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太上感应篇图说44:受宠若惊

发布时间:2024-08-22 03:02:39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太上感应篇图说44:受宠若惊

经文:受宠若惊。

【原文】

人臣恃宠则骄矜,骄矜则放纵。历观古来大奸巨恶类,皆恃宠贾祸。呜呼!必如郑侯,功崇愈深敬谨。大业出于小心,可以谓之高人,亦可以谓之智士。

注:福兮祸倚,人但受宠便易盛满,才到盛满,便是祸机。若惊云者如不当得而得,过我分量,担承不起之意,如此则兢业小心,随分尽职,内而忠诚,外而勤谨,必无盈满之祸也。

案:唐李泌生有异质,骨节珊珊,能于薰笼(有笼覆盖的熏炉,可用以熏烤衣服)上立,屏风上行。每当风清月朗,空中即有鼓乐来迎,家人恶之,泼秽水向空而唾,自是鼓乐不复闻。成童(古代十五岁成童,行成童礼)时胸罗万卷,凡天象地理文谟武烈,靡不贯彻。时杨妃擅宠,奸佞盈朝,乃隐居匡庐,不乐仕进。至禄山作乱,明皇幸蜀,肃宗即位灵武,闻泌之名,强起之,尊礼备至,呼“先生”而不名。尚方珍异,泌未尝,帝不先食也。屡畀以钧衡(比喻国家政务重任)之任,泌坚辞不受,曰:“臣以布衣备顾问,荣于宰相多矣。”在军中与帝并骑而行,军中指之曰:“黄衣者圣人也,白衣者山人也。”莫不叹羡。帝于冬日得佳梨,炉中烧熟,亲削赐之。时诸王在侧,皆跪请,帝命各赐一枚。诸王曰:“御手亲削,方足为贵,梨何足异也。”帝曰:“泌吾师也。芟夷大难,克复两京,使社稷危而复安,皆其参赞之功。尔等无益于国,何得妄思非分?”卒不削。泌叠受恩宠,益不自安,求去益力。帝曰:“俟天下大定,朕与卿同享二十年富贵,再如卿意未晚也。”一夜与帝同榻而寝,泌涕泣求归,帝惊,披衣而起,曰:“朕与卿,君臣鱼水,尚疑朕不能始终耶?今且寝,明早议之,”泌曰:“不然。卧榻之前,臣尚不得请,况黼座(皇帝宝座)之下乎?”伏地不肯起。次日,上命诸王大臣合词劝留,众曰:“上之宠公至矣,公之受宠,古今未有其比也。时怀去志,得毋太过?”泌曰:“公辈知享殿牺牲乎?饲以刍豢,被以文锦,天子亲临省视,非不尊且荣也。一旦付诸鼎俎,求老死田野不可得矣。”众回奏,乃暂命还山。代宗时,信任尤笃。泌受两朝殊遇,卒不受职,可谓善于处荣者矣。

【注释】李泌:722~789,字长源,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他是南岳第一个钦赐的隐士。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之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李泌在此过了12年(757~768)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馆。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有句“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可见其在南岳藏书之多。曾随玄和先生张太虚学习道教秘文,又与懒残和尚(明瓒禅师)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养和篇》和《明心论》。“尤工于诗”,如《复明堂》、《九鼎议》(一说二者为一篇)、《建甯王挽歌词》、《八公诗》等,“有文集二十卷”。精于书法,至今福严寺侧石壁上,尚有石刻“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山中读书时手书,此处因名“高明台”。薨后赠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随州刺史)在南岳庙左建南岳书院。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颂。

附:余姚王实庵先生诞辰,子守仁捧觞为寿。先生戚然曰:“吾父子乃得复相见耶?贼濠之乱,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以为事难猝平而平之,此仗祖宗神灵,朝廷威德,岂汝一书生所能办?今吾父子之荣极矣,然福者祸之基,能无惧乎?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耶?”守仁跪曰:“谨受教”。

(附录)愚按:王阳明先生教嘱良言一十章,兹谨录嘱言一章,亦足见先生之学,得力于庭训云。

八嘱吾儿志气饶,为人我是一英豪。

乞怜优诏归田里,带得天香满布袍。

湖海放情间散诞,林泉结屋任逍遥。

逃名学承留侯计,不比韩彭没下稍。

【注释】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附录:劝速戒骂人娘口过:

骂雨诃风定干天谴,骂人伤母必有天殃,骂人之娘人亦骂其娘,是骂人适以自骂也。夫人纵得罪于我,其母未尝得罪于我,胡乃出口伤人,牵连其母,置人于不教之地,陷己为忤逆之徒,是禽兽也。难免戴角披毛,知父母乎,方许顶天立地及时痛改,尽忏前非,随地劝徵,请观后效。

其一:母氏劬劳德莫忘,如何开口骂人娘。

人惟习惯干天怒,大劫临头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谁忍骂娘谁忍听。

明明骂已说骂人,痛改此言思孝顺。

其三:记得孩提唤母时,终身孺慕敢忘之。

骂娘到处成风俗,故犯明知悔过迟。

其四:父骂其儿弟骂兄,伤天害理悖人情。

不堪入耳言难述,最是孩童出口声。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骂,

皆骂皆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惨报。

其六:伤人父母是何心,果系伤心戒自今。

习俗移人贤不免,任情笑骂祸来临。

其七:骂到口头心要想,得罪于娘切莫响。

各人自戒自消灾,骂一声来一巴掌。

其八:劝戒此言天下传,一时忏悔涤前愆。

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万万年

【译文】

注:福和祸相互转化和循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人只要受到恩宠,便容易骄傲自满,盛气凌人,这便是取祸之道。所谓“惊”,是说如果不该自己得的,得到了,超过我的本分,要有承担不起的感觉。这样就能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安分守己,尽职尽责,内心忠诚,对外勤勉谨慎,这样就不会有盈满之祸了。

案:唐朝李泌天生有特异功能,骨节轻盈,能在薰笼上站立,能在屏风上行走。每到风清月明的日子,天空中就有鼓乐来迎接他的景象,家人非常讨厌,向空中泼脏水、吐唾沫。从此以后,鼓乐的声音就再也听不到了。到十五岁时,就已经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无不涉猎,样样精通。当时皇帝宠幸杨贵妃,朝廷内外,奸臣当道。李泌于是隐居到匡庐,不愿意再出来做官。后来安禄山反叛,唐明皇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听说李泌的名气,强行起用他,对他备加尊崇礼敬,称其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皇宫里的美味佳肴,李泌没有品尝之前,皇帝不先食用。多次对他委以国家重任,李泌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臣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成为帝王顾问,比宰相荣耀多了。

”在军队中,和皇帝并排骑马前进,军士们都指着说:“穿黄衣服的是天子,穿白衣服的是山人。”没有一个人不赞叹羡慕。皇帝在冬天得到美味的梨子,在炉中烧熟,亲自削皮赏赐给李泌。当时有多位皇子在旁边,都跪下请求赏赐,皇帝命令每个人赏赐一个梨子。皇子们说:“陛下御手亲自削的,才是可贵,梨子没有什麽特别的。”皇帝说:“李泌是我的老师,削平大乱,收复两京,使国家社稷转危为安,都是先生参谋策划的功劳。你们对国家没有什麽贡献,不要有什麽非分妄想。”最后还是没有削梨给他们。李泌多次受到皇帝恩宠,更加感觉不安,请求隐退的决心更大了。皇帝说:“等到天下彻底平定之后,朕和爱卿共享二十年富贵,再满足你的请求也不晚。”一天夜晚和皇帝同榻而眠,李泌流泪请求回归山林,皇帝大吃一惊,披着衣服起来,说:“朕和爱卿,是君臣,朕有爱卿,如鱼得水,你还在怀疑朕不能善始善终吗?今天先睡觉,明天一早再说吧。”李泌说:“不然。在陛下床前,臣尚且不能请求,更何况是宝座之下呢?”跪在地上,不肯起来。第二天,皇帝命令王公大臣一块说话挽留他,大家说:“皇上对你的恩宠已经到极点了,你受恩宠的程度,古今少有能比。你却整天想着一走了之,是不是太过分了?”李泌说:“你们知道祭祀用的牺牲品吗?用最好的饲料喂养,还给它们披上锦被,天子亲自监视,可以说无比尊贵荣耀。但是一旦要被杀掉用来上供,再想求取老死荒野都不可能了。”众臣回去禀奏皇帝,这才允许他暂时回归山林。唐代宗时,对李泌的信任有增无减。李泌受两朝特殊恩遇,最终不接受官位,可以说是处在尊贵荣耀的地位而善于自我保全。

附:余姚的王实庵先生庆祝寿辰,他的儿子王守仁为其敬酒祝寿。先生表情严肃的说:“我们父子今天又见面了,你平定朱宸濠叛乱,都以为你已经死了,而你没有死,以为祸乱难以平定,而很快就平定了,这都是依仗祖宗神灵冥冥中的保佑,和朝廷的威德,若非如此,岂能是你一个书生能办到的?现在我们父子的荣耀已经到了极点。然而福是祸的根基,能不害怕吗?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现在老了,能够父子相互保全窗下,如果到了盈满的时候,而仍然不知满足,就要前功尽弃,名誉不保。”王守仁先生跪着说:“谨遵父亲教诲。”

(附录)按语:王阳明先生教嘱良言共有十章,这里附录一章,也可以知道先生的道德学问,得力于父亲的教诲很多。“八嘱吾儿志气饶,为人我是一英豪。乞怜优诏归田里,带得天香满布袍。湖海放情间散诞,林泉结屋任逍遥。逃名学承留侯计,不比韩彭没下稍。”

附录:劝速戒骂人娘母口过消劫真言

人要是张口骂雨,闭口骂风,就一定会犯天怒,遭天罚。借着骂他人而出口连代伤害母亲的人必定要受天惩罚,得到祸殃。自己骂他人的母亲,他人也骂自己的母亲,这是骂了别人也骂了自己。别人得罪了我,他的母亲并没有得罪我,我又何必出口伤人,牵连他的母亲,让他人陷入不孝的地步,也给自己招来忤逆不孝的恶名。这是禽兽的行为,也就免不了来世长角长毛,变成禽兽。要理解遵重父母,才能顶天立地。往日开口骂娘已属大恶,就要立即痛改,尽力忏悔以前的罪过。随时随地劝戒那些骂口常开的人,以观后效。

其一:母氏劬劳德莫忘,如何开口骂人娘。

人惟习惯干天怒,大劫临头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谁忍骂娘谁忍听。

明明骂已说骂人,痛改此言思孝顺。

其三:记得孩提唤母时,终身孺慕敢忘之。

骂娘到处成风俗,故犯明知悔过迟。 ,

其四:父骂其儿弟骂兄,伤天害理悖人情。

不堪入耳言难述,最是孩童出口声。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骂, ‘

皆骂皆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惨报。

其六:伤人父母是何心,果系伤心戒自今。

习俗移人贤不免,任情笑骂祸来临。

其七:骂到口头心要想,得罪于娘切莫响。

各人自戒自消灾,骂一声来一巴掌。

其八:劝戒此言天下传,一时忏悔涤前愆。

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万万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