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出家功德与利益

发布时间:2023-02-07 22:30:41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出家功德与利益

  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间清净幢相。』这几句经文说得很庄严、很明朗、很爽快,当下说出了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意义,以及启发我们对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怀。

  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浊恶世的世界,或称秽恶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众生造业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是变化不实的世界。

  在这种种不理想的世界里,有出家僧相在人间,岂不是很特殊吗?好象是一种征兆,又好象是一种象征,给别人感想特别多,似乎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却一时有说不出来的感受,出家人出现在人间,实在不可思议,给人类的感触,若站在三百六十度的角度来看,再怎么看,实在也难看出出家人的实际意义,毕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这秽恶的世界里,最能引发每个人内心的感触。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方三世诸佛,示现秽恶世界度化众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现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看到出家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很喜悦,很想跟他说话,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这种情况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发出来的,把你的善根钩出来,你就不得不喜悦,不得不高兴。

  再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内心很烦恼,闷闷不乐,当你看见出家人的时候,出家人的形象当下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诉你说:人生无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脱生死啊!当下就能开拓别人的善根,使别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这就是出家僧相,在秽恶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出家僧相,让别人的感受含盖很广,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脱、清净、苦、空、无常?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出家僧相的感触,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别。

  出家人只有一个,让人的感触却是千差万别,多角度来看,亦然摸不清楚,这个千差万别就有很多学问在里头,有千千结的迷惑感,实在有必要我们去探讨它的真相。这本出家功德与利益的完成,可以为我们很细腻的解说,从中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后有十二个纲目,作为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因而排列组合成书。

  诸位看完这本书后,当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实质的思想观念,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会更加肯定,有浅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间而出世间,由邪见入正见,由迷转悟,由苦得乐,由烦恼转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忧郁而清凉,由凡入圣。

  出家功德与利益,能引发我们,净化我们,透视我们内心深处的谜底,当下揭开内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涌泉一般! 最后

  愿三宝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愿您无量劫以来菩提善根流露。

  愿这本书带给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谓功德?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梵语guna)。』

  庆幸能出家修道,禀持这宗旨而参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儿;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彻悟佛性(梵语buddha-dhatu)者,行住坐卧中,表里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净自性能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说法施为动作,不离自性是功,自性应用无染是德。修行者欲证菩提,欲觅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脱。

  功德(梵语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当下明心见性,若不见本性,如是累生累劫还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觉合尘,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远无法见道。道(梵语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乃至未来际亦无法会道。何以故?离性无道,离道无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与性同体。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当下就错了,因为清净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自性念念无染无杂,步步无生,常见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达摩祖师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诚的佛门弟子,一生奉献于三宝(梵语tri-ratan),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佛寺一间,令出家众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护持三宝,佛法在当时,曾经有过辉煌灿烂一时的盛况。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语dana)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

  达摩祖师乃是圣僧,为什么当下为武帝泼下冷水呢?因为武帝不明真实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绝对不可以将福称为功德。功德在清净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为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称真实功德,还是免不了生死(梵语samsara)轮回。这为什么呢?因为武帝尚未见性之辈,所求无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与功德有差别,武帝不识真理,非达摩祖师之过。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宗旨在于开悟本性,若不以开悟本性,就不足以说修行,说修行就要开悟本性。那么,如何开悟本性呢?我们要知道,当下施为动作,一切时中,一切处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语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性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佛是自性作得,不应该离本性,向外求佛觅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只说此性是佛,本性外无佛,佛外无性,当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体,不可舍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应该性外找佛,佛不度佛,头上安头是病,将性找佛是不认识佛;若欲找佛,须要见性,见性即是见佛。

  见性之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衣食住行,行住坐卧,运动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当下本性光明,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不离当处常湛然;此时此刻,见性之人,佛性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污,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变。

  修行者见性之后,一切所做所为,了了见自性,皆不离本性,称性作用,称性起修,修不离性,性不离修,性修不二;当性起修时,性在修中;当性之时修在性中,性修无别,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么,当下处处菩提,处处解脱,离生死轮回,越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脱六道,一切所做所为,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杂,无惑无动,自性当下自在,是名真实功德。

  出家的动机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出家修行者的根本动机。对自己而言,从无量劫以来,沉沦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造业无量,受业力而流转,因业受报,因报得苦,甚难自拔;今生此世有缘能得闻如来正法,出家(梵语pravrajya)学道,应把握难得的人身,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义。

  我们有生死轮回,有无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尘,贪恋世间之欲乐,造业受苦,浪迹天涯,轮回六道;那么,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更无例外,别无特权可免,同样受业力支配,造无量业,受无量苦,六道轮回往还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发起大慈悲心,下化众生之愿。

  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梵语pravrajya),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梵语marga)。』出家学道若依此而进修,必得道果,去佛不远。

  曾经有一位仁者问我:「师父啊!你为什么要出家呢?」

  我说:『我为什么要出家,这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总说一句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生死轮回;为求解脱生死,为求明心见性,为证悟无上菩提而出家。』

  他说:『人生本来就是苦嘛!既然来到人间,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对呀!太消极了吧!』

  我说:『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觉得有苦,因为有佛法的滋润,有佛法的启发,佛法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乐呀!』

  他说:『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乐呢?』

  我说:『出家学道是为了什么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请您冷静听我说几句话,好吗?』

  他很高兴的连连点头说:『太好啦!今天有福报,聆听师父的开示,请师父慈悲!』

  我说:『出家学佛者,每当逆境或顺境临逼之际,皆能以智慧观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动,每当苦的果报来临,就以大智慧剑透视苦,了解苦,明白苦的来龙去脉,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渊根源处,连根带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赶尽杀绝,不留祸根。苦(梵语duhkha)的本质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没有实体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彻底的解决苦的果报,以达到知苦离苦,离苦而得乐,我佛门就是要我们透视苦的真相。因此,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才是上上策之计,为诸佛菩萨所赞叹,天龙八部所拱手嘉许。

  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视苦,而浸在苦的深渊中,宁受苦的浸蚀,自受甘愿,盲目的受苦,这是无意义的苦,是无法解决苦的,是治标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说:没有学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目的的,是治标的,是未根本解决问题的,是没有透视因缘果报的。因此说,是不究竟、是不了义、是值得怜愍!为智者所同情!』

  他说:『师父啊!根据您这么说,苦是果报,有前因后果的,当苦来临之时,心里应如何接受这苦呢?』

  我说:『出家能正见苦是果报,把它当做还债想,随缘消旧业想,诸法本空想,心里这么一转变,就轻松舒服多了。这话如何说呢?我们要明白,自己有欠别人的债,当然要还别人的债,何必当初呢!当初没有造恶因,今日那来的果报!所以要心甘情愿接受苦的果报,不可怨天尤人,怪东怪西,说别人对不起你,国家社会对不起你,别人无理倒我的公司或会钱……等等。』

  出家者如果能透视因缘果报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们会心甘情愿的,因为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间的真相,会修行的人在一念间,不会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来际还是迷妄无知,你说是吗?』

  这位仁者说:『听了师父这一席佛法,如饮甘露,内心清凉无比,对因果的正见,弟子已豁然贯通,心里开朗达意,已经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标准,将后的日子我如何过,弟子已明白了!原来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间的真相,法尔如是,感谢师父慈悲的开示!』此仁者法喜充满,顶礼而退。

  一般社会人士,对出家人发心出家,由于自己不明白佛法实质义理,因此有形无形的隔膜与代沟,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历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凭着他狭义的思想见解,对佛法一窍不通,没有正见佛法,没有研究过,佛法讲些什么道理,一概无知,因此,对佛教(梵语Buddha-sasana)妄加评论,甚至歪曲事实而武断,对佛教不满,此流之辈,自己断了自己的善根,同时也影响别人无法来学佛,遮蔽了别人的善根,断绝了别人的善根,这种过失是很严重的,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觉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众生得觉悟,由迷妄中导入觉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达光明的彼岸,由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由轮回(梵语samsara)的此岸到达涅槃(不生不灭)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达究竟大乐的彼岸,由束缚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由愚痴(梵语moha)的此岸到达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语prthag-jana)的此岸到达佛的彼岸。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过程,都须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众生得觉悟之法,佛法如无形的舟筏,能令众生由生死痛苦轮回的此岸度过解脱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证悟;以佛心为己心,以诸佛的大悲愿为己愿。出家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喜舍之心,因而究竟圆满无上菩提。

  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梵语nirva)。』这就是佛的大悲愿所流露,世间上若有一位众生尚未成佛的话,那么,佛还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于世间普度这位众生,直到众生成佛为止。出家行道应该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愿,由此可见,佛的大悲愿力,实在不可思议,佛之所以为佛,众生无尽、佛度化众生的大悲愿也是无尽、若欲赞叹佛之功德,广说不能尽。

  华严经普贤菩萨赞佛功德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佛(梵语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无量劫修来的果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经过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积,因而圆满佛道,成就了佛应有的圆满果位。

  出家的动机,就是学佛的行为表现,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发愿,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跟佛发愿;佛陀教导我们如何断烦恼,我们就如法断烦恼;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度众生,我们就如法的度众生;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学一切佛法,我们就如法学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够专注一心,有始有终,脚踏实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门,终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证得无上佛道,佛从凡夫发心学佛到成佛的动机,都是出家修行者所应该发的动机,顺此圣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见出家。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有何差别?

  『出家(梵语pravrajya)』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持沙门净行。

  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的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

  家的本质就有很多缺陷与烦恼在里头;按照经典有十一义,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家有十一义:一、家者烦恼义。二、家者束缚义。三、家者痛苦义。四、家者不净义。五、家者累赘义。六、家者感情义。七、家者自私义。八、家者黑暗义。九、家者?亲债主义。十、者不自在义。十一、家者造业义。

  凡夫(梵语prthag-jana)未证得圣果,处在家庭里,在修行的过程,是有很多障碍的,不能称心如意,心愿不能自在,本想往东走,但业力却牵着往西走,由不得你做主,为了生活,为了儿女妻子,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你要乖乖的做一位不自由的人,把家照顾好,所以说家者不自在义。

  有的家庭里充满了冤亲债主,父与母不和、兄弟之间不和、姊妹不和、兄姊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公婆与媳妇不和、全家搞得乌烟瘴气,明争暗斗,挑拨离间,互相冷战,一冷战就是一个月不说话,比死还痛苦,比割肉还痛心,这个家庭绵绵不间断的冷战下去,不死人也要受重伤,这个叫做冤亲债主义。社会上不是很多家庭里,闹事频频而出吗?

  家庭感情义:家是靠着感情来维持下去,一旦感情分裂,一触即发,什么恶毒的话都敢骂出来,恨不得一口气骂出来,能令对方心脏当下麻痹最好,才能满足自己心里的怨恨之气,不然的话,此恨难消,拚命的找实用恶骂之词,让对方听懂,加上自己有充分的肺活量,一口气骂完,骂得一心不乱,骂得很起劲,骂得理直气壮,骂得铿锵有力,骂得够瘾,甚至骂得过量了,体力已经透支了,此恨亦未了。骂人的功夫很厉害,假使拿骂人的功夫来学佛,那早就成佛了,甚至度化无量众生了,只可惜众生用错了,实在够可怜啦!

  感情恩爱越深,恨也越深,平常好好的,一旦吃点亏,或者有点误会,那感情的本质就开始分裂了,一连串的缺陷与痛苦马上接踵而来,足够这个家受苦了,所以说,家者感情义。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常劝勉弟子说:『弟子们!世间的爱情,乃是苦恼的根源,情愈重,爱就越深,苦恼也就愈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轮回之路就在眼前,终无解脱时。』

  佛陀的这番话,实在苦口婆心,忠言逆耳,苦药良方,句句震撼修道者的内心深处。无量劫受轮回以来,受尽无量之苦,就是感情所系缚。恩恩爱爱,互相纠缠,难割难舍,如胶如漆,藕断丝连,绵绵密密皆生死,可怜的众生,就是沉迷于感情中,难以自拔,甚至欲拔不能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人若娶了妻子或嫁了丈夫,有了家庭的枷锁,比被关在牢狱更不自由,更痛苦,被关在牢狱里面,一旦刑期满数,还有离散释放的时候,重回自由光明的天日;娶妻嫁人有了家庭,有了儿女眷属,如同判了无期徒刑,一生当中注定被家所缚,如同被无形的枷锁所铐着,动弹不得,有时候欲哭无泪;有些人,即使知道感情是生死的根本,如枷锁,却偏偏向感情中拚命钻,猛钻!甘愿做感情的奴隶,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没有吃到大苦头,就是不能觉悟,不清醒;一旦觉悟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构成事实的果报,后悔已来不及了,同时也受了好多冤枉、委屈、无奈!这就是堂堂正正的标准凡夫,名副其实的凡夫,不愧是凡夫。

  如果修行者,能够透视感情的真相,不染于感情,净化感情,解脱感情,是名出尘阿罗汉(梵语arhat)。

  四十二章经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如上所说,完全显露感情的当下,就是美中不足,具有无尽的缺陷与后遗症,不值得贪恋,所以说家者感情义。

  在家修行不易,自私的心理未解脱,也会带来无限的烦恼,惹来不必要的痛苦。

  现在来说家者自私义,尚未证果的人,自私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流露出来,结了婚有个家庭,夫妇相处美好,正因为美好,自私的心理就越深,假使丈夫与女同事见面说个话,妻子看见了之后,这下子又有问题啦!家庭又要刮台风了,最起码十级以上的台风,把树连根带拔,非把家庭整垮不可,不然不甘心,这个叫醋桶,可能喝了五加仑的高雄进兴醋。外面的境界稍微一动,心就不自在了,受不了啦!事情的真相,是非黑白未调查清楚,就开始兴师问罪,大闹特闹,把丈夫问得莫名其妙,头昏脑胀、欲哭不得。这就是众生对感情的占有欲,潜在意识中是自私的心理,希望感情是占有的,是自私的,不容许有第三者的参与,一旦第三者参与的话,自私的心理马上采取行动而防卫,以达到占有与自私的心理意识,这个就称为家者自私义。

  家者不净义:家是由夫妻儿女所共同维持,夫妻忍辱共住,互相恩爱礼让,感情融洽。未证得圣果的夫妻,男女的爱欲是免不了的,爱欲不解脱的一天,就当一天的凡夫众生,所以说家者不净义。

  如果夫妻爱欲净化,男女爱欲断绝不作,日夜用功参禅悟道,是名修清净梵行,稀有难得,能于五浊恶世不染不离,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可尊可敬,世所稀有;逢值末法时代,众生根器薄弱,福薄慧浅,道心不坚,如空中羽毛,随风吹动,无有定处;夫妻爱欲如钩如锁,亦复如是。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梵语avadata-vasana),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陀的这段警策语,每一个字如一滴血,每一句皆是金言良语,值得我们深思,修道者若能如是观察,则道业自成。

  圆觉经云:『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若淫心不断,我们就被淫欲的业力牵动,在六道往返上下周旋不停,历尽沧桑,受无量苦。无量劫轮回以来,被淫欲整得太痛苦,也太辛苦了,所受的冤枉之苦,都是自己造业所感召,今日是该觉悟的时候啦!是该苏醒的时候啦!我们要正见如来的话,淫欲不断是无法出离生死的。要出离生死轮回就必须断淫欲,淫欲一旦断了,彻底净化了,生死轮回当下就免除啦,淫欲一断,即是出尘罗汉。

  不论出家与在家,在修道的过程,不断男女之淫欲,是无法入道的,不能证成菩提圣果;即使修行精进,禅定智慧现前,说法辩才无碍,天女散花,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度化无量众生,而不断淫心,同样必堕魔道,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轮回不休不止!无有出期之日。

  楞严经云:『修行如不断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佛陀大慈大悲为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条文分明,不紊不乱。生死之根本,淫欲不断,尘不可出;在家修行实在很难,要下很大的勇气与功夫,逐渐的净化爱欲,方可出尘解脱,所以说,家者不净义。

  生死轮回以来,男女互相纠缠,我爱你,你爱我,拉拉扯扯,麻烦得不得了,这一连串的行为动作,都是生死的葛藤,如同磁铁具有吸引力,又如同铁链相互钩锁,丝毫不松,男女之间的感情,亦复如是。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梵语samsara)。』

  家者束缚义:有了家庭之后,生活起居,必须安顿得让妻儿、丈夫、公婆得到心悦而欢乐,有时候出门外游还不容易,还须要看看他们的脸色,假使一旦出门,就开始打妄语(说谎话),编织一段动人的美丽谎言,骗得有声有色,有时候连哭带跪都有,丈夫、妻子、公婆点头允许后,高兴得不得了,如鱼得水,如鸟出笼,得大自在,可在门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家里烦闷已久,不闷出病来也得精神痛苦!诸位可想想看,有了家庭的人,被家庭里里外外所系缚,身心是无法得到自在的。

  有一次,几位在家弟子跟随我外出,从高雄出发,要到台北一趟,车子一发动,有一位在家弟子讲话了:『师父啊!我应该拨一通电话给我丈夫,叫他中午饭多煮一点,我爸爸中午会过来吃午饭。』

  我说:『好的!赶快去拨电话,去吧!』

  拨完电话上车之后,车子开上高速公路,前后不到二十分钟,台南都还没到。

  这位在家弟子又说话了:『师父呀!我还有一通电话忘记拨!』

  我说:『什么事呀?』

  她说:『我出门的时候,好象忘记关瓦斯炉,应该在台南下车,拨一通电话回去给我先生,叫他关掉瓦斯炉才对。』

  我说:『有道理,不关掉瓦斯炉,实在太危险了!』台南下车拨完电话,又上高速公路,台中都还没到。

  这位在家弟子又说话了:『师父呀!很抱歉!还有一通电话最要紧的,不拨不行!』

  我说:『什么事啊!』

  她说:『下午两点是标会的时候,叫他标高一点,现在经济不景气,不把会钱先标下来的话,万一下个月被倒会怎么办?谁都不敢把握啊!』

  我说:『说的蛮有道理,不标不行,万一真不幸被倒会,实在哭笑不得,应该下车拨一通电话才对。』

  像这种情况,从高雄到台北,她就上下车三、四次,旁边的在家弟子也不例外,有的顺机会也下来拨一拨电话,业障重的多拨几通电话,业障轻的少拨几通电话,在那时候!

  我心里想:『这些业障鬼,从高雄到台北前后四个多小时,竟然下车三、四次,平均一个小时下车拨一通电话,四个小时拨四通电话,真是业障。有家庭就不得自在,有家庭就被束缚得连出门都罣碍,心放不下,耿耿于怀,虽然人已在外面,心却念念家事;虽然面带笑容,内心亦然不自在的想念家庭;这又是一面活生生的佛法让我看,我很幸运!跑得快、逃得快!不然一旦结婚下去,岂不是跟他们一模一样,也同样当个业障鬼,四个小时,下车拨四通电话吗?所以说,被家所束缚,寸步难行,不得自在。』

  家者累赘义:有了家庭就有许多累赘,累赘是对修行者带来障碍的东西,多一样东西,多一个累赘;少一样东西,少一样累赘,在家修行不容易,禅定的功夫不够,往往容易被外面的境界所惑动,凡夫修行的境界薄弱,如露水道心,不堪早晨的太阳普照。遇上了逆境,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被境所转,心就生烦恼(梵语klesa),烦恼就痛苦;家庭琐碎之事越多,自己禅定功夫差,境界转不过来,累赘也就越多。

  家庭累赘的分类有人事、感情、经济、眷属、名位等等,这当中以感情累赘最难纠缠,对修道者来说,也是面临最大的考验,修道者在道业上的成就与不成就,跟感情的解脱与不解脱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来说罗状元出家与感情的关系:

  罗状元是明朝的人,名字叫罗洪元,进京考上状元,虽然做大官,但始终对做官不感兴趣,后来放弃官位而出家修行去了。出家修行一去就是十多年都没回头,精进参禅悟道,在山上刻苦耐劳,粗茶淡饭,为开悟本性而努力,突然有一天,罗状元一时想起十三年前的妻子,心里默默想着:相离十多年,不知生死安危,家境状况未明,心里难安!

  在这一剎那间,罗状元不考虑那么多了,由山上直奔家园,回到了家门口未入大门,徘徊许久,心里猛然觉醒,又快步直奔回到山上,走入寮房,结跏趺坐,生大惭愧心!

  罗状元思维着:『我出家十三年,为了感情一念心动,情不自禁,被感情之业力所惑动,身不由己,把我由山上牵到山下,感情的力量实在太厉害了,我之所以不能开悟本性,就是被感情蒙蔽了我的清净本性,使清净的本性无法显露而出,这十三年以来,我内心就是被感情业力束缚,所蒙蔽,我自己很惭愧,今日的我已茅塞顿开,生死关键在此一念,此一念当下幻化了不可得,毕竟缘生无性,体性空幻,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感情亦复如是。』

  此时此刻,罗状元在坐禅的思惟当下,深入法性,体悟诸法缘起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缘起(梵语pratitya-samutpada)不碍性空,证悟实相本体。此时,罗状元身心泰然,清凉无比,如饮甘露,在法喜充满中,得未曾有。如以上所叙述,修道者在感情的考验下,如果没有大雄大力的勇气来突破,是无法开悟本性的,罗状元不愧就是大丈夫,以大智慧观察感情的真面目,因此,了知感情乃空幻不实的,无有体性,诸法无我,证入空性(梵语sunyata),当下破了感情的执着,远离感情的束缚,不再被感情所惑动。

  今天罗状元出家都被感情所牵制,而不得自在了,何况我们在家修行者,更须要用功加行,为解脱感情而精进,感情就是累赘的东西,累赘的东西都是障碍佛道,所以说,家者累赘义。

  出家修行,已割舍世间恶因缘的缠绕。

  在修行方面:可不必忧虑一切俗务障累,可专注一心向道,为证悟无上菩提而精进。

  在持戒方面:虽然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及出家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戒律森严,绵绵密密,但是,出家众已不须经营士农工商各行业,不受种种牵累,天天都在僧团里,以修道为务,不受生活奔波而生烦恼,所以持戒也就易持,不足为难。

  在证悟方面:出家众已经彻底摒除俗务业缘,不参与社会各行业,所以在精进修持方面,能统一精神,贯注一心,要开悟本性,证悟果位也就较为容易。经典里面记载,若以小乘四种果位来说,可证悟到四果阿罗汉,也就是小乘的极果。

  在家修行,身居社会,与各色各类之人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恶因接踵而至,欲罢不能!

  在修行方面:在家修行,毕竟有个家庭,要参与社会,在士农工商当中,免不了为了生活,就须要为金钱、物质而奔波劳累,家庭里里外外皆须经理,世俗之务所纠缠,易疏于修道,修道方面也就不易专精一心,障累太多故。

  持戒方面:在家戒有五戒(梵语panca silani)、八戒、及六重二十八轻戒,戒律虽然不多,但是在家的障累太多,生活圈内一切较复杂,为生活、经济、儿女远比出家众的业缘多,故不易受持,在家弟子能至心持戒不犯,就能得无量戒果,故应更加勇猛精进,严持戒律。

  证悟方面:在家修行有许多垢累为障碍,有父母,妻子、眷属、有形无形的阻扰,又要在社会参与各种行业,一举一动,有不如法之处,心生烦恼,甚至寸步难行,不胜枚举,是故,在家修行方面,妨害道业较甚,修持不易专注,精神易散乱,杂念多故,证悟果位也就较为不容易。根据经典里面记载,若以小乘四种果位来说,在家弟子好好修行,坚持戒律,可证悟三果阿罗汉,也就是小乘的第三果位阿那含果。

  现在将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有何差别?分类为四点,即可明白出家与在家修行有差别,立场不同,是故垢累有轻重,先叙述出家修行,已无垢累之障,分别如下:

  一、出家修行,首先割爱辞亲、净化感情,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

  二、出家修行,以道为务,不须经营士、农、工、商各行业之利,不受物质与金钱之累障。

  三、出家修行,住于僧团,与六和合梵行僧为道友,生活单纯,因此,不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之累障。

  四、出家修行,以开悟佛道为主,不必受生活奔波而带来烦恼障。

  在家修行,累障多,关系复杂,俗务纠缠,干扰道业,分别如下:

  一、在家修行,有父母、公婆、妻子、儿女、眷属之累障。

  二、在家修行,为了生活,必须经营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为物质、金钱的驱策。

  三、在家修行,身居社会,与各色人等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

  四、在家修行,家境里外皆须经理,因世俗之务所缠绕,疏于修道。

  由以上叙述可知,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在各方面皆有差别,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累障为多,恶因缘缠绕亦多,所以,更应该为道业而努力,勇猛精进,早登菩提,谨慎莫放逸!

  出家有几种分类?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其动机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出家修行者共同的目标,别无争论,这里为什么说出家有几种分类呢?因为出家众的根机、动机、倾向、习性、宿根等有所差别;所以,在三藏圣典中,也时常提到出家有几种类型的迹象,现在就瑜伽师地论将沙门分类为四种类型,叙述如下:

  瑜伽师地论四种沙门:

  一者、胜道沙门。

  二者、说道沙门。

  三者、坏道沙门。

  四者、活道沙门。

  一者、胜道沙门(梵语margajinah):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也。所谓胜道沙门:就是禀佛出家,能灭贪瞋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是名胜道沙门。此等沙门可说是断了三毒(贪瞋痴)的圣僧,亲证诸法实相本体,悟证实相胜义谛,如佛陀当时有无量阿罗汉弟子,就是因断了三毒,亲证胜道;以及历代的高僧大德,皆能断三毒,亲证如来所宣说的诸法实相本体,皆名胜道沙门。

  二者、说道沙门(梵语margadesikah):

  已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而能宣说如来正法,使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此等沙门,能调伏自己的贪瞋痴等烦恼;但还未断贪瞋痴等烦恼;只是调伏三毒而已,不是断三毒。虽然只调伏贪瞋痴等烦恼,而能精通如来正法,广为大地一切众生宣说一切佛法,普令众生发大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究竟圆满无上佛道,是名说道沙门。此等沙门如佛陀当时的诸大弟子,及历代高僧大德,能弘宗演教,讲经说法,大开圆解,住持佛法,普令众生入于佛道,是名说道沙门。

  三者、坏道沙门(梵语margadusi):

  谓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自称梵行,是名坏道沙门。此等沙门,虽然已经出家,不如法受持如来戒律,身心犯了禁戒,所做所为不合佛道,所做皆为恶法。破戒不清净,已经不合梵行条件,还自称持戒清净,是名坏道沙门。

  四者、活道沙门(梵语margajivi):

  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勤修正法,所行善法,堪能生长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门。此等沙门出家修行,能调伏贪瞋痴等烦恼,日夜精进勤修如来正法,所做所为的一切善法,都能够增长智慧,因有智慧而破一切烦恼,逐渐证悟诸法实相,此等沙门因为很踏实用功修行,以如来正法滋润增长智慧命根,可以说是老修行者,是名活道沙门。

  瑜伽师地论将出家分类有四种沙门,我们既然发心出家当沙门,就应该正见受持如来正法,为成就道业而刻苦精进,以成就无上菩提为究竟宗旨。当然我们要选择胜道沙门为我们的模范,为我们的标准,好好的修行。因地真、果地亦真,有一天我们也会成就胜道沙门的。因为胜道沙门也是凡夫地发心修起的,今天得证胜道,当了圣僧是果,在凡夫地发心学佛的开始是因,构成因果的事实。

  同样的理由,我们既然发心来出家当沙门,就应该眼睛张亮点,不要看错了,不要走错了,不要被引导错了,不要模仿错了,不要莫名其妙的挑选坏道沙门来当呢!

  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坏道沙门,是一面镜子,很光亮的镜子,照明坏道沙门的踪迹,使坏道沙门所犯的种种戒律暴露出来,警策出家沙门不可步入其境,宁可步入火坑刀山地狱,也不宁愿与坏道沙门为伴为伍,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与坏道沙门为伍为伴,自己修行的定力功夫不够,不但无法影响他入如来正法,反而被他染污成习,你也成为一位标准的坏道沙门,有时候,你变本加厉,比他坏得更严重,更不可思议!

  所以佛陀常呼吁我们出家修道者,要亲近胜道沙门,也就是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我们步入如来正法,因修如来正法,而证悟甚深诸法实相义谛,究竟圆满无上菩提;出家修道者,要远离坏道沙门,也就是恶性比丘,因为恶性比丘,破诸如来禁戒,身心所行所为皆不如法,行动怪异,与之相处共住,耳熏目染,日久成习,不以为然,同样破了如来清净禁戒,这时候,与恶性比丘正等无异。

  像这种清况,我们发心出家修行,怎么可以不谨慎呢?学习坏的方面很快,就像时代的流行病一般,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区域,防都防不住,阻都阻不了,就这样的混下去了,终了果报还是自作自受,谁也顶代不了。

  所以,瑜伽师地论将沙门分四类,如同四面明镜,我们有这份福报因缘得以出家修行,应该珍借今生此世修道的美好因缘,选择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而修而证;不要学习坏道沙门,不要与坏道沙门为伴为伍。

  现在引用十轮经里面所提到的四种僧,节录出来,可供给我们出家学道者所学习与认识;同时,有心欲出家者,也可以正见四种僧,你以后要当那一种僧,心里有个正见,才不至于出家实质本怀,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十轮经四种僧:

  一者、胜义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哑羊僧。

  四者、无惭愧僧。

  一者、胜义僧:

  谓诸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是名胜义僧。佛、菩萨、缘觉,声闻是所谓的四圣,已超越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脱离六道之圣者,示现人间而为僧相,度化无量众生,普令众生得离苦海,速证菩提;圣僧其德尊贵高尚,成就一切如来正法,通达无障无碍,而得自在,世所稀有,可尊可贵,难遭难遇,是名胜义僧。

  二者、世俗僧:

  谓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梵语kasaya),成就出家威仪,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未证得果位的出家众,也可称为凡夫僧;虽然是世俗僧,一旦露出僧相,剃除须发,披上如来袈裟,因而成就出家威仪。坚固道心,奉持解脱法,秉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三者、哑羊僧:

  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哑羊僧。此等出家后,因业障深重,智慧不能彰显,被愚痴所盖,因此不能明白根本重戒(杀、盗、淫、妄)的犯与不犯,以及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像这种情况而出家,不明白戒律开遮持犯,又加上愚痴鲁钝,对根本重罪有犯无犯不能得知,及微小之罪,亦不能发露忏悔,实在很危险,一不留意,随时皆可能触犯戒律,是名哑羊僧。

  四者、无惭愧僧:

  谓若有人投佛出家,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畏后世苦果,是名无惭愧僧。此等出家僧,跟佛出家,出了家之后,也受了如来的戒,而又毁犯如来的一切戒,心里一点惭愧心都没有,不怕后世的因缘果报,此等出家者,是名无渐愧僧。

  出家沙门十轮经分为四种僧,上面所引录即是,由于四种僧当中,有好有坏,有优有劣,良莠不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出家众是来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之不同角度,各式各样都有,有智慧高深的、有愚痴的;有善根深厚的、有善根刚萌芽的;有无量劫修来的、有修一世的;有圣僧、有凡夫僧。

  因此,在僧团当中免不了有智愚、优劣、圣凡、深浅、高低之别,我们看见圣僧要尊重顶礼,因为圣僧能引导我们入佛知见,得正见而出离生死烦恼,得大解脱。

  我们看见凡夫僧,也同样要以平等心尊敬顶礼,这话怎么讲呢?因为凡夫僧当下能落发,披如来袈裟修清净梵行,坚持如来禁戒,纵然没有开悟,是一位凡夫僧,这就不容易啦!

  我们当下看了之后,可遇不可求,自己办不到,心有余力不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俗缘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真是欲罢不能;就算能摆脱,我们有善根可出家吗?有勇气剃除须发吗?层层的障碍,累累的罣碍,出家不是用嘴巴讲一讲就算出了家呢!真正出了家,一心一意安住在如来的正法,梵行清净,为证悟无上菩提而精进。

  出家不是电影电视演戏,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呢!要具足无量劫的菩提善根因缘,才得出家成就,很多人想出家,但是出不了家,这就是因缘不具足,条件不够。

  高僧大德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梵语punya-ksetra)。』要穿上如来福田衣,实在不容易,只因累劫种福田,累生累劫在三宝中,不知种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缘,今生此世才能如愿披得如来袈裟,过去无量劫所种下的因种,今生出家的因缘自然就会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构成因缘果报,因而成就一位出家众。

  所以,一位出家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缘果报的;所以仅仅提到『出家(梵语pravrajya)』两个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环境的人,阻碍的阻碍,诽谤的诽谤,是非人我陆续而来,出家谈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们就当不了,如何当圣僧呢?诸位仁者,你们说是不是啊!何况圣僧也是由凡夫僧精进用功,因而开悟成就圣僧的,也就是没有凡夫僧就没有圣僧,圣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当看见凡夫僧,要以平等心来尊敬顶礼。

  佛经云:『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初发心的人,从起步开始学起,有这点善根就不容易了,我们要尊敬他,犹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为什么要尊敬初发心的人,如佛一般呢?这有两种意义:一、可消除我们轻视别人的心理意识。瞧不起别人,看轻别人,心理会生我慢贡高之心。我慢贡高是学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发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发心的人,眼前是初发心没有错,但是无量劫以来,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来历,或许是过来人(佛菩萨)也不一定,如果是过来人,我们岂不是失去亲近这位初发心的人吗?我们怎么可以随便轻视初发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们尊重初发心的人,犹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出家(梵语pravrajya)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备足够的条件方可出家,如果没有具备足够的条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为佛所不许可,亦不得戒体。

  所以,在出家前心须观察考验一番,若观察考验(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观察考验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释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时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传来中国,一脉相承,代代相续,出家条件是有它的相当标准,不可儱侗含糊,不严格考核,一旦出家后,在佛门中龙蛇混珠,破坏佛门戒律,乱了佛门的次第,混淆视听,把清净的佛门搞得鸟烟瘴气,成为佛门的不幸。

  佛陀成道后,剃度出家弟子,绵绵不间断,三宝(梵语tri-ratna)得以延续,有须仰赖戒律来维持整个佛教团体,才不至于使佛教因而腐化衰败,戒律的重要性,犹如防腐剂,能令佛法的实质本意巩固完整不缺,因而延传后代;出家法更是首要关键所在,因为三宝流传人间,是僧宝的代代递传,没有僧宝维持延续,三宝早就消失于人间而无影无踪了,所以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都须要以戒律来审核,以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维持三宝家风,令三宝不断故。

  假使出家众的素质、条件、品格,没有戒律来审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个人,糊里糊涂就把一个人落发,这样一来,佛门不提早灭亡也得衰败不堪,不衰败也得伤痕累累。佛门不像佛门、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涂;现代的佛教,逐渐的岂不是有这种迹象了吗?

  有时候进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睁一眼闭一眼的,假使两眼都张开,看多了,会伤心的,因为佛寺里,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说,我们要以戒律为标准,不要跟戒律唱反调,不要跟戒律过意不去,我佛门弟子跟戒律唱反调,就是跟佛陀唱反调,因为戒律是佛亲口所说,亲自所制;不守戒律,怎么能堪称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为师,这是别无议论与争端的,佛要临入涅槃之际,亦然苦口婆心垂嘱而言:『我如来在世,佛弟子以如来为师,如来入涅槃后,佛弟子要以戒(梵语sila)为师。』正是此意。

  若佛门弟子不以戒为师,不能堪称为佛弟子,何以故?有违背佛意,怎么可以称为佛弟子呢?应该称为佛逆子,违逆佛陀的戒律,有大丧如来正法,因此,佛之弟子应以戒律为师。

  所以我们说:出家必须具备齐全的条件,要具备齐全的条件,就是以戒律来审核,审核到一定的标准,方可如愿以出家,现在分别将戒律的标准,不可出家的情况,依据戒律列举十点,供给大家供参,分别叙述如下:

  十点不听许出家:

  一、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二、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三、黄门不听出家。

  四、贼住入道不听出家。

  五、同性恋不听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听出家。

  七、盲聋喑哑不听出家。

  八、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见不听出家。

  十、五逆罪不听出家。

  一者七岁以下不听出家: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梵语Sramanera),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这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年龄若超过六十岁,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师僧强行为六十岁受具足戒,亦无法得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只能出家当沙弥而已!

  七岁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为七岁以下剃度并受戒,佛所不听许,那么,二者师僧强行授戒与剃度,是名恶作。七岁的儿童不懂事理,幼稚无知,不堪作事,甚至于还须要比丘为之照顾。

  驱乌沙弥的标准年龄是七岁至十三岁,应法沙弥是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字沙弥是二十岁至七十岁。七岁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达标准年龄,驱乌沙弥的年龄也要七岁以上,方得剃度为之受戒,是故,七岁以下者不听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听出家:

  五官要端庄,身体要健全,若不合乎这条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简单,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五官不端庄,身体不健全不许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许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翘,有的少一个耳朵,有的嘴歪曲一边,或兔唇翘嘴巴,还有独眼龙;这么一来,佛教像什么话!佛教岂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装了一些杂废的垃圾,破铜烂铁一大堆;社会上的人士,光是看了这些江湖好汉,被笑死的就不计其数,笑而不死受重伤的,也无法估计。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独眼龙,或是嘴巴往上翘的,或是少一个耳朵的,像这种没有气质的出家人,诸位想想看,社会上的人士会产生恭敬心吗?会向这些英雄好汉请问佛法吗?我看没有诽谤佛教就很不错啦!有的甚至于看了这些阴阳怪气的出家人,吓都吓坏了,连奔带跑,逃之夭夭,不见为妙,免得晚上睡觉做恶梦。

  所以说,五官不端庄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远见,知道众生会因此诽谤佛门,对出家人不会产生恭敬心,同时也会因此断绝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不许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说身体不健全不得出家,身体有极大缺陷,有严重的毛病不听出家。

\

  譬如有羊癫症者、小儿麻痹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脚者、驼背者、歪头者,像这些人物统统不能出家,一旦出家会闹出笑话来,在佛门中,天天都有笑话可献丑,诸位不相信吗?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有羊癫症的出家人,与你在交谈佛法的当中,突然间莫名其妙的晕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污秽的泡沬来,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癫症一发作就是将近半个小时左右,你对这位出家人的来历不清楚,头一次见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连一句话都没有交待清楚,当下就晕倒在地上,假使连续看了三位这种宝贝的出家人,来一位晕倒一位,来两位晕倒一双,在这种情况之下的你,看到最后,你也会心惊胆跳,脸都变绿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转,随着你也晕倒在地上,等你一醒过来,出家人不见了,你还以为看见了鬼呢!以后这种恐怖的阴影,时常在你的脑海中萦绕,拋不开、舍不掉,出家人丑陋的形象,带给你寒心与畏惧。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是此意。

  所以我们说,出家人的形象要端庄,素养气质翩翩,要有仙风道骨的风范,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卧、四威仪凛然达观;这样的出家众就能够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制的戒律,达到戒律的标准。

  玉的品质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样的理由,出家人的条件与戒律的标准打成一片,这么一来,佛门中的人才就能频频而出,修道开悟者屡屡倍增,佛门中的龙象,素养会普遍提高,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我们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兴盛于世,众生得大利益,流传人间,当然佛门中的人才也好,开悟者也好,龙象也好,有道德学问也好,自自然然,就能开花而结果,这显然种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鉴。

  四分律云:『毗尼藏(梵语vinaya-pitaka)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这几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够庄严,就够我们深思了,启发我们学佛的人,对如来戒律的肯定与纳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学的总称。律藏明目说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与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与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灭亡了,佛法也就灭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寿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话,就须要合乎戒律的标准条件,要好好的过滤一番,佛法方能有兴盛的展望,不然的话,随便抓过来就剃度,不问是非黑白,不论年龄的老少,鳏寡孤独,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随便就剃着光头,戒律丝毫不讲究,把戒律置之千里,不闻不问,真是佛门中的不幸。

  佛门就是觉悟之门,入我佛门,不得不觉悟,不得不清醒。不要搞错了,佛门不是观光理发厅呢?更不是理光头工厂,大量出产光头俗汉,诸佛菩萨会叫冤枉的,三宝会掉眼泪的,天龙八部会哭泣的,鬼神会哀嚎的。

  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屡次而出,难怪佛门中的怪事特别多,尤其是出家众的问题,最令人伤感,佛门中出现这些阴阳怪气的出家人,我们不是看了很多吗?

  前面我曾经提过,我曾经到过别的佛寺参访,心里都要有个准备,有时候,要睁一眼,闭一眼,为什么要睁一眼、闭一眼呢?为什么不干脆两眼都张开呢?因为两眼都张开,看多了那些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心境转不过来,会很伤心而烦恼,倒不如闭一眼、睁一眼。

  出家人竟然没有依照佛陀的戒律去做,任意的拿起剃头刀,就在剃头者的头上开始剃头,因此,这些江湖好汉,就出现在佛教的僧团当中,甚至于在社会上走动,每每皆可见可闻。

  有手脚麻痹的出家人,有歪头的出家人,有驼背的出家人,这就怪不得社会人士,以及外道,会攻击我佛门的原因之一。

  我佛门弟子该回光反照,深思佛门是否有如此之弊病,有的话,应该勇敢的承当这一连串的事实,因而大改革,大改善,以戒律的准绳为方针,出家众的本质才不会腐化不堪,乱了脚步,因为这是内部问题,也是教内问题,教内问题,亦须教内人士来解决,非社会人士,及外道所能帮忙与解决的。

  因此,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才不至于空有其名的纸老虎,佛法不愧就是佛法,佛法究竟是佛法,何以故?

  梵网经菩萨戒云:『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

  三者黄门不听出家:

  所谓『黄门(梵语pandaka)』,在佛经里翻译为忽男忽女、不男不女,可男可女;这是很不正常的人,业障深重,身心复杂,一下子可变为男人,一下子可变为女人,又一下子由男人变女人,再由女人变为男人,男女性格不定,见异思迁,八识田中具有男人的业识种子,亦具有女人的业识种子,漂浮不定,见男爱男,见女爱女,身心变化不定。

  若为这种人剃度出家,那还得了,置于比丘中,会闹很多问题出来,若置于比丘尼中,也会闹很多问题出来,所以这种人,不听许落发出家。

  四者贼住入道不听出家:

  所谓『贼住入道』,是指着在俗的时候,曾经偷听过比丘或比丘尼说戒、羯磨,以及冒充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当假和尚),参加僧团的法事者,称为『贼住』,不听许出家。

  在家人不可以偷听比丘(尼)说戒、羯磨,出家众每月皆诵戒、说戒,若在半月中犯了过失,在诵成戒时,须要在大众中发露忏悔,披陈罪愆,以达到忏悔清净。

  出家众在做『羯磨(梵语karman)』,你也在偷看、偷听。所谓『羯磨』,就是作法办事,若以现代的术语解释,就是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佛教的羯磨法目的,在于使僧团中的六种和敬,得以如法。

  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羯磨法来维持六和敬,是绝对民主无争论的,这就所谓的『僧事僧断』,也就是以僧团大众的意见和力量,来解决僧团中各种事业,因而能够团结僧团大众的力量者,便是羯磨法。

  在俗之时偷听出家众的羯磨法,就不得听许出家,皆称为如贼一般住于佛门,盗听或作非法之事。

  五者同性恋不听出家:

  所谓『同性恋』者,就是同样是男人,而与男人相为恋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净之事;同样是女人,而与女人相为恋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净之事,皆不听许剃度出家。

  这一旦出家还得了,整个僧团会被染污而不清净,此辈之人业障深重,心理复杂,性格怪异,心理变态不定,易生矛盾,与正常的男女有差异。

  六者男女不孕不听出家:

  所谓『男女不孕』者,就是男人不能生育,男人生殖器官,有生殖器、无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组织,有毛病故,有缺陷故,因而不能构成生育的条件。

  女人不能生育,女人生殖器,有生殖器、无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组织,有毛病故,有缺陷故,有障碍故,因而不能构成生育的条件,这称为『男女不孕』,男女不孕是不能出家的。

  出家修行的男众与女众,身体要健全,方得出家。

  严格立场,出家前要先检查一番,生殖器官是否正常?是否黄门?是否正常的男子或女子,不正常不给予剃度。若不健全,有男女不孕之症,因而偷出家,是名不如法,有违背如来戒律,我们要知道,十方三世诸佛,皆示现娶妻生子,而后出家修行,这有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佛示现在家是个健全的王子,身体正常,娶妻生子,是示现给众生看的,避免众生起疑惑而生诽谤,要让众生明白,我如来是健全而出家的,不是不孕才出家的;佛是大觉大悟的出世圣人,身心清净无染,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男女之欲,佛已解脱自在啦!

  所以说,出家者,身体要健全,不得有不孕之症而出家,这不是鼓励大家都先结婚生子,过一段时才出家呢!

  我们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不是佛,凡夫不能与佛比较的,佛(梵语Buddha)是果位,凡夫(梵语prthag-jana)是因位,因与果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佛在欲望已解脱,凡夫于欲望未得解脱,是故,凡夫不得学佛娶妻生子。

  如果我们有心出家修行的话,应该具备有如此正知正见,千万不要会错意啦!因缘成熟的话,童男童女出家,是最好不过,身心清净,无社会上的五欲六尘所染污,以此清净无染的菩提道心,较易于入道。

  七者盲聋喑哑不听出家:

  所谓:『盲聋喑哑』者,就是眼睛瞎了,不见外境者,是谓『盲』。听觉器官有毛病,耳朵听不见,是谓『聋』。不能说话,是谓『喑』。发音枯竭,不能说话,是谓『哑』。是所谓的『盲聋喑哑』。

  如果眼睛不能见,耳朵不能听,嘴巴不能说话,这种人因而遁入空门,这一下子,佛门又惨不忍睹了,众生造口业的机会又来了,又逮到空隙可诽谤了。

  你们看!你们看!佛教都是那些身体残缺的人而出家的,有瞎子、有聋子、有哑巴、社会上已经无法混下去了,因此才跑去出家,在佛门中混一口饭吃,佛门是一个避难所、避风港、养老院、等死的宗教。诸位想想看,社会上不是风风雨雨,到处可听闻得到吗?

  在家人造口业,有无量罪,将后也必然感召无量痛苦的果报!

  出家人不如法而出家,亦有无量过失,不遵守如来戒律,因而受在家人所造业,出家不如法、不如律之举,在戒律是不许可出家,像这种残缺的情况,在家修行就可以啦!

  这种形象最容易受无知众生所诽谤,因而造口业,众生之所以会造口业,就是出家者本身造成的,如果自己明白瞎子、聋子、哑巴,不能出家。而自己硬性出家,自己的形象丑陃,不雅观,无知的众生,当下就诽谤了,说了一些风凉话,刺激出家人,像这种情形,众生诽谤出家人,刺激出家人,这也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不遵守如来戒律,果报还是自作自受的;如果大家都遵守如来的戒律,如法出家修行,那些造口业,诽谤之事,岂不是就匿迹无踪了吗?所以佛制盲聋喑哑,不许出家,本意就是如此。

  天主教当中的修女们,修女们的素质都很好,气质也很雅观,学位起码也要高中以上毕业,品格有达到天主教的条件,有经过一番的过滤,要合乎天主教的一定标准,才准许她们当修女而修道。

  在教堂,或街上走路,也能显露出修道者的风范形象,我们看不到修女们,有盲聋喑哑的,因为天主教也很强调身教,身体端庄可引度众生,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天主教都能如此一般了,何况堂堂之佛教呢?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哲学思想领域,是最高深的宗教,在教义上,有深度、有宽度,佛法浩瀚如海,这是全世界文人所共认的,无以争端与议论的,又何况佛法其宗旨,在于普令大地一切诸有情,皆共成佛道。

  所以说,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每一位众生,皆可成佛的宗教。

  因此呢!我们要依佛陀的戒律,来维护佛法的本质与形象,这也是佛教面临当今之务,佛门弟子共同以戒为师,佛法就得兴盛;若不以戒为师,把戒律置之不理不睬,不坚守如来戒律,如何谈解脱、证悟菩提呢?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律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基础,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正是此意。

  所以说,我们肯定以戒而修持,必得道果,去圣不远。总之,盲聋喑哑,皆不听许出家。若出家则与如来戒律相违,是故应当一心一意,依教奉行,是名真佛子。

  八者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这是以年龄的立场,来说明听出家与不听出家。

  萨婆多论云:『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健康,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

  若年龄未到七十岁,年龄逐渐衰老,不能堪任佛门中事,生活起居点滴之事,须要别人扶助,行动极为不便,老态龙钟,自己修行生障碍,出了家,也会处处劳驾他人,是故此辈,皆不听出家。

  若年龄满七十岁,而身体健康,能够自己行动方便,上上下下而能自在,不须要他人处处扶助,免得摔倒危险,因此,又能修习佛门中之事,譬如礼佛念佛,阅览藏经,修习诸禅定,能为开悟无上菩提而精进,是故此辈,皆听许出家剃度。

  今日的中国佛教会,在传授三坛大戒当中,为新戒子受戒,在年龄方面,在身体健康行动方面,开缘方便太多,或多或少有点与戒律离谱了一些,在年龄超过六十以上,不得受大戒,也就是不得受具足戒(比丘戒),只能够听许出家受沙弥戒,假使不如法而强行受比丘戒,是名恶作。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这是年龄方面,有待改善的层面,不然的话,神圣的佛教,永远都沉溺在不可拔救的阶段。传受三坛大戒是一件神圣大业,也因此,积习太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佛门弟子若能如法,如律而为,在戒律的基础上,三坛大戒可以奠定新受戒出家弟子,有个正知正见。多鼓励新戒子,从戒律先学起,不要一出家,就开始学大经大论的,也开始参禅听教,这是不如法的,这当下就是本末颠倒。

  出家以后,不好好把戒律学好,以后出家路远,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犯戒,自己还不知不觉,一下子犯了那条戒,又一下子犯了一条不可说不可说的戒。我们要认清自己,是位薄地凡夫,不持戒律,有堕落之危!有一天堕入地狱(梵语naraka),我们还莫名其妙,不知何故而堕落!可不惧哉!

  沙弥律仪云:『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

  大律云:『纵得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bhijnah),五夏未满,犹须依止师住;五夏虽满,不明开遮持犯,还须尽寿依他。出家既满五夏,又精明戒律,方许离师外出听教参禅。』正当如是。

  九者思想邪知邪见不听出家:

  所谓『思想邪知邪见』者,就是在俗之时,思想没有正知正见,所学的尽是外道学术,邪经邪论,主张三教合一,五教同源,释迦退位,弥勒掌天盘,一点得道,地狱抽名,天堂挂榜,把三教的经典,偷拿去抄一抄,又窜改佛教的教史与教理,这种众生实在很可怜,自己在造业中而不自觉。

  现在是白阳期,红阳期已过,现在是三期末劫,像这些邪知邪见的毒素思想,害惨了多少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一连串邪知邪见的思想,害了多少有善根的人,因而走入歧途,先入为主的观念种下去,打死他也不能让他觉悟过来,真是众生的不幸与悲哀。

  像这些人,是不能出家剃度的,若为他剃度,是不如法的,除非他们邪知邪见净化了,已经导归正知正见,方可为他们落发剃度,不然的话,凭他们邪知邪见,遁入佛门出家,乱说一番,断众生慧命,岂不是罪过无量!

  曾经有一位一贯道的道亲,来找我,宗旨是要出家修行,他是一位经理兼讲师,交谈不到三句话,就说现在是三期末劫,释迦退位,弥勒掌天盘,一点就得道,师父你点了没有?要不要点一点?

  我说:『让你自己点你自己吧!慢慢的点,轻轻的点,重重的点,没有人跟你争着点;在清朝的时代,是用香触烧两眉之间;民国以来,才改变用手指点道,道亲你明白吗?

  我告诉你,我本身也是一贯道跳出来的,早在十五年前,就加入一贯道当道亲,曾经也跟你一样,在一贯道讲道许久,后来觉得不对劲,一贯道没什么道理可讲,都是盗取三教五教的经典,东抄西抄而编成一书,一贯道本身就没有经典,如果须要再更深入的道理,就不得不偷佛门的经典来看或抄录下来。

  不光明,不磊落,也没有教主,东拉拉,西凑凑,或虚构一位老申娘为教主,邪知邪见,实在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过去十五年前的我,早就死了,生活在外道的生活圈内,得不到究竟解脱之道(真理),白费了多年,虚度光阴,一直到听闻出家师父讲经说法,我才猛然觉醒,如钟声一响,震撼了我的菩提善根,深深的觉悟自己是走错路了,被引保师引导错了,思想被一贯道毒化了。

  今大有缘,能够听闻如来正法,莫非是宿世善根成熟。

  我的内心有未曾有的法喜,当时在小小的心灵里,就默默的许下诺言,我将后因缘成熟,我必然是要出家露出僧相,为度众生而努力!

  我再称呼您道亲一声:道亲!您也是与如来正法有缘,只是看错了,走错了,被引导错了。浸迷于外道,过去以往的思想观念,就丢弃于汪洋大海吧!

  不要执着过去的情景如何!任凭你在一贯道活动,有多大的名望与地位,已成过去,皆与证悟菩提无关,与解脱生死了无痛痒!重要的就是:我们都是为真理而努力,为开悟成就佛道而精进,在真理之下,我们要信服,不是真理就弃之,修行者是不讲感情的,一落入感情,便是生死罪网所覆盖。

  佛门中有一句话说:『宁使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卖人情。』正是此意。

  修行者,要具有大丈夫的行为与魄力,提得起放得下,对就是对、非就是非,不要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知道吗?行为与魄力不能提起,就无法冲破难关,这是很严重的对不起自己,令自己自甘堕落。

  今天,仁者还算蛮幸运的,能知道入佛门参访一番,我如本恭喜您,能弃暗投明,改邪归正,破迷启悟,让你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继续开花结果吧!早证菩提。

  我希望您现在姑且慢一点出家落发,您的一贯道气氛还很重,脸部一副邪气的,一贯道入久了,自然面孔会显露邪邪的,一看就知道是老道亲,别无争议。』

  一贯道的仁者说:『师父你怎么知道我是一贯的?』

  我说:『怎么会不知道,由您的说话、行动、以及您的一副邪邪的脸,当下已经告诉了我。』

  一贯道的仁者说:『师父我现在可以出家吗?』

  我说:『先把你的思想净化,净化之后再出家!不然的话,现在马上为您落发,口里还讲三教合一,五教同源,三期末劫,那还得了!

  出了家,身穿如来袈裟,吃如来饭,说的尽是破坏如来正法,你有过失,我也有罪过!您说是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