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尊老爱老养老 董永故里孝子多

发布时间:2024-12-10 03:04:33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尊老爱老养老 董永故里孝子多

来源:人民网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天仙配》,演绎了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的美丽传说。如今,在董永故里孝感市孝南区,一个个新时期的董永层出不穷。他们秉承浓厚的孝文化历史积淀,将古老的中华孝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孝南缘何孝子多?孝南区委副书记、区长龙良文说,家庭养老目前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养老形式之一,尊老养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孝南又是以“孝”传名的地方。为弘扬孝文化和现代家庭美德,促进孝南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孝南建区十年来,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孝文化、发扬孝子精神,“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近几年,区委、区政府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层层民主推荐,评选出“十大孝子”,给予大力表彰和物质奖励,掀起了孝文化建设的高潮。这里,我们推出其中几名孝子的感人事迹,以飨读者。

温被试针赛黄香

孝南区毛陈镇有个董永村,村里有个媳妇叫周玉兰,周玉兰温被试针、孝敬公婆的故事家喻户晓。



公婆岁数大了,血脉弱。玉兰见老人天一冷就早早地偎在被窝里,半天睡不着,就关切地问婆婆有什么不舒服。婆婆说:“腿像凉水浇!”玉兰又赶紧又拿来一床被给婆婆盖上。半夜,玉兰还是听见婆婆在床上辗转反侧,玉兰心里很难过。

第二天,玉兰提前生着一盆火,抱着婆婆的被子用火烤,烤热中间烤四周,烤得公婆心里热乎乎的。这一夜婆婆睡上了暖和觉。

后来,玉兰觉得用火烤被子不太安全,被子上又留有烟味,就找来盐水瓶,灌满热水放在婆婆脚边。再后来,玉兰干脆和婆婆一起上床,把公婆冰冷地腿放在腋下,用自已的体温暖婆婆……

婆婆年轻是落下了胃病,一发作就疼得打滚。玉兰为婆婆煎了好几付中药,服了都不见好。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玉兰急了,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医书上说人体穴位是神经未梢密集之处,如果用针剂注射中脘部,药力能直接迅速地发挥作用,效果可能好些。

玉兰凭着自己当过赤脚医生,说干就干,为了保险起见,要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先做皮试,没什么不良反应。接着打三角肌,针头一下子扎进肌肉里,随着药水一点点注入,她口开始发干,眼睛也潮红起来。不行药力太大,婆婆体质弱恐怕承受不了。再换一种药,再不行,又换。一次、二次、三次……周玉兰的胳膊上扎出了大大小小的针眼,有的地方还出现肿块。一次次摸索,一次次总结,玉兰完全掌握了药性和剂量。

为确保疗效,玉兰在给婆婆打针的同时,还辅之以口服药和饮食调养,她用自已的生命作试验,公婆的顽疾奇迹般地痊愈了。

以口吸痰催人泪

一位哲人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冷先策,原孝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宽广无私的胸怀,把党的阳光播撒到离休干部、革命老前辈的心田,默默地奉献着另一种更为高尚地“孝心”。

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刘启明,长期患前列腺炎和肺心病,每次发病,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总是冷先策背老人上汽车、进病房。那年,刘启明病重住院,他在病房守候一天一夜,忽然,老人的喉咙被淤痰都住,上气不接下气。眼看着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同志出现了生命危险,冷先策焦急万分,迅速找医生要来橡皮管子,一头插入老人的口里,一头含在自己嘴里,一点点往外吸。在场的人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临终前,刘启明老人拉着冷先策的手,饱含泪水,郑重地把自已的老伴托付给他。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老干部对冷先策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居住在孝感城区的9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家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老干部生病,他亲自送到医院,挤时间服侍照料,端茶送饭倒痰盂;老干部去世,他亲自料理后事,抬尸入殓,整理遗容;老干部生活有困难,他亲自出面找领导、跑部门,直到问题圆满解决。每年大气初一,住在休干所里的老干部,接待的第一个拜年者总是冷先策。细心的妻子算过一笔账,冷先策从事老干工作的12年,就有6个腊月三十,在殡仪馆忙着给去世的老干部料理后事。

手掏大便罕古今

“杨丹如是谁?”

“他是孝南区杨店镇云三丰二村二组的大孝子。”十里八乡的人都这样说杨丹如。

父亲中风偏瘫后,长年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衣裤被子一天要被弄脏数次。丹如每天为父亲清洗衣被,手被洗衣粉漂乱了,手指头搓出血来了。父亲在药物的长期作用下,由拉稀转为便秘。看着老父亲痛苦无助的眼神,他心疼极了,蹲下身子,抱住父亲的腿,手指慢慢伸进父亲的肛门,把硬块一点一点掏出来。父亲两眼饱含热泪,激动不已地说:“儿啊,真是难为你了!”丹如一边擦着父亲的身子一边说:“么事难为不难为的,您轻松了,我就好过些!”

丹如的母亲包过小脚,个子又大,行动极不方便,90岁了,还喜欢串门。他特意买回一把躺椅,每天早饭过后,问问母亲想到哪家,自已先过去看看,那家的老人是否在,有无时间陪母亲聊,然后找上四弟,用躲躺椅抬着母亲去串门。母亲起夜次数多,夜里听到母亲叫唤,他总是立刻翻身下床,搀扶母亲去方便。有时夜间母亲长时间没叫,他反而担心,难以入睡,非得起床去为老人掖掖被角,才能安睡。丹如还找来一个婴儿座架,将痰盂安装上去,亲手为母亲做了一个“坐便器”。

背母求医行万里

周德华是孝南区新铺中学教师,他的母亲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全身关节肿大,中医称这种病人为活着的死人。他用自己并不健壮的臂膀,背着行动不便的母亲,先后行程数万公里,求医求药。

1996年,周德华从《湖北日报》上看到,京山县有家医院可治此病,这时,周德华已债台高筑,背着母亲到过本地的6家医院诊疗,效果都不理想。62岁的老母亲流着泪说:“我再也不治了,让我死算了,我不能再拖累你了!”“妈快不要这样说,您老的健康就是儿的最大快乐,只要有可能,哪怕借一身债,儿子也要为您治病。”德华苦苦地规劝着,说服了母亲,周德华立刻打点行装,他给母亲买了晕车药和水果,背着母亲踏上了开往京山县的汽车。下了汽车,母亲还是恶心呕吐,他决定不乘车,背着母亲步行,一路走、一路问,到达医院,周德华已是大汗淋漓、心力交瘁。医生为母亲作了检查后,给了很多膏药,周德华背起母亲,手提大包,艰难地踏上归途。

不知是何原因,母亲吃了这些药后,病情反而恶化了。周德华随时留意诊疗信息,他在杂志上看到北京一家医院治类风湿,费用很高。周德华瞒着母亲到银行贷了款,准备前往。母亲知道后死活不肯去。后来听说本省的咸宁市有家医院可治愈母亲的病,周德华不由分说,揣上借来的钱,背上母亲、登上火车,又一次开始背母求医的征途。到了咸宁市一打听,才知医院在10公里以外的麻塘镇,为了不让母亲晕车,周德华背着母亲,一步一步往前踱,到达医院时夜幕已降。或许是周德华的孝行和虔诚感动了上苍,服下麻塘医院的中药后,母亲的病渐渐好转。

敬奉岳母胜生母

孝南区书院街道北后街老寿星潘婆婆今年104岁,精神瞿铄、耳聪目明,越活越扎实,越活越舒心。潘婆婆逢人便说:“这全是享我女婿娄德安的福,不是他我早走了!。”

娄德安是孝南客运公司的退休干部,四十年如一日,敬奉岳母如生母。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书上介绍的营养学原理,安排岳母的饮食,过早变着花样吃,中餐、晚餐合理搭配,保证老人吃得香、营养够。岳母肠胃不好,怕吃荤菜,他就给老人开小灶,少吃多餐。他家里常备有蛋糕、泡米花之类的小吃,老人想吃就吃。夏夜,娄德安买来鸿运扇,为老人调好速定好时自己才上床。冬夜,他打来开水给岳母泡脚,买来电热毯,半夜总要起来为老人调温度,生怕岳母受冷睡不好。

娄德安还经常牵着岳母的手到街上、公园走走、散散步,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老人怕花钱,有时病了不吱声,娄德安就学着用手量体温,每天摸摸老人的额头,看是否发烧,一旦发现老人不想吃、不说话、不想动,就及时请医生到家诊治。有一次,老人不慎摔伤了腿,担心拖累后人,偷偷服毒,幸亏娄德安发现,紧急送医院抢救才脱险。那天,娄德安哭着对岳母说;“您老寻死就是儿子最大的不孝!”住院几天,他日夜守护在岳母跟前,端茶倒尿、喂药喂饭。医生护士、同室的病友无不动容:“真是天下难找的孝婿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