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影尘回忆

发布时间:2023-02-07 22:30:41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如本上人佛书著作-影尘回忆

  这本影尘回忆之书,说明世间本来空幻不实,一切无非无常在演变,描述出我一生的过程,历尽如影尘般的空幻,使我觉悟人生,从中有道不尽的辛酸泪痕,从出生、童年、长大、求学、归依佛门、出家、弘法、法王讲堂创立,一幕又一幕的延续下去,所经历的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在我脑海中时常激起回忆,有如再度经历其境的感觉,如历史重演一般。

  过去的一段人生已成过去,始终不得追回,所留下来的,仅能让我带来内心影尘回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往事,往事只能回味,却无法重回旧梦,毕竟,这是一个因缘的世间,免不了缘生缘灭,一切人事物,都在缘生缘灭中起伏不断;换句话说,世间所存在的一切,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不变的,是无常的,是不得自在的,是幻化不可得的。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如影如尘,空幻不实,这是世间的真相,世间空幻不实,不是神权所变化,更不是佛菩萨所创造。有佛无佛,世间本是缘起空幻。

  涅槃经云:『一切凡夫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于一切法见有定相。诸佛菩萨于一切法见无定相。』

  这段经文说得更清楚,道尽世间真相,更无有疑。接着,佛陀又大慈悲阐述人间真谛:

  涅槃经云:『譬如屋舍,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见诸众生,四大五蕴之所成立,推无定性,无定性故。菩萨于中不生贪着,一切凡夫见有众生,故起烦恼。』

  总归几句话,人生观也好,宇宙观也好,都是缘起而存在,终了,还是缘灭而消失。

  我将影尘回忆一一叙述出来,能使这面镜子做为我个人的省思,痛念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更能坚固我的菩提道心;同时,有缘之善信,依我为例,也能正确认识人生的空幻,红尘滚滚无了时,苦海茫茫,一望无际,因此,能自觉省悟,回头是岸,是为所祈!

  我诞生了

  诸佛菩萨是乘愿再来,我是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再来,同样来人间,意义却不同。

  慈母告诉我:民国四十四年七月二日,是我诞生的日子,出生地在高雄县内门乡东埔村龙潭,时间是夜晚九点许,没有瑞相,没有天乐鸣空,更没有檀香味,谈不上什么好日子,一落地就大哭不停,隔壁的居家跑出来一看,不但没有随喜功德,反而说了几句:「该死!该死!世间又多了一位业障鬼,世间那么苦难,将后日子够你受啦!」幸好,我还小不会讲话,不然就回答他说:业障深重,身不由己。

\

  时间总是会过去的,后来,庆幸长大,母亲把这些话告诉我之后,我深深觉得,人的命运好与坏、尊与卑、富与贫、美与丑、智与愚、成与败、得与失,的确千差万别,命运的由来,一切无非自作自受,造什么因(梵语hetu)!得什么果(梵语phala),心里不满别人或怪社会国家,这是没有理念的作为。

  严父姓张名忠意,在日据时代,受过高等教育,慈母姓陈名测,是耕农的世家,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投生张府,或许就是佛门所说的缘份罢!家境清寒家住高雄县内门乡东埔村龙潭,仅以三分地耕农,又是荒田,没有办法种植丰收的五谷,全家人有八口,经济相当贫困,年年月月接受一级贫民救济,接受救济还吃不饱,因为每天所吃的不是饭,而是蕃薯干,蕃薯干不太好吃,不容易吞咽,有时候吞得两个白眼珠往上吊。

  偶尔蕃薯干参一点白米,兄弟姊妹为争得白米饭,彼此吵得很不愉快,甚至打架,父母亲往往比较照顾年少的弟妹,假使争白米饭,往往骂兄姊几句,要他们忍让弟妹,不要抢着白米饭,年少的弟妹还小,能养活或养不活还是问题!

  母爱毕竟是母爱,话未说完,双眼泪珠直流不停,哭泣哽咽,酸泪往内吞,我排行最小,看见母亲流泪哭泣,似懂非懂向前询问:妈妈你为何要哭?

  母亲说:『家境清寒,兄弟姊妹为争白米饭,养活你们实在不容易,妈妈有苦难言,接着,又泪流满面。』

  那时候的我正是七岁,听母亲这些话,当时的心境,似乎有点同感,不知不觉就流出眼泪。眼看着母亲的脸庞,是多么的憔悴,频频流露出一付苦命相,值得同情,够可怜!

  贫困的家庭,在饮食方面比较简陋;穿著方面朴素而且又货廉;新三年、旧三年、补补又三年,外出用徒步的,所以兄弟姊妹的身体很健壮,很少生病,唯有这点最殊胜。

  住的方面,迁居数次,户口常变更,身分证填满又换新,新的填满又换新,居无定处,曾经迁居恒春山上,是茅屋编织而成的房屋,一旦下大雨,屋内常滴水,就拿脸盆让落水不停而滴,夜里睡觉可听闻脸盆的滴水声,滴答滴答响着,带有轻脆浪漫的韵律。

  夏天一到最怕台风的季节,茅屋盖在山腰之处,有一次被台风吹得半倒,正在台风暴风圈内,全家人束手无策,紧张得寒心懔懔,不安又无奈,幸好家人无恙,台风过后,马上抢修补救,坚固加强。

  不久,台风转移菲律宾吕宋岛,台湾气候逐渐晴朗,民国五十一年八月某一日,晴空万里,日正当中,气候特别炎热,家人都外出,唯留母亲一人在茅屋里,慈母正午睡之际,半醒半睡蒙眬中,突然听到外面有火焰呼呼之声,心里似乎有点预兆,由床上爬起来,往门外眺望,不得了啦!厨房正燃起熊熊的火炷,本来无风吹动,火焰盛大之下,形成旋风一股,风火交加,如火加油,一阵又一阵的旋风吹动火焰,在短暂的十分钟蔓延大厅与卧室之处。

  可怜的母亲身体相当衰弱,病苦缠身,行动诸多不便,想不到的事竟然发生了,整座山唯有一户人家,求救不得,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是好!

  茅屋燃烧了三十分钟之久,两栋茅屋垮倒了,成了灰烬,母亲心乱又恐怖,只在屋内抢出两条棉被,一切资生用具皆烧得尽光,家境贫穷有一个好处,火灾再几次都没关系,反正没有珍贵的东西可让火灾所烧;贫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被小偷偷窃的嫌疑。

  业障(梵语 karmavarana)深重就自然会感召贫穷的果报,无量劫前没有广造一切善业,没有广行喜舍布施,生生世世就得潦倒贫穷的果报,我在幼年的时代,不论是食、衣、住、行,都不如意,处处困境,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这就是活生生的果报,业障现前的见证。

  诸位可想想看,住在不经台风一吹的茅屋,已经够可怜了,还来了火灾侵袭,两栋茅屋烧光,家人走投无路, 露天而居 。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是全家人的共业,谁也顶代不得,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童年回忆

  童年的时候,自知心地善良,沉默寡言,智商不高,反应迟钝,常被人欺侮,不善于外交,但具有一颗正义感之心。

  记得八岁的时候,在学校就读国小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在路边看见有七、八个同学围着一位男同学,拳打脚踢,只见这位男同学直喊:对不起!对不起!其余的时间直哭不停,但是八位同学还不肯罢休,继续欧斗下去!

  我看情况不对劲,勇猛冲过去,向前问个清楚:我说:『你们怎么可以八个人打一人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有话好说!』

  有一个同学开口道:『张正坤你少管闲事,没有你的事情,滚开!』

  我说:『你们不把事情说清楚,又要八人打一人,太不讲理啦!』

  话尚未说完,只见一位同学很凶狠的一拳挥过来,打中我的胸部,有点疼痛,我是农村子弟,身体很强壮,内心一股强而有力的正义感所燃烧:

  我又开口说:『各位同学!放他一马,饶他一次!』

  旁边一位同学又故意用脚重重的踢他一顿,这位同学已经爬不起来了,我就不顾及那么多,一个人打不过八人,但只要从中抓出一位出来算帐,可遏止七位,就在这个时候,我奋勇的冲过人群,抓到这位故意用脚踢的同学,我右手打过去,正好打中他的下巴,当下流出鲜血,门牙掉两颗,他忍受不了这一拳的痛苦,一时蹲下去。

  旁边三位同学又冲过来,向我的头部及胸前打击,我一剎那间闪开,又被我抓到一位同学,我狠狠的一拳打中他的鼻梁,鼻梁当下被打断,一股浓血又喷出来,接着在这位同学的肚子用脚一踢,结果堪受不了,晕过去了!

  旁边六位同学看了之后,心有余悸,恐慌不安!其中有一位同学说:『陈金龙你上,你是老大,你比较勇敢,对不对!』

  陈金龙说:『废话!我没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你上啊!』

  他们六人看情况不对劲,彼此推来推去,都说你冲啊!你上呀!结果一起都不敢再妄动,在那时候,我有点失去理智。

  我再开口道:『有种你们六个人一道冲过来,不然,被我冲过去,你们六个人都不好受!』

  我双手握紧拳头,口喊着:你们该死,正要冲过去的剎那间,六人见情况不妙,即刻逃之夭夭,不见踪影,被我打伤的两位同学跑不动,我移动脚步靠近他们身旁,两位一直叫不敢了,下回不敢了。

  我扶起两位,送他们回家,同时也送柀欧打这位同学回家,回到家里,每个人都不敢说在学校打架,都说不小心跌倒碰伤,九个人全部说谎话,我也不例外。

  事隔第二天,有同学向老师密告,我被处罚蛙跳二百公尺,清扫厕所一星期,级任老师是女老师,她处罚同学很严正,但也有慈悲的一面,当我被处罚过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开导:

  老师慈悲而说:『学校是学府,是教人断恶向善,是树立端庄人格,净化每个人黑暗的心理,使之清净光明,学校不适合打斗的场地,知道吗?做错事情总是难免,但是肯忏悔,也是好人,以后不要再历史重演了,明白吗?』

  我说:『谢谢老师教诲!以后绝对不会有闹事打架之事,请老师放心!』

  这是小时候,因具正义感而召来的麻烦!

  苦难的求学时代

  由家境贫困所致,为求生存,四处迁居,因此,求学也随着有所困扰,固然在内门乡出生,却无法在内门国小就读六年的课业,竟然为了要读六年国小毕业,总共迁住转校五处之多,转校读书的过程最为苦难,为了要适应环境,适应课程,乃至适应人事,须要有一番的挣扎。

  时时反省自己,量量自己,总觉得自己的业障太重,福报够差,智慧肤浅,人生过得很坎坷,国小读毕业就转校五个地方。

  首先由内门乡内门国小开始读起,读到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家庭为生存的原因,因此,迁居屏东县车城乡的山上,山上的学校只有一间,是迷你型的学校,没有二年级,只有一年级的课业,可怜的我,又从一年级开始读起,浪费了两年的光阴,不过还好,多读两年的书,比别人多开窍一点,一直到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顶多可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必须到山下的保力国小就读。

  身不由己的我,由父亲安排,到车城保力国小读四年级,住在父亲的朋友之家,心酸痛苦之事,就在这地方开始辗转下去了,还不很懂事的十岁小孩就居住他乡异里,一时很难适应,不论环境、人事、水土,一一不能习惯。

  虽然很勉强上学读书,放学回来,功课作完,每当躺于床上时候,心里非常思念双亲,以及兄弟姐妹,有时夜不能眠,有时做恶梦,有时候独自一人,躲于厕所或无人看见之处,却偷偷哭泣,深怕人知。

  有时候,看见别人父母亲照顾自己的儿女,自己却孤苦伶仃寄托别人家;时常受人冷言冷语讽刺、轻视、欺侮,一切有苦难言,有道不尽详情,更受尽种种不平等的待遇,寄托别人家,有谁能让我诉说呢?情绪常不稳定,痛苦事绵绵密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保力国小读了四年级,不久之后,又迁至内门乡西门国小读五年级,就住亲戚家里,这一下更惨了,虽然是亲戚之家,所受之苦与心酸泪,远超过前面数倍。

  来到这个地方求学,精神投入读书之外,放学回来必须牧羊放牛,有时候是半夜出发,因为山上的造林地,是国有财产局的,放牛吃草必须选择半夜,山地有管制,怕牛破坏造林之故。

  住别人处,自己做不了主,受人支配,夜晚几乎每天放牛上山吃草,出发前若遇到农历十五夜的时候,我都求佛菩萨保佑气候良好,不要阴天,更不要下雨,我把功课带到山上,顺着牛吃草的时候,自己打开书本,如此殷勤而读书,或作功课,日日如是,月月如是。

  上山的时候,一定要把棉被毯子一起包好,背着一大包装备,趁着夜深人静偷赶牛上山,这样的日子有一年,如果夜间偷放牛上山吃草,当晚也在山上露天而睡,受夜间露水冻结,早上睡醒常有头痛的现象,乃至常感冒,湿气太重,骨节常酸痛。

  住在亲属家里,离家相隔几百里路,当节日一到,双亲在我脑海里,会觉得更思念。

  中国有一句谚语:『每当佳节倍思亲。』

  上学是带便当的,中午在学校吃便当,曾经有一天,在装便当之际,亲眼看见亲戚的儿女便当装有一只鸡腿,有一片鸡蛋,多片的猪肉,我的便当却装进萝卜干,竹笋干,高丽菜干,一切都是干,全部菜类;他全是肉类,两者之间实在太不平等了。

  今天反观往事,反而觉得这样更好,我吃素菜没有造恶业,他吃肉类,反而造更多的恶业哩!实在皇天不负苦心人。

  有句俗语说:『佛祖疼憨人。』

  不愉快而又勉强在亲戚家读完五年级的课程,这一年期间,由痛苦再转增忧郁,由忧郁进入消极,体重逐渐下跌,身体的折磨固然劳悴,心理上更烦虑,处处不如意,步步伤感,有好几次想放弃学业的意念。

  我时常独自在月下反省:我这条烂命,前仆后仰,狼狈不堪,从未片刻称心如意,生不如死,同样生活在这空间,为什么别人的命运能如意自在,家境安祥无恙,潦倒的我,处境甚苦,四面楚歌,时也!命也!运也!

  当时没有学佛,对人生观与宇宙观丝毫不懂,内心有困惑无从问起,悲忧从心起,从国小一年级到五年级是我伤心哭泣最多时期,工作够忙也哭、太闲也哭、如意也哭、不如意也哭、受冤枉也哭,有点不正常,好象唯有哭才能解决我的处境,别无法门。离乡背井,游子之心,孤鸟插人群,没有好因缘,不想而知,对童年求学的孩子,心灵上始终无法平衡,创伤累积多,情绪化在所难免,就这么样,悠悠过了五年级的学业。

  国小六年级又再度转校,到屏东市胜利国小就读六年级,是我大哥家里,我是乡村农家子弟,贫穷朴素,生活圈内极为单纯,青春期发育比别人慢,别人说的话有时听不懂,为人处事不灵巧,反应迟钝,举一不知反三,很像老粗,笨头又笨脑,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唯一的好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忠实带有憨憨的形像,同学都叫我憨牛,身体强壮,所以一年四季很少有生病的时候。

  我是名副其实的乡下佬,来到繁华都市,有好几月一时难适应,都市马路多,车辆多,常迷路,对都市景观充满好奇心,有一次,我走路到市区逛街,道路来往的车子很多,不知道十字路口红绿灯是什么意思,当下闯红灯,路旁的交通警察吹哨子,走近我的右侧,我很悠哉的吹口哨,我内心根本不知道这样走过去叫做闯红灯。

  警察先生对我说了几句话:『小弟啊!你想死啊!闯红灯还不知道啊!你母亲年轻还可生育,不然你闯什么红灯!』

  警察对我说的话,我还是听不懂,还以为对我友善。

  我回答他说:『我听母亲说过,她不想再生孩子了,孩子多,会把父母双亲累死,而且我这么年轻,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你怎么可以胡说八道!』

  小孩子不懂事,有话直接回答,把警察先生气得连连摇头。

  他又开口道:『真倒霉,一大早就碰到小萝卜头,真气人!』

  都市人口多、房屋多、车多、游玩的去处也多、我深深觉得,是人适应环境,然后慢慢改变环境,不是要环境来适应人类,假使马上要求环境来适应人,那么往往会带来不如意的烦恼,因为这是一切人类行为所造作的世间,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共业,这个共业世界,有许多不能称心如意的人事物,一切不断的迁流变化,留不住、追不得、舍不掉,有时候很无奈,无奈又能奈何!毕竟,这是时代的潮流。

  我们应该深入理会,透视这个世间的真相,才不至于迷惑世间,乃至造业堕落红尘,毕竟,花花世界易令人迷惑不堪,心神颠倒,常有难以自拔的危机!

  六年级读毕业,紧接着就是读国民中学、高中,这段期间比起五年级前较为好转,在学业上,人事上,身体健康情况,一切都上了轨道。

  我在求学过程,没有上过幼稚园,不知读幼稚园的滋味如何!一进入国小读书,傻呼呼,智能特别差,曾经在国小一、二年级的时候,每次考完试放榜后,都是倒数第一名。

  老师说:『张正坤,你这次考试是班上倒数第一名,要好好地加油,知道吗?』

  我那时候,国语还听不太懂,当下听到倒数第一名,内心很高与。

  我说:『请问老师,倒数第一名是不是全班最好的?』

  我话一说完,全班同学哗啦一声大笑不停,我不知道同学到底在笑什么?只发觉同学们一直对我笑的态度不很正常。

  我就用闽南语请问隔壁一位女同学说:『同学们笑那么大声,什么东西有那么好笑?我怎么笑不出来?』

  女同学说:『你说错话了,所以同学觉得好笑,倒数一名就是全班最差劲的成绩,前第一名与后第一名有差别,所以同学才大笑起来。』

  我说:『真的喔!难怪他们都在笑我,也幸好国语我听不懂,如果听得懂反而更不好意思,你说是不是?』

  话一说完,连那位女同学也同样捧腹大笑,她的笑可能对我所说的意思,也认为蛮有道理。

  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位女同学是最照顾我的,我时常在下课的时候,很低声下气,请她发大慈悲心来教我念ㄅㄆㄇㄈ,她义不容辞,很肯细心教我念注音符号,三十七个注音符号就是她教我学会的,国语听不懂,就请问她,在学校的课业几乎帮我不少忙,为我解除学业的困惑,真是功德无量!

  长大以后,有一次召开同学会,大家聚集一起闲聊之下,闻知这位女同学在一场大病中逝世,年龄约十八岁。当时听到这种噩耗,内心有一阵一阵不舒服的感觉。我心里想着:这位同学心地善良,又很孝顺父母亲,在学校里功课非常好,我承蒙您的教导学业,是位恩人,怎么静悄悄的走啦!人生实在太无常啦!无常最无情,无情最无奈,无奈最悲痛!

  我的求学历程是艰难的、苦学的、辛酸的、坎坷的,读书求学有始必有终,有开幕必有落幕,我喜欢读书,由于环境够差,逼得求学过程充满心酸泪痕,所能叙述仅提一、二,累积多年求学的苦难,绝非三言两语所能含概而尽,千言万语,千头万绪。

  我一生当中,不虚求名望,不虚求世间尘埃之欲乐,只求得内心的宁静、理念、和谐、统一而已!

  第一次踏入佛门的感觉

  就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有一次,得闻屏东东山寺有讲经的法会,我有意无意的心,走入大雄宝殿,正好东山寺的出家师父们在做晚课,世俗人是否能进入大殿参与做晚课?心里无知!我那时候,鼓起勇气走进大殿,站在适当位子,师父们唱诵经偈很庄严(梵语vyuha)而且脱俗肃穆,一阵又一阵的梵音之声,每一声一句都贯入我的耳内,我虽然不会唱诵梵呗,听了这幽雅脱俗的唱念,当时,我情不自禁的流下泪珠,又加上我双眼望着三尊佛像,那三尊佛像庄严殊胜,在无形中,整个情绪被佛的庄严相所摄伏,不知不觉,哽咽哭泣,深怕人知,独自溜出外面,大哭一场,现在我才明白,这种现象,就是佛门所谓的善根大展流露。

  第一次踏入佛门,进了大雄宝殿参加晚课,当下的哽咽哭泣,这就是佛门所谓的善根大展流露,善根的存在,不是这辈子才有,已曾无量世前就有种下善根之因,今生有机缘再度遇到三宝(梵语tri-ratna),遇到佛寺的点点滴滴之事,心生欢喜,善根当下流露,得未曾有,能把过去世所种之善根再度钩引出来,揭发出来,让这未成熟的善根,继续萌芽、开花、结果。

  当天晚上公布七点半要讲经,主讲法师是上乐下果老和尚,讲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天晚上七点半准时开讲,由几位法师信徒迎请和尚升座,老和尚身着大红祖衣,很稳健的步伐,徐徐升座,威仪十分庄严。法会开场先唱香赞,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以及开经偈,而后老和尚开始宣扬金刚经,声音宏亮,义理分析细腻,段落分明,和尚弘法神情洒脱自在,铿锵有力,据理而说,如瓶泻水,淘淘不绝,辩才无碍,又如涌泉似的流露出清净妙法,使台下的听众,听得法喜充满,各个皆由烦恼之心转变为清凉之心;由迷妄之心转变为正觉之心;由痛苦之心转变为快乐之心;由千千结之心转变为心开解之心。

  老和尚的慈悲与辩才,庄严的神情,一一流露在无数的佛门四众眼前,我在那时刻,听得很入神,津津乐道,内心相当宁静,分分秒秒都相当快乐,在这种善根流露的当下,我默默的向十方诸佛,庄严的三宝,发大誓愿:誓愿云:『弟子有缘听闻如来正法,如贫得宝,如暗遇明,如获归程,转迷为悟,受用无尽,法喜充满,得未曾有,将后因缘具足,要剃度出家(梵语pravajya)身披袈裟,办如来事,一心作沙门(梵语sramana),为上求佛道而努力,为下化众生而立愿;众生之苦,如我之苦;众生轮回生死,如我轮回生死,彼此无有距离,度众生所有一切艰难,从中不生怨言,不说一句疲劳之语,直到一切众生解脱生死,得证菩提,我愿方尽,十方三宝为证,阿弥陀佛!』

  誓愿发完,由衷的法喜,这点心愿是我将后出家的泉源,也是原动力,也是我无量劫前的菩提圣因,今生遇到三宝,又再度萌芽与发展下去而己!

  时间分分秒秒过去,只觉得一剎那间,一个半小时的讲经法会,即时结束,如是好几天的弘法,把佛法阐扬得让信众心服口服,大家都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愿力更加坚固,每天将弘法之功德,普遍回向庄严净土,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乃至破迷启悟,共登觉悟彼岸。

  上乐下果老和尚善讲金刚经,他在中国大陆大江南北四处讲经,乃至来台湾广度众生,几乎开讲金刚经这一部,所以,佛教界的大德们,尊称老和尚为金刚和尚。

  老和尚本身五官端庄,容貌饱满,宣扬佛法之际,句句流露出菩萨的心肠,他时常提及修行者,若能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应,必定成佛足足有余,因为,金刚经是一部般若空慧的圣典,能令修行者,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如幻如化故!

  如来说空的道理,有两种含义:

  第一:是要大地一切众生,能正觉诸法本来空性(梵语sunyata),了不可得故。

  第二:如来说空的道理,要令众生破除内心的贪执诸法,众生一向执着诸法的实在性,不知世间诸法空幻不实,因此,如来(梵语tathagata)广说一切诸法空性,为令众生能破除执着故。

  基于这点重大教义,老和尚深知金刚经是佛门四众弟子,必读必备必行,乃至必证悟的圣典。

  自从那次听老法师讲经法会过后,我对佛法有更深的体会,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也在那次讲经法会,有更进一步的纯熟,奠定将后我弘法的星星之火。

  当我懂事以来,第一次踏入佛门的感觉,就有这么大的震撼,似乎得到了归宿,入了佛门大殿,总觉得亲切非常,如同迷途归家一般的喜悦,内心深感庆幸能遇到佛法,曾经法喜充满,而多次流露善根之泪,乃至不断的发大誓愿,要在今生此世好好修行,不得空过岁月,不得舍离三宝,今生是最后的一生,穷生穷劫之轮回(梵语samsara),要在今生了办,不得有来生投胎的意念,今生是最后的一世,所以这一生是生死轮回关键所在,不得马虎,不可懈怠,乃至不断的发大誓愿,要今生就成就出家大事,为办生死而奋斗,为度化穷穷无尽众生而立志。

  这是我第一次踏入佛门的感觉,同时,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结果每一个愿,都能逐渐的成就,这不愧是佛门所说的,有愿必成,愿是果的原动力,展现出一连串的事实,种如是因,必成如是果的见证。

  归依三宝

  听完老和尚讲经过后,我的善根时时刻刻常流露,人生无常(梵语anitya),世间危脆,更能引发我的觉悟。

  不久,我就归依了三宝,做为佛陀在家佛门弟子,或许是善根流露原因,一旦归依了三宝,连连法喜充满持续有一个多月之久,日夜不间几断的喜悦,脑海时常回忆起归依恩师对我开示三宝之义:『所谓三宝者,就是佛宝(BUDDHA)、法宝(DHARMA)、僧宝(SAINKLESA)是也。

  归依三宝要以三宝为师,所谓归依佛以佛为师,归依以法为师,归依僧以僧为师,也就是说,归依佛门有三个对象,只归依佛宝,不归依法宝与僧宝,也不能构成归依的条件。

  同样的理由,假使仅归依法宝,不同时归依佛宝与僧宝,也不能构成实质的三宝弟子;若归依僧宝,而不归依佛宝与法宝,也同样不能堪称名副其实的三宝弟子。

  三宝佛门弟子,一定要三宝同时归依,缺一不可,有如宝鼎,宝鼎是三足鼎立,缺一足不但不稳定,同时,有垮下的危机;我佛门弟子,归依三宝实质本义,亦复如是。

  归依师又继续的开示三宝之义,我佛门弟子,归依三宝之后,不得归依天魔外道,应该一心一意安住在如来正法中,为勤求出离生死而努力。

  千万要记着:归依在三宝,实践在三宝,成就在三宝;换句话说,离开三宝的话,请问要归依什么东西?实践什么东西?成就什么东西?所以说:『三宝是佛门弟子所归依之处。』

  成佛之道云:『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梵语tri-ratna)最吉祥。』

  在我未出家前,恩师对我的开示,我都一一牢记在心底,不敢忘怀,所以,今天我能够出家修行,我对归依恩师,有莫大的怀念与感恩,我现在唯有好好修行,努力不懈的度化众生,这样一来,才能如实报答恩师,乃至他老人家对我的悲切与恩惠。

  自从我归依三宝之后,早晚定有功课,除了功课之外,我平时二六时中一律称念佛号,佛寺里若有法会,须要我帮忙的地方,一律义不容辞,比方:佛寺要讲经,须要排桌子,我就很虔诚听师父吩咐去做。

  大殿须要拖地板,我就一心一意拖地板,令大殿地板清净光洁;法会期间,很多信徒到寺里用过午餐,所留下未洗的碗筷,盘子与汤匙,我皆一一收下,边洗碗筷边念佛,越做越法喜,内心善根越流露,当下又种下更深的菩提善根,这叫做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功不唐捐。

  今生能归依学佛,又能在三宝门中广行善事,乃过去生中就已种下无量善因,承蒙善因现前,与三宝相遇,今生才有如此的福报哩!

  同样的同理由,又可将今生的善果当因来培养福慧,如此,佛门叫做:以福培福,以慧培慧,福报将会广大得不可思议,智慧(梵语jnana)亦不可思议,因为,佛门就是福慧双修的法门,福与慧圆满,就是成就无上佛道的时候。

  我喜欢选择一般人所不喜欢做的事,比方:厕所之类,厕所是最骯脏,最不清净的地方,别人往往不喜欢清扫,而最喜欢在佛前擦佛桌,拖大殿地板,乃至擦拜垫等事。

  我知道我业障深重,没有福报,智慧肤浅,所以,我最喜欢找厕所来做,清扫厕所最容易消业障,最好培福之处,但一般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清扫厕所功德与利益,几乎被我得到了,我勇往去做,毫无犹豫,别人还不知不觉,甚至说我傻,说我愚昧无知,我自己懂得清扫厕所的道理,心里有数,内心清楚无惑。

  诸位同参们!清扫厕所有两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一、能令众生低声下气,降伏我慢,消除贡高我慢之心,普得内心平等故。贡高我慢之人,往往不易低声下气做清扫厕所的工作,高高在上,低不下头,这种人如何来学佛呢?

  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证成佛道之后,随着,王宫里面有七位王子,也追随佛陀出家修道,佛陀知道王子在王宫里养尊处优,又是大富大贵,个性刚强,不易低声下气,因此,要学道就特别障碍,刚出家修行,免不了一时无法与大众相处,自命清高,佛陀慈悲刚出家的七王子,就令王子清扫大众用的厕所,以降伏贡高我慢之心,令贡高我慢之心能低声下气,如来一来,才能达到平等之心,就能与如来正法相应。

  同样的理由,如果七位王子出家,仍然养尊处优,贡高我慢的话,怎么能够学佛入道呢?岂不是漂流在佛法之外,与如来正法无缘!永远无法证成菩提吗?

  第二、能与一切众生广结美好善缘故。比方:你上厕所,厕所是他所清扫的,岂不是他已经跟你广结了善缘吗?假使一天有十个人上厕所,他就得到十人的功德,有一百人上厕所,他可得到一百人的功德哩!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入佛寺,在适可的情况,都选择清扫厕所这份功德,毕竟,法法平等,法无高下,法无有比故。

  正信佛门弟子,一旦归依三宝,要懂礼敬三宝,礼敬佛宝而不礼敬法宝与僧宝者,称之不如法;礼敬法宝而不礼敬佛宝与僧宝者,亦称之不如法;礼敬僧宝而不礼敬佛宝与法宝者,称之不如法。

  是故,三宝乃佛教的全体,缺一不可,一即三、三即一,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佛法僧三宝彼此正等无异。

  大藏经云:『佛在僧数。』

  表示僧团是佛陀慧命的扩展与延续,又何况佛陀本身也是出家人,是整体僧团中的一份子,也是僧宝,所以佛宝也是僧宝;那么,法宝由佛陀所证悟,由佛所宣扬,是故,佛宝亦是法宝,法宝由佛宝而来故;佛由法而悟,由法而生,由法而证,是故法即是佛。

  学佛者当下能低声下气,礼敬三宝,这是很不容易之事;若礼敬三宝能自在,这自性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刚学佛者,要做到礼佛礼法礼僧,身心能自在者,实在要下很大的功夫:

  过去有一位学佛不久的居士,已经归依三宝,平时对礼敬三宝的观念不清楚,正念始终提不起来,有朝一日,这位虔诚的三宝弟子,来佛寺找我,对佛法教义不明白,要我开示佛法。

  首先,请法师开示必须礼敬僧宝,这是佛门中应有的礼仪,由于这位居士平常没有礼敬僧宝的观念,于是内心相当不自在,双眼观望四周一环,礼敬僧宝深怕别人看见,四周没人的情况之下,以最快的速度,连忙五体投地礼敬僧宝,再以最快的速度,马上又爬起来,双目注视四周围,哇!还好!幸好旁边无人,没有被人看见,假使给别人看见了,这是多么不好意思,尴尬!害羞!自尊!

  我站在他的旁边,他的小细节小动作,我看得一清二楚,当时的我,内心有许多说不出的感想:『这位虔诚的居士何苦呢?为什么不理念又稳重的礼敬僧宝!却心慌意乱,而且不自在的礼敬僧宝,实在太辛苦啦!这么一礼敬僧宝,他因恐怖颤栗而死亡的细胞,不知有几万个单位?

  可怜的仁者!实在有必要对三宝有所正见,理念三宝实质本怀,如此一来,对自己会更上一层楼,有莫大的助益与成就。』

  我终于出家了

  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是我最大的愿望,别无选择,未出家前广植福田,到佛寺培养福报,听经闻法,阅览经典,又在三宝前发出修行之愿,今天能够出家成就,就是发愿的成就,有愿必成。

  发愿有多层的意义,大略而言有五种,何等为五?叙述如下:一、目标之义。二、希望之义。三、归宿之义。四、力量之义。五、因果之义。

  一、 目标之义

  修行者也好,社会上的人士也好,有学佛无学佛都好,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只要恳切的发愿,依愿而实践,必定会如我们的愿,如果不发愿,就等于没有目标可循可依,既无目标可依可循,怎么能够实践我们理想呢?岂不是盲冲直撞,没有方向,没有轨道可着手!如何成就我们的事业呢?

  所以,每当我们发愿之际,当下就具备有目标的含义。

  二、希望之义

  发愿当下,就已具足希望的含义,何以得知?因为发愿当下就是希望能达成目的地,希望愿的顺利,有希望做起事情才有意义,假使活在世间,没有一点希望,岂不是得过且过,行尸走肉,虚度光阴吗?所以说,当人要有希望,没有希望,活等于没有活,因希望而活,没希望亦等于人生交了白卷一张,空空洞洞来人间,又空空洞洞离开人间。

  人活在世界,若充满了希望,他的生命是富裕的,光明的,乃至充满活力的世界,所以我们说,当发愿情况之下,已具足希望的含义。

  三、归宿之义

  发愿当下,已具足归宿之含义,何以故?因为在发愿之际,我们了知发此愿是为达成究竟圆满,此究竟圆满就是归宿之义。

  比方说:我发愿要成佛,乃至度众生。结果我依愿而行,最后终极确实如我所愿,到达彼岸,这个彼岸就是归宿的真义,是故,发愿的当下,已具足归宿的含义。

  四、力量之义

  发愿当下,已具足力量之含义,何以得知?因为在发愿当下,有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支持我们,这股无形精神力就是发愿而来的,使得我们的作为能得心应手,从中无所障碍,能逐渐突破我们的顺逆之境,这一连串的作为,当下就是力量的法力在推动。

  那么,力量从何而来呢?要知道,力量从发愿而来,是故,每当发愿之际,即已具足力量之要素。

  五、因果之义

  当发愿之际,即已具足因果之含义,如何而说呢?因为发愿当下,固然是因的开始,何尝不是要成就果的来临呢?我们要正见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的真谛,才能如实理念因果的定律。

  换句话说,因(梵语hetu)是理,果(梵语phala)是事的圆满;无因不成果,也就是无理不成事,事由理生;同样的理由,无果不成因,果从因中来,也就是无事不生理。

  因与果是息息相关,不相舍离,如影随形,始终在一起,无有距离。

  那么,因果从何而来呢?就是从发愿而来,起心动念就是因,起心动念的成就即是果,发愿就是起心动念而来,同时起心动念就是因与果的推动与延续,若圆满因果的过程,即是发愿圆满过程。所以,我们说,发愿当下就已具足因果之含义。

  我出家之前天天发愿,发愿就能产生莫大的力量、目标、希望、因果、归宿,因为每天发愿,在八识田中每天种下出家的力量、目标、希望、因果、归宿哩!

  到因缘成熟之际,不想出家也得出家,因为整颗心都是出家的因缘种子,这无形强而有力的出家意志,就会自然带动我们出家修行,诸位同参!你们说是吗?

  出家也必须具备无量劫所种的善根,以及今生所广植的善根,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出家条件的成熟。

  高僧大德云:『莫谓袈裟(梵语kasaya)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因此,我们在学佛的历程,要多种福田,多植善根,培福培慧,以促成将后出家的资粮!

  诸位同参们!善根有深厚与浅薄之分,善根有强与弱之分,善根有多世与少世之分,善根有早成熟与慢成熟之分。

  因此,在人生的过程,经历一切酸甜苦辣,历尽沧桑,有些人早觉悟,有些人迟迟才觉悟,甚至一生都不能觉悟,有些人一旦觉悟,当下就冲得快,万缘放下,如野马般的奔驰;但也有一些人进一步,又退一步,进退不定,不能提起勇猛精进之心。

  呜呼!无常(梵语anitya)迅速,一气不来便成隔世,生死业海至深无尽,一堕三涂万劫难复,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获闻正法,今生不办好生死大事,更待何生度此生死呢?

  所以,我们要趁此善根好好进修,勿怠勿忽,杂阿含经比喻世间有四等马,四等马比喻四等善根,何为四等马呢?分别如下:

  四马警喻:

  一等、顾见鞭影而驰。

  二等、鞭着毛尾而驰。

  三等、鞭杖小侵而驰。

  四等、铁椎刺伤着路。

  一等、顾见鞭影而驰

  第一等马,看见主人手拿鞭影,不待鞭打,就知道被打是很疼痛的,因此,就知道往前驱驰。比喻一等善根的人,看见别人受苦受难,自己不必受苦难,当下就知道人生无常,时势变迁之速,自然善根流露,就知道修行,为证悟菩提而努力。这是第一等马来比喻第一等善根之人。

  二等、鞭着毛尾而驰

  第二等马,看见主人手拿鞭影,还不知道要被打,一定要马鞭轻着毛尾,才知道被打是疼痛的,因此,才肯往前奔驰。比喻二等善根的人,看见别人受一切苦难,不但不能觉悟,还须要受点芝麻之苦才能觉悟,因觉悟再修行。这是第二马来喻第二等善根之人。

  三等、鞭杖小侵而驰

  等三等马,看见主人手拿鞭影,不但不知被打,而且马鞭轻着毛尾也不走,要小小一鞭打,有疼痛的滋味,才肯往前奔驰。比喻三等善根之人,看见别人受尽苦难,不但不觉悟,而且自己也曾经受点小苦,也还是不觉悟,要到达受苦之际有滋味,才能觉悟人生之苦,因而发心修行。 这是第三等马比喻第三等善根之人。

  四等、铁椎刺伤着路

  第四等马,看见主人手拿鞭影,不但不知被打,还当作没有一回事,不但马鞭轻着毛尾不走动,而且鞭杖小侵也不走,非要铁椎刺骨伤身,方肯奔驰。比喻四等善根之人,看见别人受尽一切苦难,非但不能自觉,而且自己也受了小苦,也还是无法觉悟,甚至再加点苦难,还是不能觉悟,一定要到苦不堪言,痛苦万千,走投无路之时,才能渐清醒过来,善根才一一的流露,因流露才日益踏入修行的阶段。这是第四等马来比喻第四等善根之人。

  学佛之人对自已的环境、本身、和佛法,应有这几点警愓与自觉。

  古德常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如果学佛有这种心境,看见他人死,自己的心热如火,而不是热他人,看看早晚轮到我;这是多么能够自觉,能够回光返照的一面宝镜,又何尝不是一匹第一等的良马!又何尝不是第一等善根人也!

  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在六道轮回不息的我们,应该省思当人的可贵,不得任意舍弃难得的今生,若舍此身,思复为人,如高山顶上,胡乱垂线,而穿针孔;亦如大海浮木,盲龟伸头,欲出板洞,其机缘之数,寥寥无几!

  且一旦堕于余道,学佛就困难了,不论天鬼地狱(梵语naraka),寿命都非常的久远;即使堕入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寿数虽较短促,却恐辗转多生,始终难以见佛闻法。

  如舍利弗在祇园精舍看见一只蚂蚁,已经过七尊佛之久,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蚁身,不得解脱。

  梵网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梵语eka-citta),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梵语tri-ratna)。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

  出家剃度仪式

  出家(梵语pravrajya)剃度是人生最大转捩点,是出离生死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起点。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四月八日是我出家的日子,晴朗的天气,地点在桃园市三元街宏善寺,由恩师上淳下(日告)上人为我剃度,时间是早上八点,内心很达观的意境,明白今天是在家与出家的剎那分界,内心很达观的意境,明白今天是在家与出家的剎那分界,心里默念着佛号,这是踏入佛门的第一关,落发为沙门(梵语saramana)参加观礼者寥寥四人,不盛况,不隆重,但意义深长,庄严肃穆。

  首先唱香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次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遍)。

  慈悲为怀的恩师开口道:『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之者永劫沉沦,悟之者当处解脱(梵语vimoksa);是故,三世诸佛离尘成道,历代祖师不染世尘,故得天魔外道拱手归正。出家之德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念佛如是,礼佛当情,尔今专情拜辞国王父母养身之恩,后不拜也。』

  剃度为我开示法要,句句听得一清二楚,然后,恩师执持剃 头刀云:

  善哉大丈夫能了无常路弃俗取泥洹

  希有难思议毁形守志节割爱侍师亲

  出家宏圣道誓度一切人

  剃度恩师慈悲,在我头上用剃头刀仪式化剃三刀,口念着: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唵悉殿都曼多罗 跋陀耶 娑婆诃(三遍)

  归依佛 得菩提道心常不退

  归依法 萨般若得大总持门

  归依僧 息诤论同入和合海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剃度礼仪前后三十分钟,剃度恩师苦口婆心一再叮咛:『出家的最终目的,在于证成无上佛道,因成就佛道而广度一切众生,十方诸佛皆如此,我辈亦如是;学佛之人,心里要常存感恩报恩的意念,父母、师长、众生、国家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典,三宝是唤醒我们法身慧命的救星,学佛者必须缅怀报恩之念。

  今天你有缘分出家,要禀持初发心的动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无安,如同火宅,在道业上勇猛精进,不要怕顺逆境的考验,要深入经藏,悲悯众生,以智慧突破学佛之障碍,最后,必成佛道。』

  恩师所阐述的佛法,我都一一牢记在心底,片刻未曾忘怀,毕竟,善知识难遭难遇:

  恩师又继续开示道:『在家要有人格,出家要有僧格,人活在世间,就是这个格调最为尊贵;在家守护五戒(梵语panca silani),出家善持三坛大戒,坚持戒律就是最尊贵的人格与僧格;出家人不要任意攀缘在家俗人,千万不得贪著名与利。

  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诸法,如胶如漆,易染污自性,贪不得,五欲六尘之法,无有实体,空幻如化,了不可得,佛门弟子若如是共识,将不受外境所转,自性自然而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如是渐入解脱矣!』

  剃度恩师本身十三岁童贞出家。曾亲近慈航菩萨,白圣长老,忏云大法师...等等,由于年少出家,谦虚稳重,自己很肯上进,日夜钻研戒律,深入经藏,可谓饱学之士,德高望重,四众云集,堪称当今佛教界之龙象也。

  如本所以能出家修行,亦蒙恩师之点化,此恩此德为人弟子不可忘本,若忘本有失孝道,亦失佛门之传承,罪过无量矣!

  当恩师为我取法号之际,特别强调法号意义:恩师云:『如本者,如即是诸法如义,本者法性本具足,不可忘本,佛性(梵语buddha-dhatu)本具足,更无缺欠,不可舍本逐末,弃佛性逐外境,不可堪称如本;回光返照,照见如如本性,是名如本。』

  恩师为我取如本这个法号,又解释这名字,当下法喜充满,高兴得不得了,维持十多年,天天忆念师父为我取的法号,如此思惟,的确对道业上有莫大鼓励与助益,功德无量!

  出家修行是一件神圣的使命,是转凡入圣的钜业,非小量小智所能为也,不但独善其身,且还要兼善天下;不但自己要成就佛道;同时,也要呼唤一切六道众生清醒,因清醒觉悟而来学佛,因学佛而成就佛道;如此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人溺如己溺,自救又救人,这就吻合出家神圣之真谛与动机。

  与朋友家属的辩论

  出家修行免不了有难关,障碍重重围困,必须一一克服;但要出家与不出家关键所在,还是操纵在自己意志,别人动摇不得。出家已肯定之后,该办的皆已办,其它细节问题,可以慢慢解困,不要为了细节问题,而把出家的根本给否认掉,这岂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既然要出家修道,千万牢记一句话: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如此理念在心头,始终不会有颠倒之事,带来后悔或痛惜之后遗症。

  毕竟人生短暂,出家与在家在此一念分野,成与败、得与失,赖此一念,一念定乾坤,一念定江山,一念定成败,一念定在家与出家。

  人的一生,往往只有一次机会,机会一失,调头来已迟,追不上赶不及,成千古恨,历史上岂不是有如此事例,所以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慎!

  理智与感情始终是一体两面的,理智之时无感情,感情之时无理智;理智之时,心地光明,无束无缚,自由自在,解脱自得;感情之时,内心忧闷,烦躁不得自在,心性自缚自束,痛苦绵绵。

  感情净化就是理智,理智被庸昧愚痴所遮蔽,理智即成感情;感情与理智是一心作,心能理智,心也能感情,理智与感情的作为,完全操纵在我们的心,看我们如何来处置而已!

  出家修行是理智的作为,要负荷这理智持续不断,乃至不动不摇,实在不容易,因为,无量劫来,众生皆依五欲六尘为命,分秒不得舍离五欲六尘之乐,染心生尘,贪着欲望,当作本来该如此,人生不以五欲六尘相依为命,要依止什么?内心的惆怅,寒心恐怖,于是,不得自在!

  出家就是彻底净化感情的束缚,解脱贪瞋痴烦恼的毒害,依如来正法,正见人生真谛与宇宙真谛,使内心的无明净化,对世间无迷惑.就不至于造一切恶业,而召感一切苦果,因此,带来种种不如意,随业漂流,浪迹天涯,永处黑暗,轮回六道。

  学佛就是学这点,这点清楚之后,称为正见(梵语samyag-drsti),有正见才不会颠倒,人生不颠倒,理念即现前,理念一现前,出世解脱之心逐渐开花,开花必然结果,结果当下就是彻底完成出家之动机与目的,简单一句话,出家修行就是让清净法身复活而已!

  有一天,一位很知己的俗家朋友,当我出家过后,寻找我的踪迹良久,很难得找到了,他的面色很火大,一言不发,一看就知道他在生我的气,我请他进入佛寺,彼此安坐在地毯上:

  朋友迫不及待开口道:『张正坤啊!你是不是人?人总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不是人,你太无情啦!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无情这点我最讨厌!』

  我说:『黄居士请息怒!答案你都说出来了,我还说些什么呢?你说没有感情不是人,不是人就是佛嘛!还诤什么?』

  朋友很火大说:『你不要跟我说风凉话,我什么都听不懂,只要你回家我就懂啦!』

  我说:『黄居士啊!你这种表现就是感情化的流露,感情化是有得失的,感情是情绪浮动的,感情是无常变化的,感情是美中不足的,感情是染污痛苦的根源。

  大圣佛陀正觉感情的真义,所以能身心泰然,心境始终是宁静的,安详的、和谐的、统一的。

  人所以无法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就是感情化的贪着世间,拼命追求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之欲乐,在得失中、成败中,认真执着,是故,情绪永远不得稳定,烦恼痛苦之事也就接踵而来,你明白吗?』

  朋友开口道:『舍弃亲戚朋友不顾因而出家,出家有什么好处?』

  我说:『出家的好处,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你如果想要明白出家有什么好处,请您冷静听下去,相信有助于您对佛法的认识。

  出家修行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当然好处极多,比方说;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你肚子饿,所以你需要吃饭,你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不识字,不懂得为人处事,内心无知,所以你需要求学读书。

  你为什么要结婚?因为你需要传宗接代,你怕以后绝嗣,又怕年老之后无人照料,又怕以后独自一人太无聊,所以你需要结婚.

  同样的理由,因为六道轮回是缺陷的,是生而又死,死而又生,如是循环终无止息,是痛苦烦恼根源所在,为了解脱六道轮回,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根本截断生死爱河,因而证成菩提(梵语bodhi),所以我选择出家修行,因为我需要。』

  朋友又问:『一定要出家修行才可以吗?在家修行是否可以?』

  我说:『在家修行也可以,只是家庭累赘多,牵缠多,有人事的束缚,有经济的烦恼,有儿女的罣碍,夫妻有时彼此不能信赖,有互相猜忌的痛苦,有事业的牵挂,总之,在家也可以修行,但是累赘牵缠多,心头乱纷纷,道业不易成就。

  出家牵缠少,累赘少,所以一切人事物之牵缠也就少,心地明朗,禅定(梵语dhyana)易入,在道业上好用功,甚至要办佛教事业,时间上也比较充裕。』

  这位朋友渐渐兴趣起来了,继续对我发问种种问题。

  他又说:『根据你这么说,出家好象比较殊胜,也比较容易入道!是吗?』

  我说:『看起来,你有意思想出家哦?出家不错,出来吧!怕什么?』

  这位朋友连忙挥手又摇头说:『不,不,出家是不错,但是我的女朋友也不错,等年老以后再出家,总是可以吧!』

  我知道他的善根有点流露而出,只不过女色之业力胜过学道之业力,我也不便再与他聊下去。

  我说:『女朋友好是好,究竟还是不好,一方面要女朋友,一方面也要学道,如此一来,始终不能入道。众生未解脱,欲与道要同时拥有,会带来内心前后矛盾,情绪无法平衡,一切痛苦烦恼事,会如大海之波浪,浪潮汹涌,永无止息。

  要明白:有道无欲,有欲无道;当欲之时,道在欲中;当道之时,欲在道中,心能为欲,心也能为道,道与欲在一心中,黄居士啊!由您自由选择吧!阿弥陀佛!』

  这位朋友来找我,本来是要劝我还俗结婚的,结果与我相谈之下,逐渐对佛法有点共识,差一点他就出了家,内心与行动比刚才缓和多了,接着我带他到佛堂,教导他礼佛,并劝他平时多念佛,前后相谈三十分钟,法喜无比,他就告退回家,听说他目前很虔诚在学佛,早晚安排有固定功课。

  下面这个论辩,是亲戚知道我出家后,有一天,来佛寺专程找我,向我种种问难的实况,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亲戚云:『你出家是不孝的行为,难道你不明白吗?』

  我说:『孝顺父母有三等,何等为三?先说第三等的

  孝顺:对父母亲能给予物质充裕的供奉,而精神上没有办法令父母亲得到真正的喜悦与欢心者,是名三等孝顺。

  第二等孝顺是:能给予父母亲物质上得以充裕,乃至精神上能得到称心如意者,是名第二等孝顺。

  第一等孝顺是:能给予父母亲物质上得以充裕,也能让父母亲在精神上得到欢心与喜悦,不但如此,而且还能普劝双亲学佛,甚至归依三宝,令父母双亲离苦得乐,解脱生死,是名第一等孝顺。

  第二等与第三等的孝顺,是世间的孝顺,虽然有吃有穿,但在究竟立场来说,是美中不足的,尚未圆满,免不了还有轮回(梵语samsara)。第一等的孝顺是究竟的,圆满的,因为本质上,能令父母亲来归依三宝,学佛修行,能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能了生脱死。

  所以,三种孝顺中,以第一等孝顺为圆满的孝顺,我虽然出家修行,不在父母双亲身旁侍奉,我能开示佛法给予双亲明白道理,令他们也能一心向佛,以期解脱生死之苦。

  今天投生在人间,与父母共处也是一段因缘,今生是如此,过去生也有无量世,无量世就有无量父母;假使今生没有解脱生死,了断轮回,来生还有无量世,无量世就有无量父母.

  过去无量父母,未来无量父母,所以,在三世轮回以来,我们亲生父母就有无量无边之多,多得无法比喻!就如此一般,生而又死,死而又生,循环不停。

  佛经云:『众生无量劫轮回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骷髅堆积远胜须弥山之高。』

  大圣佛陀告诉我们:『在六道轮回往返中,已经生死无量劫,我们身边所有的男男女女,皆是我们多生以来的父母,乃至兄弟姐妹,亲戚眷属,是故,六众生不可相互残杀,应该发起六道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应依教奉行,是名真佛子。』

  亲戚又开口道:『人死亡后,一切都看不见,我不相信有来生的观念!』

  我说:『人死亡后,认为没有来生的观念,这是断灭论,唯物论,无神论,抹煞人生一切行为的价值,甚至抹煞因果(梵语hetu-phala),抹煞道德的可贵!』

  亲戚说:『怎么会这么严重呢?这话又如何解释?』

  我说:『人死亡后,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另一种能量,存在天地万物,故有六道轮回。没有来生的观念,就等于否认你自己生命的延续,否认生命的延续,就等于冻结的生命动弹不得,永远止息一般,知道吗?假使生命冻结,永远止息,动弹不得的话,请问你如何讲话?如何施为动作?如何穿衣饮食?』

  亲戚说;『生命冻结,永远止息,动弹不得,岂不是如同石头枯木,永远不得动弹吗?』

  我说:『没错,你不相信来生,就等于否认自己分分秒秒的行为价值,你的行为分秒延续不断,你自己不知不觉而己!同样的理由,你的行为善与恶,也是存在而延续不断中,知道吗?甚至你所做的一切因果,一切道德也同样延续不断中,生命毕竟是不生不灭的,我这样开导,不知道你听得懂否?』

  亲戚听我这么滔滔不绝而说,觉得非常有道理,兴趣倍增,继续又问下去:

  亲戚又开口道:『什么是断灭论?什么是唯物论?』

  我说:『断灭论就是否定人死亡后,什么都没有了,否认神识的存在,乃至因果抹煞,道德抹煞,行为造作的后遗症,一概不承认,称之为断灭论。你刚才不相信有来生的存在,就是名副其实的断灭论。

  唯物论是哲学上两种主要派别之一,认为物质先于意识精神而存在,意识思惟为客观物质的反映而己!因此,人死亡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善恶,因果、道德、行为,都随着死亡而消失于世,是名唯物论。

  这些都是社会上极端的思想,有毒害人类意识,害惨无数人类的观念,不可不慎,明白吗?』

  亲戚开口道:『听你这么说,今天我才大开眼界,过去都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社会上的谬论极多,思想缤纷,莫衷一是,现在我心目中,多少能正见佛法一二,过去对你出家的观念,实在无法接受,甚至不谅解。

  现在不但不打扰您的清修,而且由您自由意志选择,将后有须要我帮忙之处,请不用客气,绝对义不容辞,一心一意护持佛法,尽我棉薄之力,很感谢您的开示!』

  我说:『或许是善根已渐渐萌芽,我随喜您如此爱好佛法,祝您道业成功,一切如意。』

  前后的相聚,交谈四十多分钟,他们一伙人,听得很起劲,得到法喜,满面笑容,告退而去。

  佛法不愧是佛法、 家属归依三宝

  佛法是觉悟之法,上自国王总统、领袖或将军、文武百官、士农工商,不同阶级一齐来学佛,各个都能一一觉 悟。

  毕竟,佛法无边,深广如大海,难测难量,不可思议,佛法能令迷妄者得以觉醒,了知人生与宇宙深奥的真谛,更能唤醒沉醉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流浪客。一切贪染执著者,在佛法熏陶之下,不分智愚美丑,男女老幼,富贵贫贱,都能一一肯定纳受,因而踏入觉悟的人生。

  我出家十多年来,所有的光阴与青春,都投入阅览大藏经,研究教典,整天在佛寺里,不喜欢攀缘。我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于外交,说话爽直的性格,弯弯曲曲的话我不会,也听不懂,假使要我从商做生意,三天就关门大吉;要我做外交官,国家一定倒霉;要我说弯曲的话,心里会害怕,结结巴巴,心跳如打鼓,不能自在。

  所以,我选择出家修行这一行,这一行比较适合我的性格,出家人整天到晚不说一句话,总是可以吧!出家人当个老修行,不外出攀缘外境,总是可以吧!不犯法吧!

  出家人不说谎话,不钻牛角尖,爽直的说佛法,总是可以吧!

  社会是一所大熔炉,能使人由好变坏,由坏变好;由白染成黑,由黑变成白;由善变恶,由恶变善;由是扭转成非,由非转变是;由正倒为邪,由邪净化成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剎那之间,都有生命的危机!甚至家破人亡,经济、人事、社会,无时无刻都在无常变化中,无常让我们如意,也让我们痛苦,始终无有止息。

  佛法之所以佛法,就是要我们正觉社会这所大熔炉,觉悟社会千奇百态,因而不惑,不惑而超越解脱,解脱就得自在无碍,因此,步步踏入光明的理念,得证菩提(梵语bodhi)。

  佛法不愧是佛法,有一天,我邀请三位出家同参道友,到我俗家一趟,我认为家属学佛的因缘该成熟了,邀请的这三位同参,个个庄严无比,个子又高又帅,长得又斯文,是我特别挑选出来的。

  这一切的作风,是要度化我家人,让家人好感,改善他们佛教的误会与邪见,所以特别安排的局势,谁先开场白,谁打圆场,谁赞叹,谁结论,都有个顺序,以度化顽迷可怜的家属。

  到了俗家,家人已知道我要回家探望一趟许多人挤满了屋内空间,要看我的庐山真面目,一入大门,大家哗啦一声,齐口同声:张正坤回来了,大家的神情都带着奇异的态度,似乎又惊又喜,又悲又哀,有四十多颗的眼珠向我上下眺望,就像做生意的人,在估计货色值多少钱的神情,其中有一位家属在旁边迫不及待,有话要说,可能闷了很久。

  一位家属开口直言:『张正坤啊!哇!真的很像和尚,不错!』

  在座的人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轰然大笑一阵,气氛融洽,反而没有火药味。

  我说:『当然不错!当和尚这个行业,是三百六十五行以外特别再加的一行,这一行是千挑万选中最好的一行,这行最殊胜,最尊最贵,是成佛道的行业,你们想参与这行列吗?』

  话一说完,大家又哗啦大笑一阵。

  有一人开口道:『好是好,但是头发剃掉,光光的头,觉得很奇怪,破坏美感,很可惜!』

  我说:『头发多又长,这不是好现象,显得浪漫不端庄,社会上有许多留长发者,为了整理她们的长头发,曾经有多少烦恼与困扰,处处围绕着她,不论洗澡打扮,外出风吹,甚至生跳蚤都会产生困扰,头发多又长,易生头皮,因而发痒,在烦恼之下,不得不花费相当的时间来整顿长发。

  出家剃光头,是十方三世诸佛正字标记,表示圆满、光明、解脱、清净、自在之义。剃光头有无量功德姑且不谈,仅以俗人观念而说,就有七点好处:

  第一、光头无发减少头皮痒,不易生头皮癣之病例。

  第二、光头无发,易散热作用,比较凉快。

  第三、光头无发,能除跳蚤,寄生虫之类。

  第四、光头无发,代表光明自得,圆满(梵语paripurna)之相。

  第五、光头无发,易冲易洗,自在无碍故。

  第六、光头无发,促成新陈代谢畅流故。

  第七、光头无发,代表除弃烦恼丝。』

  围听大众,越来越多,我发觉他们聆听得很起劲,旁边一位家属举手欲发问。

  家属发问:『出家修行非年轻人不可吗?若老年才出家可以吧?』

  坐在我右侧的同参道友,观看因缘成熟,很稳重又斯文,欲发言。

  同参开口道:『年纪轻而出家,在身体方面比较占优势,比方:年轻人的眼睛明亮又炯炯有神,可研究佛书,看经典眼目不易疲劳。在体力方面,往往精力旺盛,活力十足,要讲经说法气力充沛。听觉方面,分辨佛法敏锐,听觉力特强。记忆力方面,脑筋新颖,明朗达观,思想灵活,反应力快速,学习能力强,记忆力持续坚固。

  假使老年人才出家,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就无法与年轻人比较,老人出家,身体易近衰弱,听觉迟钝,体力缺乏活力,无法讲经说法,眼神逐渐无光,视力大减,坐禅念佛易疲劳,耐性持续不坚。

  所以,年轻出家与老年出家的确差别很大,我们学佛尽可能越早越好,出家人在年龄方面也有限制,在身体方面也有规定,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标准!

  年龄超过六十岁不能受比丘或比丘尼戒;身体衰弱,走路须人扶持,不得出家;五官不端庄,不得出家;思想邪见,不得出家;军公教人员,不得出家,须要退休或办好手续,才得出家。

  社会上欠别人债者,不得出家;社会上有诉讼者,不得出家;年龄未足七岁者,不得出家;非男非女,是男是女,不得出家;犯五逆罪者,不得出家。』

  有一位家属发言道:『师父啊!你看我能不能出家?』

  同参开口道:『能不能出家,就看你是否合乎刚才那些条件哩!你有没有欠别人的债呢?』

  家属言:『没有,我一生最老实,欠别人一块钱,我就睡不着觉。』

  另外一位同参又问:『你有没有小儿麻痹?小儿麻痹不出家;有没有五官不端庄的现象?若五官不端庄,就不得出家。』

  家属紧张就说:『我没有小儿麻痹,也没有五官不端庄的现象,身高一七二公分,体重六十五公斤,但是我喜欢吃猪肉与鸡肉,这样可不可出家修行呀!』

  四周的人,突然大笑一番!

  有一人开口道:『好吃鬼,又是贪吃鬼,出家后,一定六根不清净,你不能出家,羞羞脸!』

  这位同参看了这群人活泼的样子,也会心一笑,觉得他们很天真。

  又开口道:『大家的天真与活泼,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内心都很善良,毫无隐瞒的将心底话说出来,这就是老实人的心地流露。

  诸位仁者!出家后的生活,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