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著,后代为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
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何谓智信?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尝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误为佛教
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光明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杯筊: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佛教主张,若欲做功德,当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经、供养三宝,更能利益亡者。盖火化冥纸、冥具,仅鬼道受用,然亡者却未必投胎鬼道。再者,往生钱万不可烧,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则视同焚毁经书,罪过不小。
⊙杀生害命以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鸡鸭鱼肉供佛,以示诚意。然则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众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权。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
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把佛教看成消极的,会说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这是误解佛教中“空”的含义。佛教所谓的“空”,其实并非“空空如也”的意思。其一意思是指世上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缘聚缘散。这不是客观实相吗?除非不愿意承认客观的人,才会说这是消极。
另外,佛教的“空”,其实含藏“有”,所谓的“真空妙有” 大空大有 空有不二 。如同宇宙之空旷,才有星河之灿烂。也犹如越虚心的人才会学到越多的东西。这样的“空”,不知道为何被理解为“消极”呢?
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这于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极”的一个“罪证”。你可以到山里到寺院里出家去图清净,但那并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出家的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法、帮助天下人破除烦恼的责任。成为和尚住进庙里,是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真参实悟,学到真本事,最后是需要把佛法普及开来的。就如同埋头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是要用在现实生活造福百姓的。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决不是只求一己清净。
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这也是误解为消极的原因。其实,学佛者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所谓“一切治生产业不离佛法”。做好应该该做的事,是学佛的人最起码的条件。
也有许多佛教人士,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通常看到学佛者,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造成人们反感。前一段有僧人学习MBA被当作新闻。这反应着对佛教的误解。僧人们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应该是分内之事而不是“另类”。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们交流佛教,这是完全应该的事。当然值得鼓励。六祖慧能说:“无边法门誓愿学”,现代的各种知识,难道不就是僧人们该学的法门吗?
又有一些人说,推崇佛教的国家都很落后。那请看中国历史。唐代佛教发达,正是兴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禅文化的底蕴,你看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和谐富裕的气象。
又有说佛教跟科学研究有矛盾。干脆就抬出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吧。他说:“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所有误解中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学佛就是信佛,把释迦牟尼当作神而不是人来看。常常一谈到佛,别人都会问:“你信佛?”真正学佛者,贵在真参实悟。未加求证就信的,并非真正的信。你完全可以就这样去信,但这不是释迦牟尼倡导的精神。
释迦牟尼不知有多少次告诉跟他学习的人,要独立求证不要盲从他。
他儿子罗猴罗不好好参学,说爸爸你保佑我不行了吗?释迦回答:“吾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意思是,我都不能保自己,怎么能保护你呢?你自己好自为之,自求智慧解脱吧。德国的尼采了解佛教的精神,他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一个大教育家,是一个心灵解放的导师,是一个觉悟的人,他不是神。博大又精微的佛教被误解得太深。难以尽言。有多少积非成是的东西,就需要多少的智慧来正本清源。还原一个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多少慧眼,多少慧力,需要摈弃多少迷信,放下少宗教情绪!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都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安稳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著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于佛法的化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于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佛教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难的避难场所,而是教会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导你,怎么在现实中很好的生活,怎么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并且不是单纯自己解脱,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为什么要求佛?
既然说佛陀是人不是神,那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我们求佛有没有用呢?
既然说佛陀是人不是神,那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我们求佛有没有用呢?
“佛”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换句简单的话说: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和佛无二无别,佛的功能已经完全开显,而我们尚待挖掘。佛的慈悲、智慧、神通、辩才,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众生心性中本自具足,因被无明妄念烦恼所障而不能妙用现前。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按照佛陀的教诲生活,不再造业,那么不好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找上门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不是佛菩萨在保佑我们,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就像交通法规保护我们行车安全一样,这是同一个道理。
佛是先觉者,是我们的老师。而众生是学生,是后觉,我们必须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获得觉悟与解脱。从伦理道德上讲,拜佛就是一种至诚恭敬的礼节,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感恩,向老师膜拜学习、见贤思齐。礼佛就是要与佛心相契,学习佛的慈悲、平等,否则,丝毫不了解拜佛的含义,搞搞形式主义,那和迷信没啥区别。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这就是加持的力量。加持的力量来源于佛的悲心和愿力。释迦佛在因地发了五百大愿,并且已经成佛,具足圆满的智悲力。佛的慈悲周遍一切众生心相续,没有一刹那间断、没有一微尘间隔,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众生祈求,佛陀必定会任运降临。试想,我们平时有事祈求世间善人时,他也会尽力帮助。何况是大智大悲的佛陀呢。经中说,佛陀对三世所有有情的一切心和心所,能在一刹那间毫无错乱地任运了知。只要你具有恭敬与信心,佛陀大悲愿力的加持,必然能在心相续中显现。当祈祷佛的信心圆满时,就能得到佛的全分加持。也就是说,获得加持的大小取决于敬信心的程度。有一分敬信,则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则得十分加持。这就类似于我们生病看医生,如果对医生有信心,服用他所开的药方,则药到病除,如果没有信心,药开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佛菩萨怎么样加持我们呢?那些地震灾区的人们并没有见过所有捐助他们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可以感觉到大家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是真真切切的,可以触摸到的。这些施予援手的人就是菩萨。佛菩萨不仅仅是寺院里供奉的塑像,110的警察、120的医护人员、119的消防员......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伸手去帮助别人的人,都是菩萨。
但人们似乎非得亲眼睹见如来法身现前才能相信佛菩萨真实不虚。这种想法非常幼稚。凡夫无慧眼,当面不识如来。金刚经言: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菩萨随顺众生根机显现各种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们想像中,抬头看到云端坐着个佛才算眼见为实。
佛菩萨随顺众生根机显现各种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们想像中,抬头看到云端坐着个佛才算眼见为实。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