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修禅的人越来越多,禅法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师兄在修禅时认真去领悟。此外,师兄也要对曹山本寂禅师有一个了解,他是对弘扬禅法有很大贡献的人,所以师兄一定要了解曹山本寂禅师出家的故事,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寂的出家处,今人著述或认为是“福州云名山”,持此说的有影n随著作如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徐长青《少林寺与中国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林继文、魏道儒合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1995年)等。就连本寂家乡莆田市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涵江区志·人物传》(方志出版社,1997年)以及政协涵江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涵江文史资料》等五期有关文章,如《曹山行》、《唐代兄弟两高僧》等,也都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
那么,本寂是否出家受法于此山呢?“云名山”存不存在?
认为本寂出家于“福州云名山”自是事出有因。追溯此说最早出处为宋赞宁的《宋高僧传》一书(988年成书),该书卷13载:“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莆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人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此后,凡用《宋高僧传》材料者,遂沿用此说,所引也必为此书。
但是这“云名”二字,却实属讹误。
首先,福州府所属各县,根本无“云名山”,历代志书也从未记载过此山名,本寂怎么会在一个不存在的山寺出家呢?
第二,比赞宁《宋高僧传》早36年成书的《祖堂集》原版明确记载本寂出家于“福唐县灵石山”,这是最有力的证据,它直接否定了“云名山”之说。
按《祖堂集》一书为唐末五代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合编,时在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此书为现存最古的一部灯录体著作,在国内一度失传,近年始从日本传回国内。该书卷8载:“曹山和尚,嗣洞山,在杭州住。讳本寂,泉州莆田县人也,俗姓黄,少习九经,志求出家,年十九,父母方听,受业于福唐县灵石山。年二十五,师方许受戒,而举措威仪皆如旧习……”《祖堂集》作者为泉州招庆寺僧,时莆田与之同郡,况作者成书年代与本寂生活年代十分接近,故其记载尤为可信。
后代不少僧史灯录著述其实也多取《祖堂集》之说。如: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成书的《景德传灯录》卷17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人也,……年十九出家,人福州福唐县灵石山。”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成书的《禅林僧宝传》卷1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年十九,弃家人福州灵石山。”
南宋淳祜十二年(1252年)成书的《五灯会元》卷13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年十九往福州灵石出家。”
元55t十四年(1354年)成书的《释氏稽古略》卷3曰:“江西抚州路曹山禅师名本寂……年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
他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5"兴化军·仙释”等,也均正确记载本寂是“人灵石山为僧”。但本省著名方志只有《闽书》卷137见载本寂“往福州灵石出家”,康熙《福建通志》卷51载“入灵石为僧”。其他许多有关方志如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闽都记》、《福清县志》等等史志反而漏载本寂出家于灵石山的史实,这或许是受了“云名山”的困惑而有意不载。
福清灵石山被误作“福州云名山”是很容易理解的。“福清”古名“福唐”,属福州管辖,故与称福州并无矛盾,而且此称于僧史常见。而“灵(霓)”与“云(霎)”二字繁体均为“雨头”,形体相近;“石”与“名”二字也颇相似,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讹误。其致误原因可能是赞宁笔误,也可能是传抄或雕板时刻工之误。实际上,《宋高僧传》原书误字极多。“本寂”传记开头的“泉州蒲田人”中“蒲”也显为“莆”之误。赞宁为杭州人,在古代文化传播手段十分落后情况下,记述出错是不足为怪的。
本寂出家于灵石山已无可疑,但是《祖堂集》及诸书却未明确记载他出家于灵石山的什么寺院。查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等书记载,唐代灵石山建有翠石院,后得宣宗赐额改“灵石俱胝院”,即今灵石寺。今灵石寺门坊有联曰:“九叠已荒墟,复振翠石光古迹;三门翻胜景,喜看天寿换新颜。”翠石即灵石寺原名。唐代灵石山上除翠石院外,别无其他寺院,可见,本寂出家处为灵石山翠石院无疑。《祖堂集》卷19的《(灵)观和尚》传中附有一则洞山良价与本寂的答问,它也直接为本寂出家寺院提供了证据。文曰:“洞山云:‘什么处出家?’对云:‘碎石院,”’因是记录师徒对话,故把“翠石院”听成了“碎石院”。“翠、碎”古音相同,无可非议。明末福清高僧即非的《福清县志续略》卷广灵石山”条也明载:“唐曹山本寂和尚、宋鼎需懒庵禅师俱在此出家”。以上记载可互相印证。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