个门中。一点也用不着。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拟议寻思。便落意识。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故知。心意识非独障道。亦使得人七颠八倒。作诸不善。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须是具决定志。不到大休大歇大解脱处。誓毕此生不退不堕。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人。世间尘劳中事。如钩锁相续不断。志意下劣者。往往甘心。与伊作伴侣。不觉不知。被伊牵挽将去。除是当人夙有愿力。方肯退步思量。永嘉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若如是思量。蓦然向思量不及处。见得无一物底法身。即是当人出生死处。前所云无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这个道理也。士大夫。一生在思量计较中作活计。才闻善知识说无所得法。心里便疑惑怕落空去。妙喜每见如此说者。即问。他只这怕落空者。还空也无。十个有五双。分疏不下。盖平时只以思量计较为窟宅。乍闻说着不得思量底话。便茫然无讨巴鼻处。殊不知。只这无讨巴鼻处。便是自家放身命底时节也。敦立道友。靖康中在夷门相会。是时春秋鼎盛。便知有此段大事因缘。(叙事不录)但以博极群书。于九经十七史内。入得太深。聪明太过。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应缘处牵挽将去。故于脚跟下。不能得啐地折嚗地断耳。若时时正念现前。怕生死之心不变。则日月浸久。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且那个是熟处。聪明灵利思量计较底是。那个是生处。菩提涅盘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搏量卜度不到。无你用心安排底是。蓦然时节到来。或于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于日用应缘。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乱。若逆顺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识宁静时。忽地踏翻关棙子。不是差事(示徐敦立)。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反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说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示李献臣)。
又云。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法。惟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参禅人。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但虚却心。不用向声名句义上。求玄妙求悟入。若起此心。即障却自己正知见。永劫无有入头处。盘山云。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不可忽。净名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欲彻此法。先须屏除六根门头。使无少过患。何谓过患。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而不能远离。于经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见觅解会者是。苟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诸方尊宿。唤作劈面提持。直截分付。妙喜唤作第一等拖泥带水。直饶向一棒一喝下。全身担荷得。已是不丈夫汉。被他蓦头浇一杓恶水了也。况于一棒一喝下。求奇特觅妙会。乃是不唧[口*留]中。又不唧[口*留]者 (示邓子立)。
——摘自“新纂续藏经 No. 1578 《指月录》”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