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第六章 生命

发布时间:2022-12-27 18:29:46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第六章  生命

  一、生命的价值

  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长久,却沉迷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为自己带来烦恼,还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问,倒数时光,我们活在人世的时间还剩下多少?我们应该如何奉献自己的生命,使它更具价值。

  时光流水,时间绝不会为我们而停留,我们的生命逐分逐秒地减少。为了让大家能警觉地生活,有位法师曾详细地就这件事作了解释,现在与大家分享。

  这位法师经常提醒来寺院修功德的居士们:

  “每个人都是厌苦喜乐,人的生命却无法拒绝痛苦,所以生命则有乐与苦。我们随时都要准备以正念去面对痛苦。”

  “每个人一生就有苦相随,这是无法避免的。苦有三种,即是老病死。这些苦每天都正在等着我们,只是轻或重罢了。”

  “说实在的,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随身之苦,我们被其他的事情覆盖了自己的苦,甚至还去寻找更多的苦。我们希望能从爱人、丈夫、妻子、孩子等身上得到快乐,其实他们本身,也跟我们一样有随身之苦。”

  “照理我们得到他们时可以如愿地得到快乐。但我们却要分担他们的随身之苦,同时还要加上离别之苦。”

  “谁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应该了解这些苦,工作、生活与照顾父母亲,几乎把我们的时间用完了。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后,还必须担当夫妻的角色,以及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家庭生活令我们担心与执着。”

  “如果懂得正确地过家庭生活,也会有快乐的时光,但是最后谁都无法脱离痛苦,因为生离死别不停地在世间上演着,虽然非常相爱、非常关心、非常执着,总有一天必定要分离的。虽然我们都不想去面对,但这是生命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遇上它。因此人活在世上,若要快快乐乐地过生活,必要懂得忍耐,接受痛苦,千万不要痴傻地去寻找新痛苦。”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教导方式是悲观的。但要先了解这个世间人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它。”

  “佛陀是离苦得乐的伟大胜利者,他告诉我们,坦然面对意外之苦的人,随时准备身心面对老病死的威胁,还需不断地提醒自己三件事,即是:

  (一)懂得生命的真正目标:即是明了我们生而为人,不是为了嬉戏享乐,在轮回中徘徊轮转,而是累积功德,跟随正等正觉佛陀的脚步,迈向涅槃。

  (二)懂得提醒自己:即是要经常意念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我们是无法逃脱与避免死亡的,也无法知道自己将在何时死亡,同时更无法确定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会在何时离开我们。

  经常意念死亡的人有两种:

  第一种会想:认为自己反正不久就会死,而不想做任何事情,得过且过,不愿行善,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第二种会想:认为人既然无论如何一定会死。所以在死之前,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我们的人身,致力于行善,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让善业跟随着自己到未来世去。”

  行善会死,造恶也会死;懒惰会死,用功也会死;聪明会死,愚笨也会死;富翁会死,乞丐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后目标。每个生命的目标,都是为了修功德波罗蜜,以便自己能断除一切烦恼,往向涅槃。当我们还有烦恼时,就应该修更多的善业,直到命终。能如此想、如此做是最好的。

  我们要时常“念死”、“念分离”,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就会让我们警惕,静坐时心情就能保持平和,容易入静。我们千万不可放逸,要随时接受死亡的到来,不受任何人与事物的束缚,认真行善,不起退心。其实,我们诞生,死亡就在等待着我们,这是自然的规律。我们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三)懂得勤修与累积功德: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好好地把握时间,精进修行,累积功德,让这些善业跟随我们到未来世去。相反地,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对己对人都没有利益。

  正等正觉佛陀告诉我们,这世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世尊开示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谁也无法代替我们承受这些果报。”

  行善会死,造恶也会死;懒惰会死,用功也会死;聪明会死,愚笨也会死;富翁会死,乞丐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最后目标。每个生命的目标,都是为了修功德波罗蜜,以便自己能断除一切烦恼,往向涅槃

  佛陀为了教导我们能好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提出了三项生活原则:

  (一)诸恶莫作:如果曾经造过恶,就必须改过自新,今后切不可再重蹈覆辙,更不可去造作新的恶业,因为这会加重业力,甚至可能因此而堕落地狱,无法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二)众善奉行:如果有功德还未修,就要加以勤修。修过了的功德,应该再修、多修,精进地修。这样,我们才不会堕地狱,而能往生天界,往向涅槃。

  (三)自净其意:即是净化心灵,让心在呼与吸之间,都能保持清净。如果我们只吸气而不呼气;或只呼气而不吸气都会死亡。死亡是不会预先通知我们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一颗清净的心,随时接受死亡。

  心的清净与混浊,是往生天界或堕落地狱的关键。

  如果在临终时心混浊不清,只能想到自己曾经造过的恶业,那么,心识就会向下堕落地狱,遭受自己在世时,所造作的恶业报。相反地,如果临终时,心很清净,一直忆念自己曾经修过的善业,那么,心识就会往上,转世到天界去,享受自己在世时所修过的善果报。

  正等正觉佛陀教导我们十种舍恶行善,使心清净纯洁的方法,称之为“十善业如下:

  (一)布施:将物品给予他人,与他人分享。

  (二)持戒:保持身口意清净,不可伤害他人。

  (三)静坐:通过静坐来训练心志,使心清净。

  (四)尊敬服从:对有品德者要尊敬服从。

  (五)热心公益:积极行善,不做有违法律的事、应从事促进文化与道德的善事。

  (六)回向;将功德回向,与他人分享。

  (七)随喜功德:随喜他人的功德。

  (八)闻法:听闻佛法。

  (九)讲法:讲佛法。

  (十)正念:守护自己的意念,使之正向,善良。

  “十善业可以总括为:三善业,即是布施、持戒、静坐。

  能了解生命目标的人,会经常想到死亡,会积极行善。他认清事实,勇敢的面对世界,任何痛苦都无法使他的心动摇,快乐一定会在今生来世跟随着他的步履前进。”

  上述所说都是师父的教诲。他时刻提醒我们,生活不可放逸。每天都要认真地舍恶行善,使心保持清净纯洁,这样生命才会有价值。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师父之教诲,让大家懂得如何面对与解决痛苦。因为生命真正的价值,是利用在世的时间勤修功德波罗蜜,关闭地狱之门,而迈向涅槃境界。

  二、父亲临终的最后一刻

  有一天,一位女生来请教师父有关她父亲的事情。这件事很重要,那是当亲人在面临生命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照顾他们。现在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作为各位的借鉴,它通过佛法告诉我们,在生命结束的前一刻,如何以正确的方法照顾亲人。

  她说:“当我十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独自一个人抚养我,母亲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每天都会盛钵。父亲从来没有照顾我。我知道父亲搬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却没有去找过父亲,只是偶尔跟他通电话。”

  “后来,父亲患了重病,深夜被送到区医院我去探望。医生说父亲患了癌症,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不相信因果报应,我该怎么帮助他呢?如果孩子们在父亲在世的时候,为他修功德,他是否可得到呢?会否减轻他因癌症而带来的痛苦?”

  师父慈悲地说:“你要照顾临终的病患者,首先必须要先了解,无论是患了什么病,在往生前,最重要的是,心绝对不能受到烦恼的干扰而混浊。心混浊,就会往恶处苦道而去。”

  “佛陀曾讲过:当心混浊,不透明,就会堕落恶道。”

  “你父亲还在世的这两个月期间,即使到了最后一秒钟,绝不可让他的心混浊。而让心保持清净的最佳方法,即是修功德。”

  “他不喜欢修功德,如果孩子为他修,他会得到功德的。”

  “只要他随喜你们为他所修的功德,是可以得到功德的,只是比较少而已,所以要让他亲自做。”

  “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地狱天界的人,也不相信有来生,认为死后就变空,这种人当恶报回报时,往生前都会受尽折磨的。”

\

  “儿女应该随待一旁,对他加以照顾,有机会就跟他讲佛法,早上、傍晚或入睡之前,将花、蜡烛拿给他供养,刚开始时他可能不会跟着我们一起做,但是要慢慢地跟他讲法,让他了解功德与恶业的事情,同时告诉他每天都要礼佛,诵经。

  “如果他无法起身,就让他躺着诵经。之前他身体还健康时,可能会不相信,但是,当病情越来越沉重,直带临终时,孩子告诉他要请求佛陀保佑,他可能会相信。”

  “也许他们可以准备食物、水果、香花,让父亲盛钵,如果能恭请法师到病房来,那将会更好,但是如果法师不能来,或附近没有法师的话,你们就替他盛钵,然后告诉他,为他修了什么样的功德。”

  “如果他今世还有一些功德的话,就会跟着你们一起修功德,病楚也会减轻。如果他什么都不做,那就没办法了,唯有等来生再回报他。而今生恐怕无法帮助他了。”

  “很多年前,师父认识一个人,他是善知识的代表,患了糖尿病,最后双腿被锯掉,当刚刚开刀后,每天下午大概两点钟的时候,伤口就会剧痛无比,怎么治都治不好。”

  但是因为他来过寺院,深信功德与恶业的事情。当师父去探望他时,将诵经与引导静坐的录音带给送给他。每天用完早餐后,就先让他休息睡觉,直到下午一点半,当剧痛快要发作时,就将诵经的录音带播放给他听,并请他跟着一起诵念。

  当到了下午两点时,他早以忘记了痛楚,每天都这样做,直到痊愈为止,这是曾经用过而有效的方法。

  “这提醒我们,若是懒惰诵经,就要先练习诵经,当生病时,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以诵经来消除痛楚。当心专注于诵经的声音时,就会忘了痛苦,这也是曾经用过有效的方法。”

  (一)父母是孩子的楷模:父母赐给我们适合行善的人身。因此,虽然父母没有照顾孩子,但他们毕竟还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而且如果他们把我们从小养育成人,就是为我们树立了最佳榜样,他们的恩德是不可思议、无法计算的。

  (二)父母永远宽恕孩子、不会记恨:虽然有时父母亲会责骂或鞭打孩子,但是这些都出自于爱与关心,希望孩子能成才。其实,当父母亲鞭打孩子时,就有如刀子正在割父母亲的心一样,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谁的爱都无法比得上父母亲对儿女的爱。父母亲一直无私地付出,很不得把世间所有的都给予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怀疑父母亲会像别人一样地背叛我们。

  (三)父母恩重如山,当子女的即使穷尽一生,也是无法报答他们的恩情:其实父母亲即是家里的主佛,身为子女的一定要感恩他们的恩德,要善待他们,孝顺他们。

  子女必须孝顺父母亲,简述如下:

  (一)好好地照顾与关心他们,举凡食物、衣服、住所等,都要悉心地照顾,尤其是当他们生病时,必须以最佳的方法加以治疗,要经常如此关怀他们,直到他们命终为止。

  (二)行善积德,当个有用的人,让家族感到光荣,父母亲感动欣慰。

  (三)行为端正,处事光明磊落,能继承父母亲的遗产,并加以妥当地处理。

  (四)谨慎地为他们办事,不要有任何错误。

  (五)邀请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布施、持戒、静坐,让功德跟随他们到来世去,向涅槃之道迈进。这是每个孩子对父母亲所应负起的重要责任。即使到了他们往生之后,也要经常修功德,回向给他们。

  为了让子女长大后能当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父母亲尽其一切,辛辛苦苦地培育子女,他们的苦心,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谨记在心,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当我们为人父人母后,为了培育自己的子女,同样的,我们也是任劳任怨,不惜地付出一切,为子女作了牺牲,冀望他们能成才。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此时,我们一定能深切地了解父母的伟大与无私。

  当我们在养育儿女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我们的父母亲,必须善待他们,照顾他们,关怀他们,奉养他们,让他们能安享晚年,从而也能为自己的儿女树立好榜样。而儿女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情形下,自然也会受到良好的影响,懂得敬老尊贤,成为社会的栋梁。另有一点非常重要,当父母亲临终的前一刻,我们一定要懂得好好地照顾他们的心,使之保持清净,无所挂碍,往生善道。这在佛教里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

  三、成为家里值得尊敬的人

  根据一则报告,自佛历二五四二年起,在泰国,每年遭子女抛弃的老人,其机率越来越高,平均一年不少于三十万人,而一般老人院一年只能收容两百位老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子孙对家中的老人感到厌倦,不想他们成为生活上的负担,因此便将他们弃之不顾,此种趋势逐年提高,真得令人不寒而栗,感到悲伤与无奈,不禁哀叹道德伦理的沦落。

  抛弃年老父母的问题,是泰国当今社会里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泰国国内有90%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义,教导我们要奉送父母,他们就如家里的阿罗汉一样,非常重要,作为子女的一定要尊敬与孝顺他们。

  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丰富,时常会提醒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求取进步,如何获得幸福。他们对子女有大恩惠,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的范畴能比得上他们,我们毕业也无法报答得完,因此如果有人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关心,甚至弃之不顾,那么试问这世上还有谁能令他孝顺?这种令人唾弃,幸福之路并不属于他们的。

  当我们呱呱坠地,在襁褓期间,一切都需要别人的照料,父母亲衣不解带,任劳任怨地细心照顾着我们,从不言倦,无论有多辛苦,也绝不会把子女丢弃。否则我们早已经丧命了,或者虽能侥幸活命,但恐怕也会沦落为指导乞丐,三餐不继,那能像今天一样,幸福快乐。因此光只这一点,其恩德就已经令我们无以报答了。

  因此子女一定要报答父母之恩,感谢他们愿意接受我们当他们的孩子]并养育我们、保护我们。有时候他们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设法喂饱自己的孩子。他们忍受着各种苦,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他们的付出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啊!

  试想,当我们到了晚年时,势必年老力衰,体内的各种器官都退化了,一切都不像年轻时那么惬意,行动无法自如,那时我们就会感到很烦恼。因为无论要做什么事,都需要子孙们从旁协助,甚至连大小便,也要依靠他人帮忙。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子一久,不中自己感到厌烦,相信子孙们也会厌恶我们。如果他们的爱没有发自内心,没有真正地爱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话,他们一定不想来照顾。即使有人可以忍受得住,可能也是有其目的的,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老人家的遗产。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也屡见不鲜。我们应该要高潮令这些问题不会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

  要使子女敬爱关怀家中的长辈,最佳的方法就是要从小灌输孩子正确的观念,经常教导孩子要自动自发地帮忙照顾长辈,而父母自己本身必须树立好榜样让子女学习这样子女自会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懂得敬老尊贤,照顾与关怀家中的长辈。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孝顺长辈。让孩子多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触,经常把他们的恩德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产生恭敬心,如此不断地作正确的教导,那么,日子一久,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但是如果父母亲在与孩子一起照顾父母的同时,却又能在孩子的面前与背后不断地抱怨,口出恶言,或是边照顾,边责骂孩子,这样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将来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也会如此对待父母,认为父母在家里是多余的,甚至地位比佣人低,父母亲必须看他们的脸色过日子。到时父母亲必会因此而伤心欲绝,泪眼相对!殊不知这就是因果报应。

  因此如果父母亲希望子女在自己年老时,能善待自己,就必须要先善待自己的父母,并训练孩子当自己的助手,一起照顾长辈。当他们长大之后,自然会以爱心来照顾父母,关怀父母,奉送父母。

  无论如何,当父母在教导孩子行孝道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应该从旁加以提醒,补充说明。无论如何,父母亲应该在年老之前,就为晚年做好准备,为子孙所尊敬。

  如果事先没有作好心理准备,那么当身体衰老时,就来不及了,到时就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痛苦。

  那么,要如何准备,当家里值得尊敬的人呢?简单地说,老人有两种:

  第一种为没有修世界各地的老人,即是在有生之年,从没做过什么善事的老人,很少布施、持戒、诵经、打坐,对学佛没有兴趣,每天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这种老人很麻烦,不讲道理,做事没原则,缺少判断力,不能分辨是非,子孙们都不想接近他,这种老人,通常会造成许多家庭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婆媳之间问题。子孙们无法从他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他根本毫无善业可言,所以最终将被子孙遗弃。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孝顺长辈。让孩子多与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接触,经常把他们的恩德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产生恭敬心,如此不断地作正确的教导,那么,日子一久,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二种为具功德罗蜜的老人。这种老人的一辈子,除了认真工作与累积财物外,也会为晚年做好准备。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妥善的处理自己的私事,从不麻烦家人,绝不成为家人的累赘。

  他也经常学习佛法,认真布施、持戒、打坐,同时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于子孙。

  正等正觉佛陀称这种人为“值得子孙尊敬的人”,哪家有这种老人的话,哪家就会安乐,他就如“家里的主佛”一样。

  这种老人明了简单就是幸福的道理,并以此作为原则,老老实实地过生活。

  (一)经常盛钵:勤于布施。每天早上都会为僧众盛大钵,就是将食粮储存到来来世去的方法。

  (二)精进地持守五戒:对于第四条戒—不妄语,他更谨慎地持守,即是不打妄语、不唠叨,当个吃住都简单的人。尤其在佛日当天就会持守八戒。

  (三)尽量地安排时间打坐;每天早晨、中午与晚上入睡之前,都一定会打坐,让心透明清澈。他会为子孙树立好榜样,有空时就教导家里的小孩子,有时讲故事,有时分享有益的生命经验,时刻提醒子孙,要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上去。他绝不插手干涉女婿或媳妇的私事,而让子孙们自己学会负担与解决家庭的问题。他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解,尽量培养家族的接班人,因为知道自己在世的时间有限,所以会将所有的财物,妥善地分配,交给子孙管理。

  他也会取出部分的款额作为自己往生后,办理丧事之用,而不让子孙为了办理自己的丧事而奔波伤神。总而言之,他会在往生之前作好一切准备,绝不加重子孙们的负担。如此一来,必定得到子孙的敬重,让子孙永远尊敬他,怀念他。

  因此,大家应该明白,第二种老人在晚上的时候,绝不会孤单,因为子孙们都想接近他。其实,如果子孙们愿意亲近他,就能增长知识,了解更多的做人道理、使自己身心安乐。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当一个明智的老人,那么从今天开始,就准备家里的主佛,好好地为自己的晚年作好准备吧!

  四、给予子孙祝福

  当生命已经步入晚年,祝福子孙,使他们快乐、幸福、进步,就成为我们人生另一个责任。但是如何祝福子孙,却是一种学问,如果做得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子孙的尊敬,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子孙反感,不愿亲近我们。

  “祝福是什么?

  福是来自巴利语的vara,vara是吉祥、幸福的意思。

  祝福的意思是给对方吉祥、幸福。所以祝福子孙,即是希望子孙得到吉祥、幸福。

  祝福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给予子孙祝福,是泰国的一种传统古老文化。一般上,在每晚入睡之前,父母亲都会子女去向长辈们顶礼,祈求祝福。而此时身为家中的长辈们顶礼,祈求祝福。而此时身为家中的长辈就会把当天所行的善事,告诉子孙,当作祝福。在祝福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与灌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因果报应观念,藉此培养子孙良好的品德。

  过去的泰国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奉行此种传统文化,因此人们大多能安居乐业,社会问题并不多。

  入睡之前给予子孙祝福,对家中的长辈来讲,是家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明了,如果家庭失去了长辈的祝福,就等于该家庭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凝聚力。

  一旦家庭失去了重心,缺乏凝聚力时,家里就会显得死气沉沉,毫无朝气可言。

  家庭成员会因此而时常发生冲突、甚至大动干戈,进而反目成仇,到此地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温暖。

  尤有甚者,有些家庭成员因经不起打击,而藉酒店消愁,或吸食毒品以麻醉自己,这样一来,将导致整个家庭步入毁灭之道。

  了解此传统文化之重要性的家庭,都会灌输子女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教导他们在每晚入睡之前,必须向家里的长辈请求祝福。

  有的父母,当家里的长辈离开世间之后,都会教导子女向亡者的遗照顶礼,并告知孩子有关他们在生时行善积德的差事美事。

  但是近几十年来,这样的传统文化已经泰国人的家庭中逐渐消失了,而在缺乏家庭凝聚力的情形下,情致老人被遗弃的问题、家庭破裂问题、离婚问题越来越严重。

  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大部分的年轻夫妇,婚后都各自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因此,平常在家里,只有年轻的父母与年幼的孩子相处在一起,跟祖父母、外公与外婆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结果祖孙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感情也越来越淡,一点凝聚力也没有。因此当年轻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时,就没有长辈可以从中调解协助,日子一久,问题就会趋于严重,导致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也是产生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缺乏凝聚力的小家庭,如果其父母亲不设法加以补救,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那么家庭成员肯定会因家庭失去了温暖,而无法和睦相处,最终将导致家庭破裂。要加强家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保留传统的优良文化。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孝心,每天晚上入睡之前,孩子一定要先向父母亲求祝福。刚开始时,母亲可能要先带孩子去顶礼父亲,请求父亲祝福,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当发亲给孩子祝福之后,在告诉孩子去顶礼母亲,请求祝福,因为母亲也是家庭的支柱。

  如果父母亲能保留优良的传统文化,灌输孩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这就等于给家庭买了保险一样,家庭会因此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到了晚年,也能确保子女们会好好地侍奉他们,不会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因为自小,父母亲就给他们树立了好榜样。

  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

  当我们已经知道祝福是有多么的重要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使自己得到吉祥、幸福。佛教认为人“心”是跟其他动物不一样,人心是有其特性的:

  (一)心是可以透过训练提升其品质。

  (二)心可以消除不好的品质。

  (三)心可以不断地净化。

  因为有这种特性,所以如果人只累积善业,心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一直累积恶业,心就会变恶。

  但是,因为我们的心,也不至于是完善恶的,没有一丝善,否则,我们早就堕落地狱了。

  同样的,我们的心也不是完全善的,没有一点恶,不染,我们就可以成阿罗汉了。

  就是因为我们的体内,有善也有恶,彼此相混,所以我们要找办法,除掉恶业,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努力地增加善业。

  烦恼有以下三种:

  1.贪:即是自私,不知足的追求、吝啬、不愿布施。例如:有些家中的父母贪婪成性,不断地向子女索取钱财物品后,仍不知足,结果引起子孙们的反感,而不想亲近他们。或是有些子女太自私,吝啬,只想得到别人的东西,而不愿意与人分享,当然,家里的父母也不愿与这种孩子同往。

  2.嗔:容易动怒,怨恨别人。假如家中的父母喜欢发脾气,动不动就责骂子孙,日子一久,也会令子女产生反感,不想接近他们。抑或孩子经常发脾气、喜欢惹是生非,那么,家中的父母肯定也不想与他们来往。

  3.痴:心浑浊、没有智慧,是非不分。假如家中的父母不辩是非、喜欢嫉妒、批评别人,相信子女一定不想接近他,当然,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子女的身上,身为父母者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待之。

  如果有谁被这三毒覆盖者,就无幸福可言。因为,谁都不想接近,即使生病也没有人想照顾。

  如果我们能努力改掉自私、吝啬的恶习、去除嗔恨心,增长智慧,消除恶业,净化自己的身口意,那么,久而久之,好的想法、好的言语、好的行为就会慢慢地在体内累积,如此一来,幸福就离我们不远了。

  只要肯认真学习,人人都能拥有幸福,不管是老人、年轻人后小孩都能拥有它。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正等正觉佛陀教导我们,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要以三善业对治贪、嗔、痴,三善业如下:

  (一)以布施对治贪欲

  为比丘盛钵,就是培养子孙好布施,也是对治贪欲的好办法。为了盛钵,家里的成员,无论老少一早就需起床,帮忙准备食物。接着,家中的长辈就会带领子孙们一起给比丘盛钵。之后,长辈们就会带领子孙把功德回向给历代祖先,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子孙们的孝心与慈悲心。倘若家里远离寺院,早上鲜有比丘经过家门,长辈们也可以吩咐子孙准备食物,然后亲自拿到寺院去供养,在供养之前,让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许愿,然后再派代表将食物拿到寺院去供养法师,这个代表由家中的小辈轮流负责。

  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子孙乐善好施的好习惯。

  一大清早起床,趁心还没受到污染之前行善,给法师盛钵是修功德的最好时机,所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睡醒就行善是最好的,可以让我们的心一整天感到快乐幸福。

  可是,大部分的现代人,早晨一睁开眼睛,就想着如何在工作上与别人竞争,如何为自己争取利益,一整天都在算计,与人勾心斗角,结果到了晚上即使睡觉也不安宁。这种人什么善事都没有做,简直就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其实,除了工作上的压力外,家里也有很多问题令我们伤脑筋,如婆媳不和的问题、妯娌之间明争暗斗的问题等,真是不胜枚举,至于兄弟之间为了争夺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大家都各怀鬼胎,互相猜忌,想占对方的便宜,试问这样的家庭怎么会有幸福可言呢?

  因此一大清早,全家聚集在一起,为法师盛钵,是当天的第一件善事,不但可以从布施中得到幸福快乐,同时也可以=减少心中的贪念,让心清净。

  (二)以持戒对治嗔心

  当起床之后,家中的长辈就应该要求家里所有的成员在佛桌前集合,一起做早课与求五戒。当做完了早课,才分头去准备盛钵的食物,在等待法师前来盛钵的时候,;利用这段时间先带领大家求五戒。盛钵过后,就把功德回向给历代祖先,然后才做早课,这样一来,就能降低烦恼产生的机会。

  家中的长辈必须教导子孙们每天要求受五戒。持守五戒,能让子孙具有做事与做人的正确原则,绝不害人,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等,而且无论跟谁发生多严重的冲突,也要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轻易动怒,不与人结怨。如果能如此教导子孙,则无论对里对外、于人于己都有益。

  在现今的社会里,也许工作与生活压力大,造成人的脾气都很急噪,容易起嗔恨心,当一感到不满意的时候,就会马上恶言以对,甚至拳头相向,因而结下了恶缘,互相怨恨。所以持守清净的五戒,能自我控制,保持身口意清净,不轻易起嗔恨心,这样生活自然会幸福快乐。

  (三)以静坐对治愚痴

  长辈们由于学佛的时间久,所以明白我们的心是最容易被诱惑的,有时候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得到。有时候闻到香味,也想得到。有时候想到美味的食物,也想得到。有时候触摸到柔软的东西,也想得到。有时候,谁合我们的心意,也会让我们想得到他(她)。

  在眼、耳、鼻、舌、身、意各方面的诱惑下,使得将错的看成对的,使心容易被误导,而去造作恶业,最后导致要受苦报。

  我们要保持平常心,不让心堕落,变成这些诱惑的奴隶。必须时常提高知觉,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正在做什么,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解什么是对或错、好或坏、功德或恶业、应该做或不应该做,这样才不会放逸。

  长辈们都明了这些重要性,所以他每天都会训练提高自己的警觉性,使自己具有正见,而这必须从小就要训练,而不是等到年纪大了才来训练,因为到那时已经为时以晚了。

  他是按照正等正觉佛陀所教导而实行的,这些都是他们从寺院学到的,因为寺院是灌输大众道德伦理的地方。而正等正觉佛陀所教导的“禅修”,正是训练我们提高觉知,具有正见的最佳方法。

  禅修是以训练心,让心清净纯洁的方法来消除邪见,进而生起正见,随时随地都将心安置于善处。

  长辈们透过以下三件事情来使自己具有正见:

  (一)每天学佛。

  (二)每天以佛法教导子孙。

  (三)每晚打坐。

  每天学佛能使心时刻得到佛法的滋润,即是要不断地修功德,因为人之生死,是必然的现象,而唯一可以伴着我们的,就是功德与恶业。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功德修得很多,问题就会少,快乐就会多,但是如果造了很多恶业,除了会产生很多问题之外,原有的快乐也会消失。

  每天以佛法教导子孙,能使字身有机会不断地忆念过去所修的功德,同时也可藉此把伦理道德传授给子孙。当心如此紧系于佛法时,一切都会顺利,子孙也自然喜欢接近你,这样,无形中就有机会灌输他们更多正确的观念,使他们能堂堂正正的做人。

  每天晚上静坐,是直接训练具有正见的最佳方法,因为当静坐的时候,心就会习惯于宁静、不容易混浊,由眼、耳、碧、舌、身、意所产生的诱惑,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因为他们的心以能保持清净。

  他不仅不会受到诱惑,而且能看透人性,对世见的一切都能淡然外之,不为烦恼所束缚。他就有如一座智慧库,能为子孙提出有建议的意见,使子孙喜欢接近他。

  如果我们的长辈能以正等正觉佛陀所教导的布施、持戒、打坐的方法,来消除贪、嗔、痴等诸般烦恼,那将必定获得幸福与快乐,成为值得子孙尊敬的人。

  总而言之,如果能如此陶冶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好长辈,那么,子孙是绝对不会遗弃他们的,反而喜欢接近他们,每天早晚礼敬他们,把他们当作家中的主佛一样。

  长辈的祝福词为什么如此灵验?

  当我们去顶礼品德高尚的长辈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子孙的祝福都会一一实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位敬爱的法师曾就这件事而为我们开示:祝福词是否灵验,与祝福者所修的真言波罗蜜息息相关。

  如果祝福者的品德高尚,诚实善良,呢么,其祝福词就会灵验。相反地,如果祝福者品质低劣,好打妄语,当然,其祝福词自然就不会灵验。

  法师指导我们阅读古代的经典,并慈悲地为我们讲解大藏经里“翁库利曼法师”译)的故事:

  “翁库利曼法师”(音译)出家前,是一个曾经杀害很多人的恶贼。当时,他误信人言,以为只要杀死一千人,就能得道,因此,他连续杀害了九百九十九个,只差一人他就可以成为统治世界的主人了,而将被杀死的第一千个人即是他的母亲。正等正觉佛陀早就预知了此事,因此前来度化他。当时他已经失去理智,一看到佛陀,就冲上前去,想杀害佛陀。不过,在佛陀慈悲地开导下,他终于醒悟了。他向佛陀忏悔,并向佛陀请求出家,从此在佛陀足下认真地修行。

  但是,因为之前他是恶名昭彰的杀人贼,所以当他刚出家出外托钵时,村民一看到他,都心有余悸,只记得他是“翁库利曼”(音译)恶贼,纷纷逃离,结果每次都是空钵而归。有的时候,甚至还被很多人用石块抛掷,以致受伤流血。

  有一天,他去托钵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怀孕的妇女,这个孕妇记得他是“翁库利曼”(音译)恶贼,当场吓得跌倒在地,浑身虚脱,没有力气逃跑,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好象快要死去一般。”

  “翁库利曼法师”(音译)心想救她,但却无法做些什么,只能开口以他所修的真言波罗蜜来祝福她:“我自出家以来,就在佛陀的教导下修行直到现在,我一点也没有杀害众生的念头,愿以修行真言波罗蜜的威力,祝年纪顺利地生产。”当话一讲完后,该孕妇就顺利产下孩子了”

  这件事是发生在“翁库利曼法师”(音译)证得阿罗汉之前。这是个很好的例子,真言波罗蜜的威力的确能使祝福词如此灵验。

  所以祝福的正确原则是,祝福者必须藉着内在修行的真言来祝福子孙,这样祝福词才会灵验。

  例如:如果我们对自己所修的布施是真实的,就要以祝福说:

  “愿一整年为僧团盛钵的真实善行,祝来求祝福者,饮食丰足,同时,也以自己将财物布施的真实善行,祝福你能如所愿,很快地得到财务。”

  当师父解释完这件事,他继续为我们开示:

  “我们要知道未来会有子孙或尊敬我们的人来求祝福,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先思考该怎么办?我们的祝福词才不会跟鸟鸣一样地只是虚有其声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经常盛钵的习惯,现在就要开始盛钵,以消除自己的吝啬。如果自己还经常生气,就要好好地持戒。如果还喜欢固执己见,明明看到是错的,但还顽固地坚持去做,就应该学佛,而且要到寺院来修行,经常打坐,不然,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功德来祝福人家。”

  “但是,如果我们能好好地提升自己,那么,当子孙来求祝福的时候,就可以藉着持续不断地盛体、持戒、静坐所得的功德,以及其他所累积的功德来祝福他们,愿他们生命辉煌,身体健康,智慧增长。唯有如此,祝福词才会灵验。”

  “倘若你现在已经是为人长辈了,但却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善业,那现在还来得及。就是今晚入睡之前,先诵经108遍或一整晚打坐,隔天当子孙来求祝福的时候,那你的祝福词可能还有点灵验,虽然只是这样,总比什么都没有好。然后,你每天就要加倍地修行,总有一天,你的祝福词的灵验性就会逐渐增加。”

  当我们学习好这件事后,就会让我们看到准备进入生命晚年的画面了,而且会让我们感觉到必须在年老前作好准备。因为如果等到年老时才调整的话,坏的习性就会很多了,到时将难以改善。但是,如果现在开始就改善自己的行为,减轻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当到了晚年时,我们就可以有资格当家里值得崇敬的人,受子孙该尊敬和顶礼的长辈了。

  五、行头陀、不放逸

  我们的生命是充满了无常,如果放逸,就可能招致危险。佛陀说“放逸者,虽活同死。”到寺院来行头陀是自己不放逸的另一个方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正等正觉佛陀在四十五年期间的讲法,总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如果总结佛陀所讲的法,就只剩下一项,即是“不放逸”。这点在佛陀的最后一次的教导中可以证明,那时候是在佛陀入灭之前。

  “诸比丘!今我告汝等: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应自精进不放逸!”

  从佛陀的教义总结,等于他提醒我们,培养自己具有高尚品德,绝不放逸。因为如果我们一旦放逸,那么,在身口意方面造恶业的机会就会出现了。原有的品德,就会退步。

  不放逸的人要经常提醒自己,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人必须地有价值的生活,即是经常累积功德。

  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放逸者,让自己的心安住在功德里。

  为什么要安住在功德里,那就是佛法的原则,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业,但是业报是取决于心的状况。

  例如:如果心安住在恶业里,即是心经常意念到恶业,那就是给过去所造过的恶业报应的机会。例如:杀生的业力报应时就会短命,必须承受遭遇到意外的痛苦,而且会缺乏很多行善的机会。

  不放逸的人要经常提醒自己,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人必须地有价值的生活,即是经常累积功德。

  相反的,如果心经常安住在功德里,即是对别人慈悲,或者意念到来自曾经布施过、持戒过、静坐过的功德,这样,就可以给过去所做过的善业回报的机会,例如:来自过去布施过的功德,使得今生的财富增加。因为佛陀知道这个事实,我们修功德时,会有三段时间,即是修功德之前,修功德时,修功德后,都要起欢喜心。无论是布施、持戒或静坐的功德,都能使心透明。因此,当修功德后,就要经常意念所做过的功德。

  如何让心安住在功德里?

  我们的长辈修功德的方法,就是在寺院修头陀行大概三到七天,这段期间以布施、持八戒以及打坐为主要活动。至于住所就由寺院安排,有的住在头陀伞里,有的住在寝室里,这要看该寺院的场地如何而决定。

  有的可能会怀疑,来修头陀行如何能让心安住在功德里?如何还不放逸?于是,笔者就继续研究,结果发现一位师父,曾经对到寺院来参加头陀营者这么解释过:“行头陀是让在家人有机会像比丘一样,住在头陀伞里修行。”

  正等正觉佛陀告诉我们,修头陀行有两项重要原因:

  第一项:世人都有同一种感觉,即是当自己快乐时,虽然是已经获得很大的快乐,但却仍然觉得自己的快乐比别人少,而当遇到一点苦时,却总觉得自己的苦比其他人多得很。

  第二项、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必须,什么是多余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好好地注意,就会分辨出问题的大小,以及对世界有害或有益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分清楚什么是“必须的”,什么是“想要的”?

  “必须的”就是必要的确有的,即是生活上必要有的四事:(衣服、饮食、住所、医药)。

  至于“想要的”即是想得到的,使自己方便舒适的事情。所以,有些人当想得到什么东西时,就以为那些东西都是“必须的”。例如:衣服,虽然已经有了几十件,塞在衣柜里,但是主人还是觉得不够,还想买更多的时髦衣服,这样就不是必要,而只是一种欲望而已。

  另一点值得注意,现在的商家促销各种货品时,会送这个送那个,有时为了想得到所送的赠品,而去买不需要的商品,结果,最后家里就坎堆积如山满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以致入不敷出,钱不够用。

  因此,为了能够分辨“必须的”与“想要的”。我们的长辈才在佛日里与假日里参加陀营。

  法师们教导我们,如果想住在头陀伞里面,就自己背着头陀伞,到寺院来住上两夜,之后就会知道,之前你想拥有几栋房子、几座大楼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呀!因为当你住进头陀伞里面时,就可以感觉到,我们需要的空间,其实能以容身便已足够了。如果将太多财物带进头陀伞里,根本就不够地方,因此,怎么可以睡觉呢?

  至于在头陀营里要穿着白衣,这样可以让我们知道,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太多衣服,因为那是一种负担。尤其是穿上白衣,要坐着睡就要特别小心,要有知觉,避免不小心弄脏了衣服。

  “必须的”与“想要的”就是这样,要仔细的评估,不要一看到什么东西就想要,应该要分清这上述两种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议你们一起来修头陀行。

  如果要使自己不放逸,就要先开始舍恶、行善、让心清净纯洁,这三件事情,必须要尽量去实行,使其圆满。也许这辈子未能达到圆满的地步,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总有一天,当修行圆满之后,我们就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成阿罗汉,跟随正等正觉佛陀进入涅槃。

  分享了师父的教导之后,可以这么说,要精进地修行,不放逸,将心安住在功德里,就应该在周末时,到寺院里参加头陀营三至七天。为了让自己从世俗红尘的纷纷扰扰中走出来,增加自己的功德,我们必须前来住在身心安乐的环境。当头陀营结束,回去工作时,我们就会以安住在功德里的心工作,心时刻保持清净,就不会放逸。即使问题再多,但还是可以解决的,甚至慢慢地消失,而好的机会会自动找上你,因为清净的心能吸引好的事情到我们的生命里。

  如果六千多万个泰国人,可以一起来参加头陀营的训练,使自己不放逸,那么,泰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就会减少,因为泰国人的心已经变得清净了。而且如果能复兴全国的各所寺院,经常在周末的时间举办头陀营,总有一天,国内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那可是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可是这些事情什么时候才得到支持?主要在于我们要先去实行,然后再去邀别人跟着做。

  希望大家思考之后,就在这个周末的时间,带着家人到修行中心或离家附近的寺院去参加周末头陀营。现在让笔者先向大家随喜功德,善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