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佛教雕塑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26 03:08:02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雕塑,是展现艺术作品的方式之一,凡是以可雕的木、石、金属等或可塑的土、石膏等材料,制作各种立体形象,都称为雕塑。在雕塑过程中,作者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呈现出艺术生命的力量,历久而不衰,故其价值不凡。

佛教,称为“内学”,是内在生命的提升、净化,也可以说是心的雕琢。佛教里的八万四千法门,一如雕塑家的利刃,一刻一雕,修去累世无明、习气、烦恼;也像雕塑家的手,一搓一拉,塑出如诸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几经千锤百炼,烈火焚烧,在电光石火中,迸出生命的光芒。

佛教的雕塑作品展现出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留下当代佛教信仰的虔诚恭敬,具有宗教淑世教化的功能,更保留了人类的智慧、文化及艺术上的成就。尤其是佛教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涵盖了对佛法的体证与宗教情操的投入。于外,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于内,是人格的超越与庄严,使雕塑艺术也成为弘传佛法的另一种方便。

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佛陀入灭百年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佛教雕塑艺术品。阿育王受佛法的感召,以佛法治国,在全国各地佛教遗址建立宝塔、寺院、石窟、石柱、法敕等。这些出土的文物,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对佛教历史、经典的考据,有相当大的贡献。

在贵霜王朝时期,迦腻色迦王笃信佛法,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塔,雕凿佛像。该地长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雕刻作品呈现浓厚的希腊风格,被视为印度与希腊美学协调的结合,称为犍陀罗艺术。同一时期还有秣菟罗艺术,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秣菟罗地区,虽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仍保留更多印度的本土风格,前者的佛像沉静内敛,后者则稳健有力。

及至西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以阿姜达石窟内的作品为代表。此一时期因为受到匈奴的侵扰,本土与外来文化两相融和,使印度艺术臻至成熟。

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东汉末年,笮融建造佛寺,寺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像雕造。

东晋时期,雕塑专以佛像为主,是为当时盛行的风尚。如道安大师曾在襄阳檀溪寺铸造丈六释迦金像,支慧护在吴郡绍灵寺铸丈六释迦金像,戴逵父子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无量寿佛和胁侍菩萨像。

南北朝之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从雕塑风格的转变,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人物雕塑为例,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早期的佛像高大宏伟,与印度的犍陀罗和笈多时代艺术的风格相近。到了北魏末年,一方面因为当时推行汉化,一方面则因为佛教已经逐渐与人民生活相结合,所以此时雕塑的作品已经具有中国特色。隋唐时期,是艺术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融和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多采多姿,美轮美奂,人物造型颀长匀称,敦厚典雅,表现出健康欢喜的形貌。

到了唐朝,雕塑作品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色。许多雕塑奇异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后大力提倡佛教造像,致使唐代佛教雕塑达到高峰。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此时造像的特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雕塑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充分体现出雄健奔放的时代气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雕塑家杨惠之,就生逢此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江苏吴县保寿寺的罗汉群像,而千手千眼菩萨造像也是他首开其端的雕塑。世称“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他们的作品广泛受到当代的推崇与后世的仿效。

自唐宋以来,洞窟石刻的造像逐渐被各地寺院盛行的泥塑、木雕所取代。元明时期,在雕塑方面则每况愈下,至清代的雕刻,则益呈式微。

其他,如日本、韩国、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也有相当成熟的佛教雕塑艺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