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二

发布时间:2024-07-09 03:09:36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二

(续:第三、事理圆融观)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

通过前面对本门主旨的阐释说明,我们知道本门主要在于宣说开解如来藏一心之事、理两方面的圆融一际,在这里论主参考运用了《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理论来予以诠解阐释,所谓一心即是指如来藏,如前所释,我们知道其含摄世间出世间之一切功德,其本身常住不变即是真如理体,亦即“如来藏心真如门”;而依因缘生灭变化的一切万法即是真如事相也,亦即“如来藏心生灭门”。

理、事既然只是如来藏心的一体两面,则知理无别理,全事即理;事无别事,全理即事。何以故?随缘不变即其理,不变随缘即其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唯是一如来藏心,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但是方便分别尔。理事之间,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成事则理不碍事,事显理则事不碍理,是故事理两门,实圆融一际,无有障碍。

约真如自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如来藏缘起,亦云真如缘起,亦即所谓“性起”者也)云理、事;约差别事相“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亦即所谓“缘起”者也)则言空、有(二见)。实则克体而言,缘起性空之“空”者即理,亦即随缘不变之真如自性也;性空缘起之“有”者即事,亦即真如自性之不变随缘也。

“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见”者,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知见,见有正见、邪见之分别。今既性空缘起,则空不碍有,空而非空,非空而空,此即不思议“空见”;又既缘起性空,则有不碍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此即不思议“有见”。空、有二见既不思议,互不相碍,故文云“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此如白昼黑夜,昼时明显暗隐,夜时暗显明隐,明暗隐显不同,无有障碍。今见空时,空显有隐;而见有时,则有显空隐,其实空之与有,实无障碍。

【言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何以故?真妄交映,全该彻故!何者?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离有边有;空即不空,离无边空。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又因“缘起之法,似有即空”(所谓缘起性空也),故知有不异空,有即是空;而“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所谓性空缘起也),则知空不异有,空即是有;合上二义,是故文云“有空无二,一际圆融”。今即知有空无二,一际圆融,则不复虚妄分别有、空尔;既不复妄分别有、空,则“(有空)二见斯亡”;既“(有、空)二见斯亡”,则但一真如心也;若但一真如心者,又何曾存在所谓空、有之障碍耶?

空显有隐谓之理,有显空隐谓之事。理事空有原无障碍,而凡夫虚妄分别,妄自执空执有执理执事。若如实知有空无二,一际圆融,则分别二见斯亡,空有则无碍矣。是知有碍者,只因虚妄分别之所致也,虚妄分别元非应理如法也。

“何以故”征问之文也。即是征问何故空有无二,一际圆融,则二见斯亡,空有无碍耶?

“真妄交映,全该彻故!”“真”者,即前文所云空也、理也;“妄”者,即有也、事也;“赅”者,包遍也。即所谓真赅妄末,妄彻真源,真妄、空有、理事交互相映,全赅全彻故。

“何者”同前,亦是征问之文也。此即征问前答文“真妄交映”所云何义?

“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者,空既是不碍有之空,故虽空而常有。“有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者,有既是不碍空之有,故虽有而常空。

“有即不有,离有边有”者,谓此中“有”非是落于断常两边之“常边有”“实有”也。何故?既然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有即不有,是离有边有;离有边有者,是离常边之有也。离后“有”字,即常有、恒有、实有义也。

“空即不空,离无边空”者,谓此中“空”非是落于断常两边之“断灭空”“顽空”也。何故?既然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空即不空,是离无边空;离无边空者,则非断灭空也。离后“无”字,即断灭空、顽空、毕竟空义也。

“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者,既然有而非常,空而非断,所以空有圆融,一际无二,空不碍有,有不碍空。

“互形夺故,双离二边”,“互形”者,相成也,空是成有之空;有是显空之有,故曰互形。“互夺”者,相摄也,空摄有则有全是空,故空夺有;有摄空则空全是有,故有夺空;有夺空,空夺有,故曰“互夺”。“两边”者,断、常两边也。空成有,有成空,则离断边;空夺有,有夺空,则离常边;故曰“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又经云:“因缘故法生,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又经云:“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又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前文已释法义,下则四引经证以证义启信。

初引经证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云何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呢?

“邪见”者,谓断常、生灭、垢净、增减、有无、内外、正邪等等二边见,悉为邪见。总而言之,凡落能所对待之见,皆为邪见。

若人能具足善巧方便,深入观察缘起,则知诸法缘起无非性空,性空当体缘起。既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则断常、生灭、垢净、增减、有无、内外、正邪等一切能所对待之见俱不可得也;一切见既不可得,当知一切法亦不可得;一切法既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由是则一切邪见俱净尽矣。“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习”者,习气,习气是烦恼、无明之别名。“无复余习”者,谓破除净尽无明烦恼也。

二引经证云:“因缘故法生,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

既生是因缘生,于法则无生;灭是因缘灭,于法则非灭。能解一切法本自无生无灭,其人即得迅疾成佛也。

三引经证云:“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前文已释,法身在缠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则名为法身。而在缠之如来藏,即第八阿赖耶识也,又前七识皆依阿赖耶而有,故文云“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二种”者,谓一切落于能所对待之二边见也。《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后异熟。”“二取习气”者,即能取、所取之习气也,能所即生,则一切断常、生灭、有无等对待之见俱起也,故曰“二种摄受生”。诸有智者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乃得不受异熟生也。

四引经证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染不染不二,斯义甚深,此实非思量分别所能得解之境界也。如《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可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所以染而不染,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能了知此法者,唯佛境界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