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网络图)
壹 18岁,开启一方净土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实话,今年刚满18岁的我,还未像其他人那样为尘劳所扰,想要遁入空门,寻得一方净地,开启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他们多历尽繁华,深谙世事,看惯了人生百态,尝尽了酸甜苦辣,旋即放下万缘,投身佛门。
佛法是他们的最终依归,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佛法在他们被卷入滚滚浪潮之时为之划来一艘渡人的船,在他们遭遇倾盆大雨之时为之撑起了一把宽广的伞。而对我而言,我并未因遭遇坎坷而投靠佛陀,而仅是随自己心中那一份纯粹的兴趣,来到了西园。好比小婴孩手中那不愿放下的玩具,我对佛教最初的情感,大抵如此。今年高考后,我放弃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凭着自己心中的信念,说服了父母,坚持了自己的理想,最终来到了佛学研究所。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统一回答:因为爱好。佛陀有四众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有弘法利生的使命。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佛法越来越被社会所需求,仅凭出家人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更需要在家人的护持。或许我的力量对于佛教事业只是九牛一毛。但我坚信,聚沙成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贤愚经》云:“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贰 我与佛法的不解之缘
佛法非常注重一个字,那就是“缘”。我与佛法结下的“缘”,大约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我三岁的那年和家人一起去九华山游玩,上山途中遇到一位老僧,据我父亲回忆:那老僧耳垂齐肩,相貌清矍不失庄严,远远望见我,便驻足而待,等我走到他的身边,他随即将颈上佛珠解下,戴在了我的脖子上并为我摩顶,连声说我与佛有缘。这件事若不是发生在我自己头上,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小说或是电影里的情节片段。我想这段奇遇也为我后来学佛的殊胜因缘播下了一个种子吧!
我家也算是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庭训,读了不少古文诗词,在祖父的教导下学习书法、篆刻、京剧、填词。那一年,我从爷爷的书柜中抽出了一本佛经《妙法莲华经》,一经入目,爱不释手,从此就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终于今年机缘成熟,我来到了西园寺学习佛法。
《法华经》中第二十品,介绍了一位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修持忍辱波罗蜜,终成圆觉。我自幼也算是娇生惯养,有时爱发点小脾气,搞得大家很不愉快,自从读了这位常不轻菩萨的故事,我就明白了我的一时之怒,给父母亲友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佛法是良药,改善了我的嗔心,真实地从佛法中受益,更加坚定了我修学佛法的信心。
《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坚定当初那一份最朴实的信念,才能在这菩提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人在佛途,我正在路上。
这不是眼前的苟且,这是诗,这是远方。
编者按:
原创作者:不轻居士(2014年写于西园),本文为戒幢佛学研究所学员学佛因缘的一篇习作,仅代表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希望对初学佛法者有所帮助。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