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人自学成梵文书法家 最早作品送本焕大师(图)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赵杰 每天清晨,住在武昌水果湖的郑启心准时在鸟鸣中醒来,净手焚香后,一天的书写生活正式开始。 细心看你会发现,在他笔下,呈现出的是一行行神秘的文字梵文,据说当年唐僧取回的真经全部用它写成。 8年来,这位72岁的清华理工科“老男生”与这古老语言相遇相知,日日书写,将这艰涩繁复的文字,化为绢帛上的美丽。 习梵文 “语言鬼才”退休不言老 1957年,17岁的郑启心从武汉十五中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当时他已表现出过人的语言天赋:精通英、俄两门外语,又自学了日、德、法语。2000年,郑启心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有了与梵文相识的机缘。 习书时,郑启心决定先后修习先秦大篆、石鼓文及甲骨文。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启心看到一个韩国人用甲骨文写的《心经》,觉得非常别扭:甲骨文时代佛经还远未传播到中国,既然抄录《心经》,为什么不用佛家最正宗的梵文? 为了追求“原汁原味”,已年过六旬的郑启心决定学习梵文。梵文字母形状奇特,拼写变化多端,语法规则复杂,词形与句式的变化有1000多种,堪称最冷僻艰涩的语言,国内研究者仅几十人。辗转找到国内唯一教材《梵文基础读本》,托亲友买来19世纪末出版的梵英词典,郑启心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旅。这一学就是8年。 书梵文 “翻译”万余字《金刚经》 八年间,“翻译”《金刚经》是他最得意的成就。 《金刚经》为何需要翻译?原来,梵文有悉昙体、天城体、罗马转写字体等书体,书写佛经则必须使用古老的悉昙体。郑启心遍寻不得悉昙体《金刚经》,只能将罗马转写字体版本逐字转录为悉昙体,再与天城体《金刚经》逐一核对,配合印度梵学家拉姆·卡朗·沙尔玛录制的音频文件校对,两个月后,他终于翻译出12700余字的悉昙体梵文《金刚经》。 接下来的是潜心书写,郑启心把经文写成小幅,一张张拼贴起来,每一小幅作品都必须保持位置精准,墨色一致。
笔耕不辍两个月,郑启心终于完成心血之作。他笔下的梵文有着优美的曲线结构,于不对称中呈现构型的和谐韵味。 “算下来我已经写了八本《金刚经》。”最早的一幅郑启心送给了本焕大师,最大的一幅则躺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去年母校百年华诞,郑启心献上梵文《金刚经》百米书法长卷,被该馆永久收藏。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