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印祖故事:《净土五经》广流通,净土法门立根本(85)

发布时间:2024-07-16 03:08:56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印祖故事:《净土五经》广流通,净土法门立根本(85)

各宗祖师弘化,都选定本宗根本经典作为修持依据。自唐代善导大师以来,净土宗教义大为完备,并由《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构成了净土宗修行的主要经典世称净土三经。清末魏承贯居士取《普贤菩萨行愿品》与净土三经一起刻印流通,称为《净土四经》。

其中《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流传下来的只有五种译本。印光大师指出:“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魏承贯居士编辑《净土四经》的时候,对无量寿经进行了删削,又依其他译本进行增益,印光大师认为“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大师阐述:“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症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有鉴于此,印光大师增编《净土五经》,仍恢复用曹魏康僧铠原译本。

印光大师认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念佛最妙开示,早在民国六年(1917年),大师在与温州周孟由居士的书信中就提出:“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岂有文长之畏哉。”可见,大师当时就有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为净土五经之一的想法。

1931年,郭泰棣居士拟出资初次刻印大师所编《净土五经》,请印光大师作序,辛未中秋日,大师为这个版本作序,1932年夏出版。郭辅庭在跋中说:“净土四经坊间早有流通,今得印光法师加入势至圆通章为行持模范,更觉信愿行三,伊圆无缺。”

1933年夏历五月,大师增编并亲自校对的《净土五经》由弘化社初版印一万部。内容包括:①佛说阿弥陀经;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③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④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⑤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藏版处:世界佛教居士林、弘化社、国光印书局。印刷处:国光印书局。流通处:世界佛教居士林、弘化社、功德林佛经流通处。从此,弘化社开始大规模流通《净土五经》。

净土五经的选定意义重大,是近代净土宗振兴的一大成果,它重新明确了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的正依地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选入,充实了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印光大师指出净土五经“乃净土法门之根本”。大师给弟子拜竹居士的信中说:“《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详阅光二序一跋,即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再阅此五经,则知其广大高深,凡圣同归矣。”

大师的二序一跋是指1933年所作的《净土五经重刊序》、1934年撰写的《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1936年撰写的《净土五经》跋。

《净土五经重刊序》阐述了净土法门的缘起和五经的要义: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阐明华严经净行品与净土宗的关系,作为净业警策,深致力于日用云为,悉使与如来无上觉道合。

《净土五经》跋以净业三福摄戒、定、慧三学导归于净土: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 净行品》,及《楞严经 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附录11:都摄六根念佛法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