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居士对当今佛教普及发展之重要性
摘要
人们随着历史时轮的推进,而趋向繁荣富裕的生活状态。处于如此优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精神上的释放也产生浓厚的渴望,特别对佛陀的哲学道德理念有着深刻的向往。形成当今人们除了对佛陀的完美人格尊崇外,也寻求心灵上宁静与解脱,于是皈敬佛门三宝座下,居家学佛。那么,这些居家学佛者对扬佛正法、续佛慧命起着怎么样的辅助作用?笔者将围绕此一核心思想予以分析。
一、居士之出处与定向
从佛教观点来论,居士就是在家志诚学佛教义之人士。具有居士身份者,不仅要尊崇在家学佛之戒律,同时也需要护持正法之传播。目的就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及证得无上觉,而培植福德与智慧资粮。如《祖庭事苑》曰: 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者不求仕宦,二者寡欲蕴德,三者居财大富,四者守道自悟。
作为一名居家学佛之士,在淡泊明志的基础上,需要的还是财富。理由不仅是为了在不求名利贪的情况下,能够维护现期生命的强健,且能通过布施而增长福德,此就是 不求仕宦,寡欲蕴德 的内涵。对于居家学佛之士,需拥有财富之观点。在《五分律》中也提到: 瞻婆城长者子,名首楼那,大富有二十亿钱,人号曰首楼那二十亿。有三人居士。并二十亿为四。瓶沙王问曰:汝各有几财得为居士?第一人言:我钱有十三亿。第二人言:我有十四亿。第三人言:我人十四亿,又有一无价摩尼珠。二十亿言:我有二十亿,复有五百摩尼珠,一摩尼宝床。
居士,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更不是平常所想象只身皈依佛门而居家修持,就是称为居士。居士的定向,具有行菩萨道、自利利他的高尚精神。因为引文中明确指出,身为一名居士,必需具备智、诚、德、施四资粮,方可称为 守道自悟 。正如《中阿含经》曰: 生闻梵志问曰:瞿昙!居士何欲、何行、何依、何讫耶?世尊答曰:居士者,欲得财物,行于智慧,立以技术,依于作业,以作业竟为讫。
反之,身为佛门一员居士,溺爱执着于名利,事事只为利益而行,处处皆为自己着想;与他人相处时无容忍相互心,处事时无理智正念心,待人时无慷慨解囊心,见思闻解时愚昧无知心。若摄取此观念者,则不能称为居士。所谓 行于智慧 ,非常清楚的指出,一名合格的居士是建立在智慧与技术上,不论何事皆依此二者来维护生计。作为一名真正的居士,就一定要 博闻强识,不求士官,居财大富,秉志廉贞 。
从社会观点来论,居士一词之来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并不限于居家学佛者称为居士,社会中有学问者、知识渊博者或隐居山中修道者也可称为居士。如《能改斋漫录》曰: 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按韩非子书曰: 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任矞、华仕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吾无求于人,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仕而事力云。然则居士云者,处士之类是已。 证明昔时一些学者不爱朝政而喜爱幽静和雅致环境,于是选择隐居清山,昼观日出日落,夜睹星辰境象,过着超凡出世间的生活,隐士者指的就是居士。如《礼记 玉藻》曰: 居士锦带。 郑玄注: 居士,道艺处士也。
总之,居士一词不只是居家学佛者之称谓,社会上学者、隐士、道家都可称为居士。更重要的是,佛家中的居士一词,应从《礼记 玉藻》中的 居士锦带 演进而成为专用。
二、居士之作用
宇宙间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皆离不开主宾关系,唯有主宾相互结合方能圆通形成。佛教也是一样,从释尊立教至今,期间之蓬勃发展皆倚仗居士之热情支持,尤其是帝王的积极护持,佛教方获得延续。不论是佛陀时期的佛教,还是佛陀之后的佛教,都离不开居士护法的正能量资源。如佛陀时代,波罗奈国俱梨迦长者及其夫人,仰慕佛陀的德行,皈依佛陀,为历史上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
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尊崇佛陀的言教,建立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作为弘法度众生之用,成为史上第一位献弘法道场的人。憍萨罗国的须达多长者,为了城内人们听闻佛法,于舍卫城建祇园精舍献给佛陀。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王与皇后末利夫人,仰慕佛陀之高尚人格,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忠诚护法居士。
可见佛教虽通过佛陀之含辛茹苦的建立,但能在印度一帆风顺地开展,还是要依赖帝王及士人的支持,方能风雨无阻地发展。
中国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传入中国至今,期间出现不计其数的大居士。他们不仅虔诚礼敬三宝,且尽己所能护持佛法,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东晋时期的刘遗民居士,与慧远法师于庐山共建念佛莲社,对推动净土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净土圣贤录》中记载甚多弘扬净土法门的居士,他们自己不仅通过念佛获得感应,而且带动许多人同修净土得解脱。
作为一种外来的佛教,能在中国立足生根发展,当然离不开帝王的真诚护持。如南朝梁武帝不只是虔诚地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庙、安僧度众。隋唐时期的隋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等皇帝,皆积极护持佛教发展。除此外,文人士大夫中的虔诚居士也不胜枚举,其中如晋代的谢灵运、唐朝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汤显祖、清朝的袁枚、民国期间的章太炎等,都是重要及影响深远的虔诚居士。
近现代甚多学者居士,为了促进佛教延续慧命,而悉心研究佛典并取得丰硕成果。如丁福保居士花费多年的心血,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与简明扼要的言词,阐释佛教各类名相术语,编集成《佛学大辞典》,为后学者研究或学习佛学理论提供了极大方便。杨仁山居士创办 金陵刻经处 ,为佛典出版、推动佛教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居士之作用,不仅是佛教信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佛教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今后佛教发展中,积极培养和引导居士,是弘扬和维护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能量。
三、居士之响应
经由佛教深妙的义理,反映出人生和世界观,更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基本利益的同源。没有和平便没有发展,甚至没有人类的生存。因此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第一大事。
纵观当今世界,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到和谐与宁静。除此外,核武威胁和大规模生化武器仍然高悬在人类头顶上,是毁灭人类的毒药。因此,广泛团结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是当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任务,更是所有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士,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宗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在所有宗教中最具有和平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一直未能在社会主流领域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这不仅是所有佛弟子的遗憾,也是全人类的遗憾。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正如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说: 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我们同整个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对人类的和平与幸福有着共同的责任感。 我们坚信,时代的和平潮流是不可阻拦的,人类持久和平的理想终将变成现实。
我们人类原来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伟大的佛教革命家太虚大师,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了世界佛教的理念,并毕生致力于佛教教育和佛教制度建设;赵朴初居士也明确指出,佛教只有现代化,才能化现代:这无疑指明当今佛教应当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想要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实现大乘菩萨道普度众生的愿望,就应当团结一切有识之士,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採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紧围绕人们的生活模式,不断提高人们生命品质,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尽快建立世界佛教的大格局。让世界之人了解佛教,让佛教走向世界,为芸芸众生得到快乐的家园。所谓的人间佛教的理念和现代价值,太虚大师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强调说: 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太虚大师明确提出新佛教应当从旧佛教消极出世、厌弃人生的处世态度向重视人生进而注重社会的方向转变,使佛教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并将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当作自己的使命。这无疑是大乘菩萨道的具体显现,对于佛法的弘传和人类的和平幸福具有划时代的积极作用。
人间佛教思想的建立,不仅是广大佛教信仰者的信仰实践有了清晰可行的路径,而且透过现代化、组织化和人间化的实施,广结善缘,使佛法广为流布,缘起、共生的思想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精英阶层普遍共识,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真正实现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
近代居士在佛教中的响应作用,以龚自珍、魏源、杨文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份子,为了解决生命价值问题和终极关怀的理论依据,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佛教,他们成立了很多现代化的佛教组织,翻译刊刻,弘教演法,培养人才,并通过大量慈善活动,加强了社会大众对于佛教的了解,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的学修,为佛教的改革和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龚自珍、魏源、杨文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本身就是当时的社会精神领袖,无疑也成为社会革命的呐喊和先驱者,佛教思想便成为他们社会革命的重要精神支柱。
就以章太炎来说,其强调革命的事业就是道德重建的过程,革命的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人的不道德。故章太炎强调说: 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以勇猛无畏治怯懦心,以头陀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诳语治作伪心。 此思想不论是对学佛者,还是志士者,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近现代著名的居士,还有欧阳竟无、桂伯华、梅光羲、邱希明、韩清净、吕澂、夏莲居、赵朴初、黄念祖、贾题韬、南怀瑾、吴立民等,通过参禅念佛、讲经说法、文化交流和佛典出版流通,他们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极为殊胜的成果。特别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他悲心深切,世出世法圆融无碍,为中国佛教的恢复和建设呕心沥血、奔走操劳,他利用一切机会加强佛教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推进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特别是韩国、日本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中韩日三国黄金纽带,继承和发扬 人间佛教 的伟大思想,也为后人树立起为居士护法的楷模。
总而言之,居士是人间佛教实践的主体,因为人间佛教需要实现深度的社会化,并通过以佛教理念来改良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使国家社会民众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每个人都能由菩萨道进而至于成佛。因此,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充分发挥居士的作用与影响。居士能将佛教的理念,贯彻到社会各界各项工作中。
四、结论
佛教是大众及服务一切众生的佛教,居家学佛之士显然是关系到佛教的发展及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对于正信居士的培养,充分发挥居士中之知识分子的作用,从各方面支持他们在佛教教育、文化事业以及在佛协组织和居士团体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有利于增长佛教的全面发展。自近代以来,不少居士在各自的领域或相关单位积极工作,为弘扬佛法、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发挥了极大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佛教界和广大信众乃至政府所认同。不过,也有不少人未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僧伽与居士间关系,对居士的认定与规范培养始终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居士界潜能的发挥。就当前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亟待改进与加强。
当今以及未来,是个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中国佛教仍是保持大乘佛教的精神风范,和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居士界的响应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佛教界特别要处理好僧伽与居士间的关系,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对现实。只有僧伽与居士团结一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才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在宗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