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心八颂》里,有这样一个颂词:“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每个真实的修道者,都应该具足这样的心愿:我将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转轮回的无边众生,看作是比如意宝还殊胜的珍宝。心甘情愿成办满足彼等的究竟利乐,也要于彼等恒常心怀珍重爱护的心情。
如意宝只能赐予我们暂时的利益——财物宝贝,却不能赐予我们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槃,而依靠众生这殊胜的福田,种下菩提的种子,我们就能收获世间的暂时安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安乐之果实。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没有众生,就不会有布施的对境,我们也就没办法进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烦恼是因众生而起的,如果离开了人,又怎样以持戒来对治烦恼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萨说:“无害忍不生。”如果没有众生的怨恨,就不会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以此类推,精进、禅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众生才能圆满。所以没有众生,就不能成就六度万行,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了。
因此,我们在修行中,应该满足众生的愿望,包括暂时乃至究竟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对众生怀着爱护珍惜的情意,这样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这也是菩萨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实显现。往昔噶当派的大德们,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样,具有高尚的品德,贤善的人格,这是当今修行大乘者所应努力学习的。否则,成佛做菩萨只能成为空话。如今社会,无论是学佛的人或不学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说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实在可怜!
在学佛人当中,有些在对待众生的态度上极不正确。他们一方面时常对众生发嗔恨心、生厌离心,把众生看成仇敌一般;另一方面又对诸佛菩萨心怀恭敬。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说:“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只恭敬佛菩萨不恭敬众生,佛法中哪里有这样的教言?寂天菩萨以反问的形式批评了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实际上,对于“满众生愿,对众生恒常珍爱”这样的大事不能做到,而四处求学佛法,其修行也是绝对不会成功的。佛经中有个公案说: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拥有一个如意宝。一天,父子二人到一个地方去,路途中父亲累了,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藏好,在我睡着以后,千万不要将如意宝给任何人。”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果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说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小偷们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给他,并说:“这个如意宝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却可以马上吃,不如我们交换吧。”小孩终于把如意宝交了出去。父亲醒来后,听说儿子因为几个糖果已经把如意宝舍弃了,心里非常伤心与失望。
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舍弃了,虽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没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时见这个众生不好,那个众生不顺眼,对他们生起嗔恨,舍弃了菩提心,这样的所谓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我们阅读印度、藏地、汉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传记时,看他们对待众生的心行,无一不体现珍爱众生满彼一切愿的大悲情怀。以此可知,这一颂所说的是修行大乘法门、利益众生最究竟、最殊胜的窍诀。
(注:本文选自索达吉堪布讲记)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