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

发布时间:2024-04-16 03:07:54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

净空法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75集2012年12月18日讲于香港

“道品之要”是我们现前真正能得利益的,也就是说要适合自己程度;太高了,我们做不到,要适合程度。程度得从头下面、从最简单的下手。

“道品”的代表,就是三十七道品,它一共分为七个科目,三十七桩事情。七个科目:第一个,“四念处”;第二个“四正勤”;第三个“四如意足”。我们今天这个程度,这十二道品是最重要的,要从这里下手。如果这三种没有,你就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你修不成功的。《弥陀经》上是说了,“五根”、“五力”,他从这下手,为什么呢?你到极乐世界,你前面这个三科,决定学好了,为什么?要不然你去不了。“四念处”是智慧,我讲的时候把他讲的看破,“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教我们选择,善法要修行,恶法要远离,要懂得断恶修善,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如意是自在,你不放下,你不得自在。我用这个讲,大家听起来好懂,这是“道品之要”,最重要的。那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就是基础的基础,那是“净业三福”第一条,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基础的基础。有这个基础之后,真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真干!

“深入无为之理”。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不是指《大藏经》,是指一部经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深入”是修行的方法,这个要懂得。要借这个方法修清净心,就是制心一处。一部经、一部论你专攻它,你一生专攻它,我们相信,十年,你就成为这部经论的专家。

今天学佛没有老师了。老师在哪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是老师。你懂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就开悟了,意思就懂了。一千遍是什么?你的心定了。你的心定在这上面了,他就开悟了。这是智慧,这不是知识。智慧是从自性的,一定要跟性相应。戒、定、慧跟性德相应,所以它产生不思议的能量,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帮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自己离苦得乐了,才能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看到别人所作所为,他有一些不如法,他自己不知道,有时候他自己先发现,觉悟了,他回不了头,他不能解决,如果有善知识来指导他、来帮助他,这好,这不容易,难得!

今天哪里去找善知识?找善知识有找善知识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遇到善知识也等于零。我们这一生走过来了,章嘉大师,善知识;方东美先生,善知识;李炳南老居士,善知识,亲近的人多少?真正得利益的几个人?这是什么原因?心态不一样。印光大师说得很明白,你信心不一样,你对于所学的东西怀疑,对老师怀疑,对老师的德行怀疑,对老师的智慧怀疑,对老师的善巧方便怀疑。所以,遇到好老师,等于没有遇到。真正遇到好老师,就是我唯一的一个依靠,我不能离开他,这样的心才行!那么有人批评你的老师,毁谤你的老师,你动不动摇?你听了,一动摇,完了。我这三个老师,都有很多人在我面前批评他们。

方老师,我们同乡批评他、毁谤他。他是很年轻,十几岁就离开家了,说他在家里订了婚,原配的他不要了,到外面去娶个太太。说这些话来毁谤他,我们听了要一生怀疑,完了!我们一定要晓得,古人所说的一个读书人,他真的是勇猛精进,“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他那是年轻时候,现在是什么时候?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你知道,现在的方老师你知道吗?你没有跟他接近过,你怎么会知道?我亲近他,常在一起。我说你当然不相信,但是你说的,我也不相信,不能受这个谣言。一受谣言伤害,我们自己就毁掉了。

台中李老师,人家骂他“四宝”,嫉妒、障碍。

章嘉大师,人家说他“政治和尚”。这些话我们都听多了,丝毫都不动摇。那是什么?那么说话的这些人,你跟他不常见面;我常常见面,跟你们所说的不一样。对老师的那个尊敬,跟父母一样,但是今天这个比喻不恰当了,他对父母不孝顺,找不到比喻了。现在人心都是妄心,交得再密切,虚情假意。男女相爱,几天结婚了,又过几天离婚了,这不是假的吗?不是真的,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爱,他那是感情一时冲动,他哪里懂得什么叫爱。“爱”这个字的意思多深!对这个字根本就不认识,所以你也就不必责备他。看到这种情行,一笑了之,不要放在心上。所以,必须有这个基础

,才能入,“深入无为之理”,然后,“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身、口、意三业。

“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自己没有做到,不能教人。还有的人,自己认为做到了,做得很好了,态度骄慢,瞧不起别人,你说他有没有做到?他没做到,那是假的。谁说他是假的?孔老夫子说的。夫子《论语》上有一句话,虽然是假设,确实这种人很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可观矣”。他持戒持得很清净,瞧不起别人,这是“骄”;你再看他是不是吝啬,他舍不得布施,能全是假的。他这种持戒,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有骄慢怎么能得定?戒持得再好,都等于零,为什么?戒的功德不能出现。功德是清净心跟平等心。这个意思深,你不能不懂。“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觉”就出现了。“觉”,小定有小悟,大定有大悟,甚深禅定就大彻大悟。那么持戒、修定,目的是开悟,所以,修定是手段,持戒是手段的手段。为的是要开悟。开悟是一切通达、一切明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自度度他。我自己离苦得乐了,我也能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自己真有成就,就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自己问题解决了,全心全力为别人服务。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嗔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

“忍辱波罗蜜”,别人骂你,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骂你那个声音,是从空中传过来的,这个音声不是真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根、尘、识都是生灭法,刹那生灭。听到这些话正好回光返照,音声、空性了不可得,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能够忍受了,若无其事。像前面一样,“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总是以诚意,和颜悦色去回答别人。“身”、“口”如是,“意”亦如是,以清净的念头,真诚心,纯净纯善,看这一些惭愧,侮辱空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这两句话一提起,所有问题全解决了,“如此,嗔恚不生”。

我也常讲,这三毒烦恼“贪、嗔、痴”,三毒有核心,这有它的中心点,毒中之毒。“贪”毒里面毒中之毒是情执,最难断的。真正修行人,一定从最难的下手,三毒自然化掉了。嗔恚的核心就是傲慢,愚痴的核心,就是怀疑。情执、傲慢、怀疑哪个人没有?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是真的叫烦恼的根,贪嗔痴是烦恼的本。这是根,要把根本给断掉,我们才得大自在,我们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只要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常常找麻烦,常常来扰乱你。换一句话说,障碍你精进,障碍你的戒定慧。所以,忍辱波罗蜜要有进步。我们想想这一点,我这个忍耐的功夫,一年跟一年比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好事!没有进步,麻烦就大了。忍人之不能忍。然后才能为人之不能为。为人之不能为是大事业、大善事。

“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我自己能做到,就是给人做榜样,我教人,他会接受。为什么?我这不是书本上学来的,我是自己在生活当中锻炼出来的,别人相信。没有通过真的锻炼,人家很难接受。能布施,能忍辱,你决定有成就,六波罗蜜中这两条最重要。心量要大,要广施。布施,菩萨布施,广施,结的缘大,结的缘多,将来成佛度众生多,跟你有缘。不肯跟人结缘,不肯施舍,你学得再好,人家跟你没有缘,你说得天花乱坠,他也不来听。法缘的殊胜,在你要结缘。不结缘,法缘从哪来?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这个“精进”是对治懈怠的。人,品德、才华再好,如果懒惰就不行了,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六度是对治我们六种大病,修行上最大的障碍。布施是度悭贪的。吝啬,自己有的不能给别人;自己没有的,总希望能够贪得,这是对修行人最大的障碍。第二种就是自己的恶业、恶念、恶行,这是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佛用持戒波罗蜜来对付,断恶修善,用这个方法。忍辱对治的是嗔恚,精进对治的是懈怠,禅定对治的是散乱,般若对治的是愚痴。这六种病,佛出的这六个方法治这六种病。这六种病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你为什么不能成功?你这些病没有治好。佛给我们这些药方,要真正会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