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宣化上人:穿上这个衣服,可令自己和他人不生贪心

发布时间:2024-10-30 03:04:58作者:华严经快诵网
宣化上人:穿上这个衣服,可令自己和他人不生贪心

十二种头陀行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这个迦叶尊者,他在佛的弟子里边,有两个第一:第一,就是头陀第一;第二,就是年龄第一。

所有佛的弟子,谁的年龄都没有他大,所以他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里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那就是迦叶尊者。

头陀第一,这个“头陀”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抖擞”,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他行头陀行。这叫苦行头陀。

头陀行,有十二种。这个十二种头陀行,就是住持佛法的一个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

那么,这十二种头陀行都是什么呢?

就是所穿的衣服有两种,食的方面有五种,住的有五种。所穿的衣服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着粪扫衣,第二种叫但三衣。

什么是粪扫衣?就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放到垃圾里边。出家人把这种的衣服拣回来,洗干净了,把它做成一件衣服,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就大了!

第一,令你自己没有一种贪心,没有一种好好的心。穿上这个衣服,心里很安静的,也令其他的人没有贪心,不生贪心;自己减少贪心,令他人也不生贪心。

譬如,你若穿一件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这件衣服很值钱的!”他就生出一种羡慕心;然后就会由羡慕而生出一种妒嫉心;由妒嫉又会生出来一种偷盗的心,就令其他的人,生出一种贪心来了。你这粪扫衣,没有人想偷你的。所以,这对自己有好处,对人也有好处。这是第一头陀行。也就是现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这个衲袍,叫破衲衣。出家人叫“衲子”;衲子也就是说穿这个衣服,是一个破衲衣。

第二,但三衣。就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就是只有三衣、钵、具。三衣,就是大衣、七衣、五衣。大衣,又叫二十五条衣,有二十五条,是一百零八块,这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王宫时所穿的。七衣,又叫七条衣,就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五衣,就是五条衣,是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所穿的。这是穿衣服有这两种。

为什么他要就留这个三衣、钵、具呢?钵,就是吃饭的钵,化缘的那个钵。具,就是坐具。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不要多的物质。这叫但三衣。

在衣方面有两种。然后就是食的方面。食,就是吃的方面。吃的方面有五种。

第一种,常乞食。常常去托钵乞食,自己不立烟炊,就是自己不做饭。那么每一天吃饭,都是去化,去乞食去。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次第乞。次第,就是一家挨着一家;不会说是“这家没有钱,很穷的,我到那有钱那地方去乞食去。”不是的!要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那么这一天就不吃饭了。这叫次第乞。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说那个有钱的,我不向他来化斋,我去化那个穷的去;也不能说,那个穷的我不化,化那有钱的去。不要像那个须菩提和大迦叶。

大迦叶专门拣着穷人化,他的思想就说了:“啊!穷人太可怜了!应该种福。如果他不种福呢,来生更苦了,更穷了!”所以,越穷他越向他去化,化供养,化斋去。你穷不是吗?啊!才应该供养。他的思想,他不化有钱的人。那须菩提呢,就不是了。须菩提专门化有钱的人。谁有钱,他就向谁去化缘,不化穷的。他也有他的见解,他说什么呢?“这有钱的人,你要帮忙他继续种福、继续来做功德;如果他今生不做功德,不在三宝面前来种福,不供养三宝的话,来生他就没有钱了,他就穷了。”所以他就专去化有钱的人。

这各有各的见解,各讲各的理由。这时候,佛就骂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两个人,这是阿罗汉的心,不平等去乞食,是有一种分别心,没能平等。”就要骂他们两个人。那么次第乞食,就是不分别,次第而乞。这第二种,叫次第乞食。

第三种,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期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所以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的,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这叫持午。晚间也吃,中午也吃,早晨也吃,这叫能吃,吃饭能吃。在受戒的时候,问你说:“能持否?”有的答就说“能吃”。他不说“能持”,他说“能吃”,专门会吃东西。

这个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规则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应供,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因为中午是佛吃饭的时候;等过午未的时候,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呢,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你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那个鬼它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了,就要跟你打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叫日中一食,第三。

第四,节量食。节,就是节省、节约,就是少吃一点。明明吃三碗饭能饱,吃两碗半也可以;要吃两碗就饱了,那吃一碗半。这么样子,总叫它差一点点,不要吃得太多了。因为你吃太多了,肚里没有地方存这个饮食了,就要做了很多的工,到厕所去很多次。今天吃多少,就一定吃多少,这是节量食。

第五,过午不饮浆。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钟也不饮这个浆。浆,譬如苹果水、橘子水、牛奶,这都叫浆,还有那个豆子做的豆浆。过了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行头陀行,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三种,有的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第五,是过午不饮浆。

前边讲的这个衣有两种、食有五种。现在讲这个住的,也有五种。这衣、食、住,是修道的人也不能避免的。所以在修道的人,就把它定成十二种头陀行。这个住的五种,是什么呢?

第一种,住阿兰若处。什么是阿兰若?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很寂静的这个寂静处,梵语叫“阿兰若”,此云叫“寂静处”。这个寂静处,就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有一句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你这个人,想要吃什么东西,你看见了,食欲就生出来了,这个食的那个欲就生出来了,就想要吃,那口里就馋了。耳不听,你耳朵若不听见很多杂乱的音声,心里也就没有烦恼。在寂静处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这第一,住阿兰若处。

第二,树下住。这修道的人,在树底下住。住可是住,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超过三宿,住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呢?你若住过三宿,就恐怕有人来供养了。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来供养丰富的饮食,所以在树下住。

第三种,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在那儿住着。

第四种,你说在什么地方住呢?在坟墓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住到坟墓旁边去。这住在坟墓旁边,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警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啊!你看见这个人是个死人哪!我将来和这个人也是一样的要死啊!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那怎么办呢?啊!还是要糊糊涂涂就死了?”就有一种对治的这种关系。所以,在坟墓旁边住,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

第五、胁不着席住。总是常坐不卧,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那儿睡觉;因为这样才能用功修道,不懒惰,不怕苦。这是五种住的头陀行。

那么迦叶尊者,他不单修行一种头陀行,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老得到两百多岁的时候,佛看见他,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有一次,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就把他所坐的座位分开一半,就叫迦叶尊者在他旁边坐下。坐下了,佛就对迦叶尊者就说:“你呀,年纪太大了!你现在已经两百多岁,这么老了,你不要行头陀行啰!你呀!休息休息好了。太辛苦了!年纪老了,太辛苦会受不了呀!”迦叶尊者笑了一笑,也没有说是听佛的话,或者不听佛的话,没有说。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行头陀行,一点也不改变,还是修这十二种头陀行。

佛知道他还是照常修头陀行,这么老的人还是这么精进,这么用功。他也没有说:“哎!我年纪太大啰!佛都叫我休息了,我不必行头陀行了!”他还是修他的头陀行。所以佛非常欢喜!佛说:“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能以行头陀行,会使佛法久住世间!他是对佛教最有贡献的!”所以非常赞叹他。因此,大家都说迦叶尊者,他是头陀第一。

这十二种头陀行,这是出家人所修的。有一个在家人,他就这样来问我:“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头陀行,我们现在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你对我们讲这头陀行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问,是很有道理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有道理,再往深了一层讲,就很愚痴的。为什么?

人哪,在今生,你没有出家,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不是个出家人呢?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没有修过这十二种头陀行呢?你在前生修过,今生忘了,所以我现在不得不告诉你,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你已经修过的。这是一个道理。

那么,今生就算你是个在家人,前生也不是一个出家人,但你又怎么知道等到来生,你不会出家呢?或者在来生你的机缘成熟,这个菩提种子种下,在今生你的功德也圆满了,那么等到来生,你就出家了。你一出家,一修行这十二种头陀行,觉着很熟的,觉得很相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今生听过,所以来生对这一种的头陀行,是很欢喜去修行的。或者你在过去种的这个善因,今生有这个善果;或者你今生种这个善因,来生结这个善果。

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凡夫,凡夫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所以,你听一听这十二个头陀行,对你将来是会有大用的。

恭录自《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华严经快诵网