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西行求法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谁,笔者在此难以考释断言。但自在西汉未年东汉初期(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行取经的僧人、学者为数不少。东汉明帝永乐七年(64年)曾派遣朗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赴天竺(印度古称)求法。东晋时期法显等高僧也相继学访,但论成就、论贡献、论作用和论影响,非玄奘莫属。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以唐僧西行取经故事创作的《西游记》小说,在我国是家喻户晓,而玄奘的名字在印度政界、学术界和文化界也是尽人皆知的。他被印度领导人喻为“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
玄奘,出身仕官世家。从小天资聪慧,13岁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改用此法名。他生长的年代,适逢随末唐初之际,国内佛教盛行,可谓“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与此同时,道教儒学思想也十分兴盛。由于佛教内部派别甚多,典籍不全,许多疑难之处,众说纷纭,为了弄清是非,“以问所惑”和“以释众疑”,探究一个统一说法,推动佛学发展,玄奘决定前往印度这个佛教创始之地取经求法。出国前,他苦研佛经,勤学梵文,并到各地遍访著名的佛学大师。当听说有位印度高僧戒贤法师在那烂陀(意为“莲花”)寺讲学后,他就痛下决心、立志西行。他曾向朝廷申请官派留学,但遭拒绝,遂决定自费出行,并于贞观元年(627年)8月,趁国内饥荒之机,逃出京都长安,踏上西行求法之途,一路克服重重阻险,跋山涉水,路经西域各地,翻山越岭,于贞观二年(628年)到达高昌国。年底,抵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
翌年,在该国钻研梵文经典。两年后,历尽艰险,展转到达中印度那烂陀寺,开始了其留印游学生涯。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