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智随法师:《认祖归宗》(下)

发布时间:2024-04-27 03:03:33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智随法师:《认祖归宗》(下)

《认祖归宗》(下)

九、善导大师,弥陀化身,净土宗门,应机弘开!

释迦牟尼佛讲了这麽多经典,讲了这麽多法门,要把这个法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彰显出来,体现出来,就需要善知识、大德高僧来给我们开显。

在印度没有宗派,因印度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出世了,大家以佛为导师,完全都以佛的经典依据,各自选择自己有缘的经典教法来修学,无话可说。你也是佛经,他也是佛经,大家学自己的,但是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之後,这个局面就不一样。

第一个,佛不在我们中国,整个中国社会背景里面没有经典,没有道场,没有出家人,没有传承整个佛教的修学体系,从零开始。就像我们建这个大饭店一样,一片荒凉,一片空地,你要重新建设。重新建设你就得要去设计,规划,寻找人才,买材料,来监工,什麽都要去规范。如果说没关系,反正材料多的是,那你这个道场就永远也建立不起来。

中国的祖师,他们就是要把印度佛法传到中国之後,做一个全面的疏理。疏理就是要把它理顺:这麽多经典我们该看什麽,该学什麽,这部经典到底在讲什麽。大家都知道佛教广大深妙,光一个六道轮回,我们众生都难以相信,何况还解脱,罗汉,菩萨,成佛。不但娑婆世界,还有他方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诸佛,这麽庞大的一个佛教网络,我们凡夫众生没有智慧去了解它。祖师大德就把这些经典开始疏理、整理,把所有的经典分类。

佛教有个专业的词语叫判教,教就是教法,判就是判别、解释,要把这个教法解释清楚。这麽多经典,要把所有经典都要拉进来讲。祖师大德的智慧比较高,他的领悟力强,然後精力啊,用心啊,全部在佛法上。我们看古代的祖师,很多人都是几岁,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生都在研究佛法。他在学识上,教门上非常广博深入之後,他就有这种能力把整个佛法拿来做个综合分析、归纳,进行判教。

判教就是对整个佛法进行一个疏理。判教的目的在哪里?就像我们刚才讲的饭店一样,哪里做会议室,哪里做讲堂,哪里做接待处,哪里做餐厅,哪里做住宿,它要分工。佛法也一样,也有分工。有小乘,有大乘,有显教,有密教,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有自力法门,有他力法门。这样就做一个分类。

你喜欢难行道,好,你就去修难行道;你喜欢秘密的东西,那你学密宗;喜欢持戒,学律宗;喜欢修苦行,当然也可以讲一点苦行。喜欢持戒啊,喜欢参禅打坐啊……这样就做一个分类,哪些众生需要什麽,你就可以有相应的选择了。比如我们来到大饭店,人家也不给立牌位,也不做区分,也不指明方向,一楼二楼也不给标数字。你说这里就是大饭店,都一样的,圆融无碍,随心所欲,你们想到哪里就哪里。那你找吃的找不到,找住的找不到,就是一片混乱。

所以,这个判教,它是一个高明的做法,是中国祖师厉害的地方,以祖师的大智慧把整个佛法给我们进行了疏理,让我们凡夫众生很容易、很简单、很轻松、很快速的找到我今生可以解脱生死的法门。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我们来到人间又白来一趟,下一次再来修行。这就是祖师他们来的一个用意。

净土宗,这个宗派的建立,把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整个教法,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就是善导大师。

我们背後的这尊佛像——龙门佛像,就是善导大师监制的,给我们佛教留下了一个珍贵的遗产,可以度化千千万万的众生。只要这尊佛像还在,那就我们众生还有福德因缘,可以联想到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是个什麽样的人物呢?我们一听说善导大师会想到什麽相关的事情、典故?

善导大师的年代比较久远,知道的人比较少,除了本门的莲友法师大家比较熟悉,一般的佛教徒、社会大众,几乎都不知道善导大师。虽然其他佛教人士也知道,因为十三祖嘛,很多寺院都有拜,拜祖礼祖,初一十五有些地方要礼拜祖师。礼拜祖师,禅宗有禅宗的祖师,净土道场就顶礼十三祖,其中就有个第二祖光明善导和尚。

善导和尚是唐代(公元613年)出生的,681年往生,在人世间应化69年。想到善导大师就有很多关键的典故、人事、着作,跟善导大师有密切的关联。

第一个:光明和尚。大家知道善导大师有个称呼,是皇帝封的,叫「光明和尚」。为什麽封他为光明和尚呢?因为他念佛放光,他口念一声佛号就出一道光明。如果善导大师在我们福建再来走一趟,整个福建的人都要来归依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神通嘛,喜欢神奇感应嘛。哦,一看到一个人在大街上一走,就直接念佛出光的,那这个大饭店都不用开了,大饭店可能开到整个福建去了,都成为一个大饭店。

因为善导大师念佛放光影响很大,在当时的长安,整个长安的人都吃素念佛。你看我们现在要提倡念佛,在唐代都不用提倡了,整个长安城自然吃素念佛,这就是祖师的威德。其中有个最典型的典故,叫肉卖不出去了,屠夫失业歇业。我们现在劝人吃素多艰难啊,在唐代啊,你像善导大师这个人,他就很容易了。他念佛放光,大家一看,好神啊,自自然然的会来归依,来虔诚的信仰。

那麽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跟善导大师有关。这位屠夫听说有位和尚劝人念佛,肉也不吃了,心中忿忿不平,要找这位大师去论论理,看一看是何方神圣。结果一见到善导大师,身心就自然软了,当下来归依善导大师,问:「我这个屠夫造了很多业,我念佛能往生西方吗?」善导大师告诉他:「如你所念,遂你所愿」。就是如你的念,你来念佛,你愿意往生,就会满你的心愿。那你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满心愿。

这就是祖师,一句话就可以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我们到处参明师,参了多少年,还不知道明师在哪里?还不知道我的解脱生死在哪里?你看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屠夫一生没闻到佛法,就是因为生意不好,找善导大师算帐,结果一算,算到极乐世界去了。

解决往生大事就两句话,「如你所念,遂你所愿」。我们的往生大事呢?善导大师两句话能解决当时屠夫的往生大事,那我们的往生大事能不能解决?一样可以解决。

善导大师还有一个背景,他念佛放光,神通广大,印光大师赞叹是「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智慧啊,不是一般的,不是我们现在喜欢的那些附体啊,算命啊,看看前世啊,不是这些东西。大神通、大智慧在哪里呢?念佛放光,但是我们凡夫能够见得到的。

善导大师从他的本地来讲,後来的祖师大德都公认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净土宗的建立啊,我们可以看,来之不易。他不是普通人建立的,是阿弥陀佛来到人间建立的净土宗。阿弥陀佛自己建立的这个宗派。这个认祖归宗要归到这里来,通过善导大师来认识阿弥陀佛,来归向净土法门。这个宗才非常明确。

如果不是阿弥陀佛来建立这个宗派,菩萨、罗汉,乃至凡夫,有谁能够来建立这个宗派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建立一个宗派不是一件小事情,是要有大智慧、大神通的人。尤其净土法门,我们知道净土不在我们这个世间,你如果连净土在哪里都不知道,阿弥陀佛是谁都不知道,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你都不了解,你怎麽来建立净土宗?

所以这个宗的建立是非常难的一个事,要求非常高。要建立这个宗,一定要明白这个宗,要通达了解这个宗。从净土宗来讲,那就是阿弥陀佛自己来建立这个宗派,是最有权威,最有说服力的。

阿弥陀佛本地在西方,示现在唐代,化现为善导大师来建立净土宗,这就是祖师,以祖师的身分来建立宗派。但净土宗不是善导大师他一个人建立的,前面还有昙鸾祖师、道绰大师,乃至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就是说这个宗派不是善导大师一来,就把它建立起来了,是前面有相应的祖师,有着作,有弘扬,有理论的一个推广、推动,净土的教法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善导大师在唐代这个时候来应机示现。

我们知道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是集中在隋唐两个时期,隋朝末期,唐代初期,整个八大宗派都建立完了。唐代是高僧聚集的时期,大家都在一起,来建立自己的宗派。玄奘大师建立唯识宗,智者大师建立天台宗,慧能大师成就了禅宗,吉藏大师建立三论宗等等。那麽善导大师就开显净土宗。他虽然在十三祖里面是排第二位的,但是真正开显净土宗的是善导大师,这个历史可能外部很多人不了解。

十、有善导大师的教法,我们往生有底气!

要提到善导大师,自然跟他的着作有关联。善导大师在我们中国佛教历史上称为净土宗的集大成者。一个宗派,因为前面有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乃至慧远,其他祖师包括智者大师也在弘扬净土教法。那麽多人都在弘扬净土法门,这个法就需要规范,需要统一。就像我们这个大饭店一样,如果设计师很多,每个人都来设计一套方案,你要把这个地方作为讲堂,他要作为餐厅,那这就乱套了,那就一定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来规范。

善导大师是站在本地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角度,然後在事相上看,他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教法体系,这样就把整个净土的理论做了一个完整的开显。他被称为净土宗的集大成者,就像天台宗的集大成者是智者大师,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是吉藏大师,那麽我们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是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最重要的着作有五部九卷,我们一想到善导大师就会想到这五部九卷了。今天下午的《法事赞》是其中的上下两卷一部,还有其他的,最重要的着作就是《观经四帖疏》,注解净土三部经之一的《观经》。《观经四帖疏》是开宗立教的一个根本典籍。学净土教法如果不看《观经四帖疏》,那几乎净土的信仰,净土的行法啊,教理啊,往生的信心啊,恐怕都很难生起来。

我们很多人信仰净土法门,很多人念佛,但是能不能往生不知道。我们经常会问很多莲友,学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了,问他往生有把握吗?「唉,这怎麽敢说呢?谁敢说往生有把握?」

我们现在敢不敢说?(敢!)有了善导大师的这个教法,就敢说了,有底气了。

是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好呢?(不是)。那有很多莲友讲自己能往生好像是修行好,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修行好。阿弥陀佛已经把往生功德修行好了,「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是我们归命阿弥陀佛之後,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才能往生西方,不是因为我们个人修行好能往生。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众生往生的功德已经圆满,所以得到这个法的人你就自然敢讲我能往生,我有信心往生。

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好像讲的是《观经》,实质上对净土三部经都有一个圆满的、系统的、纲要性的一个解释。他不会单独站在《观经》的立场来讲,是把三部经拉通融为一体,来看净土法门,这就是宗的意义。

万法归一,除了万法要归一到净土法门以外,那净土宗三部经还要归一。归一到哪里呢?归一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来。四十八愿是三部经的核心,是三部经的经体一样。那四十八愿是因,成佛之後呢?果在哪里?

六字名号!

整个三部经都是围绕六字名号在讲。我们一般人看《观经》就会看到哪里?三福、九品,跑调了,就像唱歌的人跑调了一样,没有看到根本。《观经》里面的核心讲的是六字名号功德。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是出自《观经》。《阿弥陀经》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他光明无量照十方国照谁呢?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不念佛的众生,阿弥陀佛就不摄取。这个就是一,一定要归一的地方。我们要往生西方,要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那就一定要归命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有一个解释,整个三部经一句话讲完,这样我们来看三部经就非常明了。「《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你看,《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名号往生。「《观经》定散文」——定善、散善。定就是十三种定观,散就是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唯一标显突出的就是专念名号往生,所以《观经》并没有讲三福往生,没讲九品往生,只讲念佛往生。这个就是善导大师开宗的地方,这个宗就在这里——念佛往生西方。

他不是说三福往生的,三福能往生吗?我们可以想像,三福是世间的善法,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有的法门都讲这个,佛教的基础都会讲这个,甚至世间善法也会讲。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教育,首先就教育孝养父母,尊重师长,那儒家人士有没有往生的?孔子?儒家文化,他们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他们往生没有?他连净土都不知道,怎麽往生呢?所以不是靠这个来往生,这个是我们人间善法。那释迦牟尼佛开三福九品,开定散二善,最终的目的是什麽?通过这个因缘,你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等,最後来归命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

「广开净土之门」,把净土的门敞开。所有的人,上至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下下品,五逆众生,你一辈子造罪,甚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临终遇到阿弥陀佛,乃至十声,乃至一声,阿弥陀佛也不舍弃你,也往生西方。这个就是普度众生之法。等觉菩萨可以往生,五逆十恶可以往生,三福九品所有众生都要回向,都要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我们所有众生的心都归到阿弥陀佛的大愿海当中来了,这就是万流归海。所有众生的心识是一样的,都是一体的,心心无碍。

成佛,我们讲即心即佛,心即是佛。我们众生的心在哪里?我们众生的心都是轮回的心,烦恼的心,业障的心。这个心是不能解脱的,只有佛心才能解脱,只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这个才能解脱。

当把我们凡夫的心舍掉,我们来归命阿弥陀佛,仰仗阿弥陀佛的功德,你就自然成佛了,那不用说了。就像我们没有能力做山珍海味,你到大饭店来吃饭就可以了。你什麽代价都不需要付出,这就是他力法门,果地法门和因地法门不同的地方。

如果我们要得到阿弥陀佛大饭店这麽个结局,好,你去发愿,去集资金,找人力建设,找地盘,找关系,办手续,等等。等你建好了,命就没有了,这就是你自己付出的代价还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人家建好了之後呢,我们不需要一点点代价,直接来到这里,被我们宗悟法师全部请过来了,饱餐一宴,这样就得到这个老板所付出的代价,他十多年的心血可能我们一瞬间全部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呢,我们一「南无」就得到了,这个就是归宗了(掌声)。这个宗要认清楚,这个宗在哪里,不然宗都不知道,祖宗在哪里也不了解。

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他就是开显这个宗。立宗,不只是一个宗派啊!一般人理解是个宗派。宗派是一个形式,是一个传承法的体系而已。真正的宗,是宗旨,它的意义,它归宗的地方。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讲「念佛三昧为宗」,这个才是宗。《观经》虽然讲观佛三昧,实质上是念佛三昧为宗。最後在结尾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就是要「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有解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望佛本愿,那麽我们要归宗,怎麽归呢?

归宗不是归到哪一个人,不是归到哪一个团体,归宗是要归到佛,归到净土。阿弥陀佛是净土的本尊,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那我们归宗就要「望佛本愿」,来望,抬头仰望,因为佛的境界太高,我们凡夫没法猜测,没法去透达佛意,只能仰望,这个就是信仰。

所谓信仰,反过来就是仰信,信仰不是一定要非常明白才能信仰,你即使不明白也可以信仰。像我们今天有个小朋友,才几岁,可以来唱《弥陀赞歌》。他也很信仰,他不是因为对净土教法了解很多,他是只要内心有善根,这就是善根。

什麽叫善根?善根和善不是一个意义。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善呢,行善积德做好人就是善。佛门讲的是善根,它为什麽是一个根呢?根就像树根一样,一个很小的组织

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那个叫善根。那麽我们这个种子,很小的种子,能够成佛的根,这个叫善根。如果你是一个草,你这个草的组织再大,它也不是长成参天大树的根。它没这个基因。

那我们凡夫众生的善再多,如果你这个善根不能成佛,不能往生,这个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那我们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在哪里呢?在六字名号里面。六字名号具足无上功德,你来接受它,把佛的基因,佛的功德种在我们内心来,播种。我们现在大家都在播种,一个荒芜的地方,你播下一个种子,慢慢的就长成森林来了。那麽我们内心很荒凉,我们内心很枯竭,凡夫业障深重,大家都在播菩提的种子。这个种子怎麽播下去呢?

净土法门简单,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播到我们心中来,你来信仰它,你来称念它,这样这个种子就开花结果了。「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这个种子就开花了。这样归宗就归到我们心里,这个宗就来到我们内心,落实到我们心中来了,这个才是真正的认祖归宗了。

十一、善导大师随时与你同行!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有一段话:「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大家看这个开宗怎麽开出来的:今乘二尊教。「今」就是现在,善导大师我,「乘」,仰乘,乘靠二尊的教法,「二尊」,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两尊佛的教法。

这净土法门高啊,它是两尊佛的教法,不是菩萨教法,不是罗汉教法,也不是人天教法,不是劝我们行善,做一个好人而已,它是以两尊佛的最高教法来开立净土宗的。

「广开净土门」净土的大门,在哪里呢?像我们来到阿弥陀佛大饭店,你要找到一个门,才能进来啊!这个门如果不通畅,四面都堵的很死,你在外面转了半天也进不来。那个门在哪里?要开,不但要开,要开的很大,广开。门开得越大,人才来得越多,才进得来,你开的门很小,那很多众生进不来。释迦牟尼佛讲八万四千法门,最後是要引导众生,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时候,就要把西方净土这个门打开。

为什麽要打开呢?因为被人关上了。

有很多不了解净土法门的人,就觉得往生很困难,往生障碍很大。你善根少的不能往生,你修行不好不能往生,你业障深重不能往生,你心不清净不能往生,你不能持戒修行不能往生。这个门就被很多人关,越关到最後就要封死了,大家都进不来了。

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因为弘扬净土教法很多,尤其都不是一般的人,有很多人讲往生非常难。像《观经》下下品五逆十恶的人,大家都觉得五逆十恶的人,今世没有往生,虽然他想往生,但是他的五逆十恶怎麽办?他造了那麽深重的业障,他能往生吗?大家觉得佛讲他往生是鼓励他、安慰他,希望种一个远因,下一辈子修行,可能下辈子能往生,这叫「别时意趣」。

这个观点在隋唐时期非常蔓延,很多人都讲。那很多净土的行人一听到这句话,往生的信心一下就没了。刚开始还有点信心,结果越听越没信心。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也是如此,刚开始听说净土好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愿摄受众生,还很有信心。结果修着修着,发现我业障这麽重啊,修行很艰难,我心不清净啊,东听西听,听多了之後信心没了,最後连往生的希望都不愿意了,放弃往生了,有些人然後学其他法门去了。这就是门被关上了。门被一些知见关上了,被别行别解,异见异执的不同的观点,遮挡住了。

善导大师来就是要扫开疑云,广开净土之门,要把这些疑雾障碍全部清理完毕。整个五部九卷就是在开显净土宗的核心要义。我们去读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你会越读越欢喜,越读越踊跃。刚才《法事赞》一样念起来,「愿往生,愿往生」。那你念起来,这个心就从低八度调到高八度去了,这个往生心就一下激发出来了。往生心激发出来如果人家来给泼一盆冷水,你再想往生,往生很困难了,完了,这个往生心又被消灭掉了。

我们看祖师,看佛在经典着作当中都是在激发我们的往生心,增长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安心念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疑惑太多,担忧太多,顾虑太多,只有广开净土之门,扫清一切疑惑障碍,这样我们心才能安,才能安心念佛,老实念佛。

开宗,可以讲善导大师是从三个方面在开显:教、行、果。教是教法,行是行法,果是功德利益。教就是判教。善导大师在整个体系里面,对佛法的判教有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是顿渐二教。「顿」就是快速、圆顿、顿超,我们学佛法都知道这个词语,比如禅宗就讲顿教,快速的法门。渐就是慢慢来,不着急。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这次不往生,下次再来。如果你们想下次再来,可以慢慢来不着急。如果想着急的呢,那就快点来,要顿,快速的。顿渐二教,整个佛法可以分成这两类。顿教是快速成佛的法门,禅宗可以讲是顿教,天台宗也有顿教,华严宗里面也有顿教,净土法门也是顿教。那净土法门跟禅宗,跟天台,跟其他法门比呢,它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为什麽呢?

因为净土的顿教比其他顿教更快速、更圆满,乃至一念就往生。我们张口「南无阿弥陀佛」就往生了。有没有乃至一念就开悟的?你看古代的祖师大德禅宗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特别的人,一听说《金刚经》那句话就开悟了,但除此之外就没有第二个人了,很多人都是经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那麽净土法门一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可以成佛。菩萨可以一念往生,五逆十恶也可以一念往生,临终遇到,乃至临终一声也可以往生,这个快速到了极致了,遇到了就可以往生,遇到了就可以成佛。

所以天亲菩萨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遇到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得到功德大宝海。我们今天饱餐一宴,就可以往生西方成佛。这个是最快的地方。(掌声)

「顿渐二教」里面就包含了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祖师、道绰大师这个法脉下来的「难易二道,圣净二门」,都涵盖在里面。这就是判教的内容,详细的大家可以去看相关的资料。

还有一个就是「要弘二门」,要门,弘愿门。这个是善导大师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判教。我们一般人大部分修的都是要门,诸行回向往生,修种种功德回向求往生,在佛教很普遍。

弘愿门就是专修念佛往生西方。弘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两个概念都不一样:一个行三福,一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个是世间的福报、善法,一个是超越世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庄严国土。要门、弘愿门,是杂行走向专修的一个判教,顿渐二教是舍渐教,舍其他法门归向净土的一个判教。这是教判。

第二个是行判,行就是行法。我们选择净土教法,万法归一,归依阿弥陀佛。一佛一法一净土,那我心中只有这一尊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後,我怎麽修行呢?怎麽落实我的行持?标准在哪里?这个就是五种正行判,正杂二行判。五种正行,五种正行之外就是杂行,这个就是标准。五种正行里面有主次,念佛是主,念佛是根本,念佛是往生正定业,只要念佛就决定往生。其他是帮助我们了解念佛的道理,也要读经,也要礼拜,也要观察等等。

行判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机法深信」,「一向专念」。通过教判,行判,让我们反省到自己,修其他法门修不来。我们都是凡夫众生,业障深重,然後我们来归命阿弥陀佛,相信四十八愿决定可以救度我往生,落实到行持当中,「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果判,果地功德。那我们念佛,凡夫众生念佛,往生之後会得到什麽功德利益呢?很多人经常会讲到极乐世界,还有什麽品位呀,三辈九品啊,四土往生呀,善导大师这里面没有这些概念。超越这些概念,不是没有,是超越。

就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净土宗最後的根本,果地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三福九品,不是四土往生,是报佛报土。善导大师讲极乐世界是报佛报土,「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念佛即是涅盘门」。我们念佛进入的是涅盘之门。涅盘是成佛之道,我们念佛即成佛,就在这里,因为你念的就是佛,成的就是佛。不是要成佛,念佛本来就是佛,念佛即是佛,这个就是果地功德的利益。我们得到的是佛功德,那你往生之後自然是进入佛的世界,佛的净土,报佛报土。

以善导大师这个思想来看,凡夫众生可以直入报土,这个是果地功德的利益分判。

那麽了解善导大师的这个教、行、果分判之後,对净土宗,这个宗的意义就可以认识清楚了。

希望我们大家下去之後,对善导大师多了解,多认识。善导大师不是历史的人物,也不是在西安,也不是在龙门大佛,善导大师在我们心中。你要把五部九卷,他留下来的着作,消化吸收,信仰落实在我们的行为当中来,那这样你是真正的认祖归宗了。

我们家里面善导大师随时与你同行!(掌声)

南无阿弥陀佛!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