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维摩诘经》译本及其论疏概况

发布时间:2022-12-18 19:36:07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佛学经典,无论在天竺、抑或中国,大多经过从质朴到华丽,从简炼到繁博,从松散到系统的过程。译经当然也不例外,试看《维摩诘经》前后便有七种译本,大致也经过这种过程。

  至于一经多译的原因,大体说来是因为后人对前代译本不满而产生的。如以为前译“行文艰涩”、“或滞于理”、“述事不周”等等。其实也不尽然,比如什公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我认为就比晚译出的奘公《说无垢称经》要优美流畅的多。但是,奘公对罗什译本不满也确有其事,这在奘公的门生窥基大师著的《说无垢称经》疏中,可以得到证明(下面将详细论及),如其评道:“什公出自龟兹、不解中国梵语、不但浇讹不正,亦乃意义未融故也①。”

  据宋智圆《维摩经略重裕记》中载,《维摩诘经》前后有七种译本。而现在能够见到的仅有三种译本,并收入新修大正藏第十四册。一、《佛说维摩诘经》二卷,十四品,吴支谦译。二、《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译。三、《说无垢称经》六卷,十四品,唐玄奘译。佚失的四种译本分别是:一、《古维摩经》一卷(此依宋智圆《维摩经略重裕记》载,今演培法师则说有二卷),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严佛调首译。二、《毗摩罗诘经》三卷,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竺叔兰译。三、《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西晋惠帝泰安二年(公元三O三年)竺法护译。四、《维摩诘经》四卷,东晋(具体年代不详)祗多蜜译。

  历代的《维摩诘经》注疏,是比较多的,如果连日本学者的注疏也计在内,不下二、三十种。在诸经的注疏中,恐怕仅次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疏本。后代注疏本多依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唯有唐代窥基大师依奘译《说无垢称经》。主要作品则多出自南北朝、隋唐间佛门巨擘之手,如僧肇、慧远、智颉、吉藏等。后代学者注疏此经多参考此期人疏本,因此,他们的作品很难再逸出前人的思想,有的则直接摘录前人的注解。女口明代杨起元《维摩经评注》,即为摘自僧肇的注解,我想,如果称之为“笔记”也许更恰当些。有的只是对前人注疏本,给予删削整理,至于前人对此经义理的分析阐述上并无多少发展。故此,在这里我想仅对《维摩诘经》现存的三种译本及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注疏本,作些介绍。谨请同道行家不吝指正。

  (一)佛说维摩诘经

  此经是历代诸译中的第二译。但它现在是此经现存最早的译本。共上、下二卷、十四品,由三国时代吴国的支谦译出。

  支谦,字恭明,原为月支人。汉献帝年间,避乱于吴。其人长得细长黑瘦、眼多白而青黄,有奇才,“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技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译有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部经。并注疏《了本生死经》。是初期佛教的重要译家之一。

  唐窥基大师《说无垢称经疏》中,曾批评罗什法师《维摩诘所说经》冠有二名,其实支谦所译此经具有三名,除了大经题《佛说维摩诘经》外,尚有《不可思议法门之称》及《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二小题,比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尚多出一名。但窥基大师似乎只批评什译本,并未提及支谦译本,不知是什么原因?

  《佛说维摩诘经》译于吴黄武年间,具体时间未详。此经初译出流世,颇受两晋士大夫欢迎。后什公《维摩诘所说经》一书译出,此经才逐渐被人忽略,以至于现在很难见到后人对此经的论述。

  此经由于译出年代较早,文字较为质朴,一些词的译法尚未固定下来,如此经“人民”、人物”等词后代多议为众生,或者有情。经意脉络大致相同,唯有二处略具差别。一、本经把舍利弗念座一段,归入“诸法言品”第五品末,也就是什译本及奘译本的问疾品。查阅什译本及奘译本,此段皆归于“不思议品”第六品首。从文意上看,归于第六品显然较为合理。二、“不二法门品”第九品中诸大菩萨广说不二法门,及至文殊师利处,便嘎然而止,并无维摩诘默然。文殊赞叹一事,考现存的什译本、及奘译本皆有此事。不知是所依梵本不同还是流传过程中佚失的。

  (二)维摩诘所说经

  历代的诸译师中,最受后人尊崇的,大概要数姚秦鸠摩罗什三藏。他的译本简洁通畅,且文字优美,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他的译本流通最为广泛。僧肇云:“什公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更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至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②在这里,僧肇除了赞美其人品修养及译经精湛外,更说出什公译经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的原因,即梵汉文兼善是也。再者,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也是他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鸠摩罗什法师是天竺人,生长于佛教家庭。童贞出家,精研大小经典。弘始三年(公元四O一年),姚兴迎什公到长安。在短短的几年里,先后译出金刚、法华、成实、菩萨戒本、中、百论等大小经律论三百多卷,奠定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大师的地位。

  此经译出年代,据僧肇为该经所作的序说:“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成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③”由此可知,《维摩诘所说经》三卷是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译出的。《高僧传》云:“(什公)秦弘始十一年(公元四O九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④”可知是什公逝世前三年的作品。

  后代学者对什公译本,多持赞美、肯定的态度。《高僧传》云:“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⑤。”又云:“出凡三百余卷,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⑥”僧肇《维摩诘所说经》序云:“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7。”太虚大师云:“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其童年而有耆德,故立斯名,复以遍通经、律、论藏,尊称之为三藏法师。盖在中国翻译佛经之第一大师也8。”综上所述,古今佛教学者,对什公可谓是推崇备至的。但也有持否定态度的,如窥基大师即在《说无垢称经疏》中,对什公译本提出尖锐的批评。“除罗什外,或名《维摩诘经》,或云《无垢称经》,或云《说维摩诘经》,或云《说无垢称经》或云《毗摩罗诘经》,唯罗什法师独云《维摩诘所说经》,仍云一名《不可思议解脱》。准依梵本……无垢称是所说,顺唐言,正云《说无垢称经》。什公不依汉译,存其梵音者,意许维摩亦得说经,良以身婴俗妄,久离僧流,,恐傍议而多生,所以许其说经⑨。”其后复具体地列出十二条加以批评(详见新修大正藏三十八卷,《说无垢称经疏》卷一)。窥基大师在此并未一同列出,西晋竺法护《维摩诘所说法门》一译,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未及见此译本。

  (三)说无垢称经

  此经是维摩诘经的第七译,亦即是最后一译,为诸译中,卷数最多的,共有六卷、十四品。唐代玄奘法师译。

  玄奘法师,俗姓陈,名袜,河南偃师人,十三岁时,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唐贞观三年又身赴印度留学,游历西域及古印度诸国凡十七年,遍学大小乘经典;于贞观十九年,随身携带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此后,于弘福寺等处,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一生共译出《大般若经》《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中,首屈一指,为传播佛教做出了不朽的努力。

  我们知道,在奘译之前,已有支谦、罗什法师等六译传世。特别是什公《维摩诘所说经》更是受人欢迎。在这种情形之下,奘公重译此经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不满意。尽管什译本很受世人的喜爱,但玄奘法师还是认为它颇存一些缺点,不尽完美。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其弟于窥基大师《说无垢称经疏》了解到。疏云:“其维摩云净名,义即可,然言则不可,单言维摩,但是垢称,缺少阿罗二字。诘者,枳里底,说也。更云所说,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自龟兹,不解中国梵语,不但浇讹不正,亦乃义意未触故也”。”又云:“品名不同者。经十四品,头数虽同,名或有异。第一、今名序品,什公云佛国品。契经正说维摩诘事,欲明其事,先谈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佛国?若以实性问佛,佛说严净佛土,乃名佛国。直欲别明佛国之义,不是序述说净名之由序也……”。”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不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译经尺度的把握,亦即原则的不同,并由此影。向到具体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如什公喜用意译法,奘公则用直译法。故此,其结果当然是不尽相同的。

  此外,窥基大师上述评论,还牵涉到罗什法师的修养问题,如“什公出自龟兹,不解中国梵语,不但浇讹不正,亦乃义意未融故也”的说法,就与僧肇所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的话大相径庭。这场笔墨官司,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略且不论。

  对照二种译本,得出结果是,二译本义理大致相同,主要是语言上的差异。什译简洁流畅,文句生动。奘译则较详尽繁缛,文稍滞涩。我想,这也许正是奘译本未能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吧]

  不过,由于奘译本卷帙较为繁广,义理颇为详尽,也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二经互为对照,相得益彰。研究维摩经的学者固然不可忽略它。

  (一)注维摩诘经

  《注维摩诘经》十卷,是后秦僧肇集撰罗什、道生等三家之言而成的,(又,无锡丁氏于民国十年的刊行本,为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略本。所略的,大多是罗什,道生注语)。此注本依什译《维摩诘所说经》。

  僧肇,京兆(今长安)人,生于后秦白雀元年(公元三八四年)。初始爱好老庄玄学,后见引日维摩经》,欢喜顶受,并因此出家。后至姑藏远投什公门下,与昙影、僧睿、道生并称“什门四哲”。不幸英年早逝,晋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逝于长安,时年仅三十一岁。

  自序云:“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大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又,僧肇与刘遗民书云:“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贪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而义承有本。”据此,《注维摩诘经》一书,很有可能是僧肇在个人听课笔记的基础上,编撰整理而成的。

  此注本在诸茳本中为最早,流传极为广泛,影。向也最大。考其原因,大抵可有二点:一、此注本所依之原经,文字优美,义旨幽远。二、所作注解要言不繁,简洁扼要,又能挥发玄微之义。

  (二)维摩义记

  此书也是依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作的疏论,晋庐山慧远造。四卷,因每卷又分为本未二卷,实为八卷。

  慧远法师、本姓贾,雁门娄烦人。早年喜庄老,后从沙门道安出家。在庐山与刘贵民等人同创莲社。“闻鸠摩罗什入关,即遗书通好《》。”因为罗什法师每有新译,则让人捎至,可见他资料的拥有,是可与罗什门下相媲美了。

  此书八卷,卷一前半部分是说论旨归、科判等。此下为随句注解,但不录原文。这种写法,很象是讲记。有可能不是亲自撰写,乃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本书于义理、事解都相当详尽,但也不象吉藏大师那样广征博引为能事。后代有人认为慧远此书优于吉藏所撰之疏,如明代日僧可透《刊维摩经义记序》云:“顷一书贾斋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素意,而其释最委。至其伸释一义,多告徵起,后方解之,实不忘本母之体。关中嘉祥不得抗衡也(15)。”

  (三)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

  此二书原为一书,《维摩经玄疏》云:“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16)。”此中所说“文前”的“文”,指的就是《维摩经文疏》。据此可知原为一书,即湛然依之作略本的《维摩诘经广疏》。玄疏与文疏相对独立,再加上卷帙浩繁,后人遂分为二部流通。

  《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文疏》则有二十八卷,二疏共计三十四卷。在《维摩诘经》所有的注疏中,卷帙最为浩繁。据湛然《维摩经略疏序》可以知悉文疏部分入不二法门品以下三卷,是章安补足的。如其序云:“今兹疏文即隋炀帝请天台大师出之,用为心要。敕文在国清百录。因令侍者随录奏闻,但至佛道品后分,章安私述续成。(17)”

  智凯法师,字德安(五三O一五九七年)。俗姓陈氏,颖川(今河南境内)人。少时俊朗通悟,仪正温恭。十八岁依法绪和尚出家于果愿寺,因诵法华而悟道,是天台宗的开山祖师。他的“法界圆融”等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大,并波及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他在世界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关于此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以为内容过于繁博,如其弟子湛然说:“初文既笔在诗人,不无繁广(18)”而日僧可透则认为此书:译义,事理两圆⑩。”此书虽然繁博冗长,但对事理的抉择也颇为详尽的,故于研究《维摩诘经》的学者,不无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其弟子湛然因“弊其文多”,曾据此书删略成《维摩经略疏》,颇受后人的欢迎。

  此书的写作方法,可谓是承上启下的。日僧可透云:“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20。”虽然,可透法师颇有些想当然,但也不是没道理的。如果对二者之论疏,做些观察对比,可知此书的确受到净影的影。向,如在分门释教,科判等方面颇有相近之处。至于启下,这从稍晚的嘉祥大师等人对论疏的创作方法中,可得以证明。不论是释教,科判,还是问答的写作方法都明显地受到智颉大师的影响。

  (四)净名玄论,维摩经义疏

  《净名玄论》八卷,是吉藏大师的抱病之作。其百云:“陪从大尉公晋王,至长安影美蓉曲水日严精舍,养气乖方,仍抱脚疾。

  ……因撰所闻,著兹玄论。”

  《维摩经义疏》六卷,此作品晚于《净名玄论》。疏序云:“余以开皇之末,因于身疾,自着玄章。仁寿之终,奉命撰于文疏,辞有阙略,至二本不同22。”现代台湾会性法师以为“据此可知此疏是“略疏”之后所作23。”此言良是。此疏不但晚于“略疏”,并且也晚于开皇末年所著的“玄章”,是他为此经所作注疏中最晚出的著作。

  吉藏大师,原为安息(今伊朗人),先祖·因,为避仇,举家移居中国。因此,常自称胡吉藏。童贞出家,善于论辩。道宣赞之“论难所标,独高论次,词吐瞻逸,弘裕多奇”。一生讲三论一百多遍,法华经三百多遍,大品般若,大智度论,维摩经等各几十遍,可见弘法之勤。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在佛史上有巨大的影响。

  《净名玄论》为抉择维摩深理的作品,全书分为名题、宗旨、叙会处等三部分予以阐述。虽题为《净名玄论》,其实是大乘泛论,如法华、华严、大般涅槃等义理,都在论述的范围。统观全书,专论维摩经义理的比重并非很大。给人感觉是针对性不够。

  《维摩经义疏》卷首总论义理,分定浅深,释名题,辨宗旨,论会处等四部分,与《净名玄义》多有重复之处,稍为简略而已。这在吉藏大师的著作中,是常有的,如其另二本著作,《三论玄义》与《大乘玄义》文也多有互具。

  (五)维摩经略疏

  此书是湛然法师依《维摩诘广疏》删繁取要而成的,全书有十卷,成书后,甚为通行。

  湛然法师,俗姓戚,荆溪人。智颉大师第六代法子,善止观。著有《法华释笺》、《法华义记》、《止观辅行》等著作。为天台宗的中兴之士。

  湛然大师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可以说是删繁除缛,掇取精要而利于流通。其自序石:“初文(指广疏)既笔在诗人,不无繁广。每有缁素诸深见者,咸欣慕之。但云弊其文多,故辄于其录而去取之(25)”除了谈到著书的目的外,尚论及删略的原则,如云:带义必存,言繁则剪。使旧体宛然,不易告师之本故也(26)”正因为他在删略原文的同时,颇注重原文思想风貌的保持,所以在成书后能“盛行于代(27)”

  另,湛然大师还撰有《维摩经》疏记三卷。是释智颉大师之维摩经疏。因为此书过于简略,致使论理述事不能详尽圆满,并与智者原疏在文义上有较大差别,不能使读况者正确理解经疏。宋僧智圆评论道:“吾祖智者著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溪撰记解疏,其文弥略者何?盖于疏文有意乎删削故,不暇详悉也。自时厥后略疏成而盛行于代。后世童蒙执记寻疏,而文义回互,难以指怀(28)。”此外,尚详列五点谬误于后。此可详见智圆《维摩经略重裕记》序。

  此书是依奘译《说无垢称经》所作的注疏凡六卷,每卷复分本末,实为十二卷。是什译流通本以外译本的唯一注疏本。

  窥基法师,时称“三本和尚”,弱冠入玄奘大师门下学天竺语。宋高僧传云:“年二十五应诏译经,沟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29。’后人遂称之谓百本疏主。”窥基大师对玄奘大师的唯识,因明思想大加弘扬.光大,使之发展成为佛教八大宗之一,可以说,他是唯识宗门集大成者。

  此书是依据奘译本而创作的作品,再加上他本人又是唯识大德,所以,以唯识的思想注疏此经,也是自然的事。卷中出现不少的唯识名词,若先读什译本注疏,后读此书,风格决然迥异,颇有些不适。而这恰是此书的一大特色。阳信跋云:基以感亨三年十二月二七日,曾不披读古德章疏,遂被并州大原县平等寺诸德迫讲旧经。乃因讲次,制作此文,以赞玄旨,夜制朝讲30。”这里提到一个问题,窥基法师此书是讲记,随写随讲。由于情势,不及参考古德的注疏。因此,在结构、论述方法上,都与僧肇、吉藏等人拉开了距离。这当为此书又一特色。

  由于此疏并非依什译流通本,再加上本身唯识味颇浓,行文滞涩。所以,后代学者对此疏多不注意,影响也并不大。

  注:

\

  ①《新修大正藏》(以下简称“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②《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③《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④《大正》第五十卷,333页A

  ⑤《大正》第五十卷,332页B

  ⑥同上

  ⑦《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

  ⑧《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一册722页

  ⑨《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⑩同上

  (11)《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B

  (12)《大正》第三十八卷,1002页A

  (13)《大正》第三十八卷,327页B

  (14)《大正》第五十卷,359页B

\

  (15)《大正》第三十八卷,421页A

  (16)《大正》第三十八卷,519页A

  (17)《大正》第三十八卷,562页C

  (18)同上·

  (19)《大正》第三十八卷,421页A

  (20)同上

  (21)《大正》第三十八卷,853页A

  (22)会性法师《大藏会阅》第二期602

  (23)同上

  (24)《大正》第五十卷,514页A

  (25)《大正》第五十八卷,562.页C

  (26)同上

  (27)《大正》第三十八卷,711页A

  (28)同上

  (29)《大正》第五十卷,725页C

  (30)《大正》第三十八卷,1114页A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